五 我的青年(三)离开大连(4-2)
我们一起到了北京火车站,开往上海的列车比他晚将近一个小时,我有时间送他上了车,并再次表示,调研工作我会尽力的,要他放心地去照顾好他的太太,并建议送她去大医院治疗。
我到了上海基本上没有休息,第二天就开始了我的工作。那个时候的调研工作相对比较方便,接待单位都比较热情,你所需要的图纸资料都显得比较慷慨,再加上我们是一个系统的更是积极支持,这倒使我感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仅仅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去了六机部系统的多个研究所和科技情报单位,基本上收集到了我们所需的资料。趁热打铁我又在上海的家里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消化,草拟了一份“纲领产品技术调查研究报告”和一份“纲领产品施工原则工艺”。意在向何师傅作个工作汇报并展示一下自己对纲领产品制造工艺的理解和心得。然后估计着何师傅赴九江工地的时间(当时没有任何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便登上了首次去山沟的征途。
我怀着十分依恋的心情,告别了父母和妻儿,登上了长江里的去九江市的东方红客轮。凭着船票和船上的指示牌,我提着行李走进了三等舱的舱室。我是这个舱室的第一位旅客,舱室里只有四张上下铺钢质的床静静地躺在舱室的两侧。我把行李放在自己的床位上(一张床的下铺),稍作整理后坐在床上,静候着船的启航。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有旅客进来,不觉感到有些落寞了起来,随之心情也烦躁了起来,便站起身来走出舱室顺便看了一下手腕上的表,发现我这个的急性子看错了时间,难怪船上旅客那么少?自嘲又自责:“真有点马大哈,否则还可以多陪家人一些时间。这时,码头上已经有许多中学生模样的旅客正扛着大包小包的向楼下的四等,五等舱拥来。现实告诉我,昔日的红卫兵小将如今都沦为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可是他们还显得那么的天真、幼稚,没有看到他们有哭泣和忧伤,而是一路喜笑颜开的拥来,仿佛他们在进行一次远足活动。
此时也有一些旅客直上我们楼上的扶梯,进入二等和三等舱的舱室。我猜想我的舱室里可能也有乘客来了,便想回自己的舱室,舱室里果然增加五位新来乘客,从他们的仪表和装束断定他们都是上海人,而且都是外出出差的样子。我主动与他们点头招呼,并在自己的铺位上坐下。我又主动的与我旁边的一位看上去比我还年长一些的同志搭讪:“同志!你们出差去哪里?”他听我上海口音忙和气地说:“我们是去九江三线工厂。不是出差,而是报到。”说起三线厂,我想我们是同路人了,一下子感觉特别的亲近。而当时九江最大的三线建设工程就是214工程,它下面有许多的配套工厂,说不定我们还是一个系统的。于是首先我自我介绍说:“我是214工程的配套厂—四九一厂的,我是第一次进工地(在厂没有建成之前都称谓工地)。请问您们是哪个配套厂的?”他们见我也是来参加这个214工程的,好像遇见了知音一般,两个小青年争着介绍说:“那我们是一个系统的,我们是四五九厂的。”说着指了一下那位年长的说:“他是我们厂的头,樊厂长。”我忙尊敬地起身喊了一声:“樊厂长!你好!”他忙站起来,按着我的肩笑着说:“别客气了,我们都是彼此彼此。”我又把心里忧虑了很久的话题冒昧地提出说:“原谅我冒昧地问一下,以后你们家属怎么办?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我的太太一直在上海工作。”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为他们,因为他们的两地生活才开始,不像我已经有数年的两地生活的感受,他们可能还考虑的不多。但作为厂长肯定会考虑过,因为这不是考虑他一个人的事而是要考虑到全厂职工的事。所以他思索了一下站在一定的高度说:“这是三线厂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发生的矛盾时,理论上,个人服从国家需要,作为国家应该体谅,理解,解决好他们的个人的困难。对三线厂而言,必须抓好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如家属宿舍,托儿所,幼儿园,职工子弟学校,粮食和副食品商店等,还要解决交通问题。这样生活上有了保障,家属也就愿意来了,两地生活的问题就解决了,就安心于三线建设了。”听了他话,我心里真的更敬佩他,到底是厂长高瞻远瞩。心想,有这样的厂长领导,真是职工的福气啊!。
我们在闲聊时,知道这几个年轻人都是生产骨干,可能是未来的车间主任。他们知道我是上海交大毕业后去了大连造船厂,太太在上海工作后,认为大连市是大家所熟悉的甚至有点向往的海滨城市,从上海调往大连市工作,不是一件难事,为什么要去这样的山沟沟呢?我只能以不习惯北方生活为由作了不太能说服人的解释。我并没有把真正的原因告诉他们。
我们在船上一起度过了两天多的时光,彼此进行了坦诚的交流,我们有许多的共同点,期待着以后能有更多的联系与交流。
我们达到九江市轮船码头已经是上午十点左右,走出码头,烈日当空,感觉到了酷暑的炎热,匆忙地分手,各自向自己的接待站走去。我根据何师傅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四九一厂在九江市的接待站。严格地说是驻九江市的办事处,办事处里只有两个人,他们主要负责工地生活物资的采购和运输。当时基建所需的大量黄沙,石子,钢筋,水泥等都是用船运送至瑞昌县的离开我们山沟不远的码头镇码头,然后,再用卡车拉回工地。所以来九江的车不多,即便有来九江的车辆也都是来拉生活上所需的采购物品,每次来的驾驶室里总有搭车来九江采购东西的员工。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一般不负责接待和接送新来员工的,但他们会负责告诉你车子停放的地方,设法让司机把你带进山沟工地去。
那天就来了一辆车,他见我第一次进工地恐怕会有麻烦,他就特地与两个搭车来的女职工打了招呼,因为他本人要忙于他事,要她们与司机说,让司机把我带进工地去,说完就又忙他的了。这两个女师傅答应了,并告诉我,他俩就是跟着这辆车来的,刚采购了一些菜和日用品,现在正准备再跟着这辆车回工地。我虽然第一次搭这样的便车,但搭便车的潜规则还是知道一些,一般货车的驾驶室内,包括司机只能乘坐三个人,她们已经答应为我与司机联系我乘车的事宜,我肯定不会与她们抢座位的,再说我当时还是才三十来岁的年轻小伙怎么能与她们去争座位?其实我在事前就作好了思想准备,只要能搭车进工地就阿弥陀佛了。
车子装着一车的货物来了,我只直盯着后面车厢里的货物,是否有我待的地方?车上装的都是厨房设备,液化气灶,液化气钢瓶,不锈钢橱柜等,装的挺满的。不过,只要稍稍整理一下,容我一人的空间肯定不成问题的。他们为我与司机说通了,我拿着不多的行李,爬上车厢,在靠驾驶室的栏杆地方,把车上的东西往有间隙的地方移动一下,并把它用原来绳子拴住,腾出了一个足够我待的空间。这时我已经汗流浃背。我又试着坐下,感觉还可以,就冒着酷暑在车上等候开车。这两个女师傅倒并不是怕我抢她们的位置,因为她们看出我连驾驶室看都没有看一眼,就直接爬上车后的货物堆里。而是怕有办事滞留在九江的其他员工,所以她们早早进了驾驶室。
听到“嘭”的一声,知道司机已经进了驾驶室,发动机已经启动,车辆开始缓慢驶出,感觉到了风吹的凉快。车速在提升,觉得分外的凉快,汗水浸湿了的汗衫被吹干了,车辆平稳,使我有兴趣再度浏览这古老城市的风貌(串联时来过)。可是车辆开出九江市区以后,公路显得崎岖不平,车辆开始颠簸晃动起来,车尾扬起了一阵阵土黄色的灰尘。这时,我已经坐也坐不稳了,身子不断地碰撞着我身旁的钢铁制品,夏天衣着又单薄,经不起多次的碰撞,只能两手紧紧地抓住栏杆,感觉疲惫不堪。又加上晌午时分的天气特别的炎热,汗衫又一次湿透了。没有多久,车上的货物已经盖上厚厚的一层尘土,我的身上也就可想而知了。我觉得脸上有一层黏糊糊的东西,犹如虫子在脸上爬行的难受,我的头发好像喷上了摩斯似的,随着风吹都竖了起来。心想60多公里的路程,应该很快就可以熬过去了,可是感觉时间过的特别的慢。因为我第一次进工地,一路上没有一个能记忆的任何标记。每当车辆拐弯时,总是认为这下可快到了,结果都以失望而告终。但车辆终于向右拐弯,并沿着一条新开辟的水泥马路行驶,开始听到从远方传来的少数机器的轰鸣声,直觉告诉我,我们的工地快到了,正在进行基础建设的场面开始展现在我的面前。车辆开进了工厂的大门,在一个停放着许多车辆的停车场停下。
我从车后的货物堆里拿着行李爬下来,我知道自己的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是多么的滑稽可笑,幸亏这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夏天的午后,天气更加炎热,许多人都有午睡的习惯,工地上的许多设备都在那里躺在,路上行人稀少,偶然遇见的行人也都不认识我,只是好奇地看了我一眼,我根据汽车司机的指引,终于找到了建在山坡上的用毛竹和稻草搭成筹建组。我在这里唯一认识的人,就是我的学长老丁,我知道他是工地筹建组成员,他很早就来到了这里,我也不管自己是否很狼狈,只是急切地希望马上找到他。我踏进筹建组的门,老丁正在办公桌上忙着什么,我一进门便喊着:“老丁!”,他抬起头来,疑惑地看了我一会儿才认出,惊喜地起身向我走来:“一路上辛苦了,把一个漂亮小伙搞成这个样,认都认不出来了。”说着,接过我的行李,领着我一起到了‘宿舍’。
‘宿舍’建在筹建组上面的山坡上,也是全用毛竹稻草搭成草棚,只是比较大些,在房间的两侧靠着墙壁,用毛竹搭成并排着的床铺,两排床铺中间有一个走道,地面是泥地,但夯的很结实,经过多次打扫,地面很光滑。十几个铺位基本上都有了主,我的铺位就在老丁旁边,这是他特地为我留着的。他为我提供了一切的方便,就去忙他的了。我急于需要洗个澡,但根本不可能有浴室,幸运的这里已经有了自来水,我从行李里取出内衣内裤,毛巾和肥皂,先在室外的自来水龙头上洗了个头,水特别的凉(地下水),开头有些不适应,但水冲了一会就适应了,而且感觉很过瘾。一边冲水,一边擦过肥皂,用手指拼命的搔头发,从头上冲下来的水是浑浊的泥浆水,一连擦了几次肥皂,又冲洗了好多次,冲下的水才慢慢变得清爽起来。然后,又借用老丁的大盆盛了水进宿舍擦洗身子,一连擦洗了好几盆水平才感觉比较干净,舒服了许多。
看了看手表,已经下午二点多了,感觉肚子饿了,显然,食堂已经关门,突然想起背包里还有在路上吃剩的饼干,于是将饼干从背包里倒出来,剩下的没有几块,但至少可以垫垫饥。我从旁边的热水瓶里倒了一杯水,倒出的水已经不太热了,显然可能是隔夜的水或是保温瓶保温性能差的缘故?但口渴已经顾不了这些,一口气喝完了这杯水。才慢慢的吃着饼干,两眼透过没有玻璃的窗户,遥望着这正在兴建的工地想:我难道就在这里度过我的一生吗?一丝的凄凉像电流一般通过了我的全身,又引起了我一阵阵的惆怅和茫然。
五 我的青年(三)离开大连(4-2)
Aurora2015 (2025-10-31 13:22:26) 评论 (0) 五 我的青年(三)离开大连(4-2)
我们一起到了北京火车站,开往上海的列车比他晚将近一个小时,我有时间送他上了车,并再次表示,调研工作我会尽力的,要他放心地去照顾好他的太太,并建议送她去大医院治疗。
我到了上海基本上没有休息,第二天就开始了我的工作。那个时候的调研工作相对比较方便,接待单位都比较热情,你所需要的图纸资料都显得比较慷慨,再加上我们是一个系统的更是积极支持,这倒使我感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仅仅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去了六机部系统的多个研究所和科技情报单位,基本上收集到了我们所需的资料。趁热打铁我又在上海的家里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消化,草拟了一份“纲领产品技术调查研究报告”和一份“纲领产品施工原则工艺”。意在向何师傅作个工作汇报并展示一下自己对纲领产品制造工艺的理解和心得。然后估计着何师傅赴九江工地的时间(当时没有任何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便登上了首次去山沟的征途。
我怀着十分依恋的心情,告别了父母和妻儿,登上了长江里的去九江市的东方红客轮。凭着船票和船上的指示牌,我提着行李走进了三等舱的舱室。我是这个舱室的第一位旅客,舱室里只有四张上下铺钢质的床静静地躺在舱室的两侧。我把行李放在自己的床位上(一张床的下铺),稍作整理后坐在床上,静候着船的启航。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有旅客进来,不觉感到有些落寞了起来,随之心情也烦躁了起来,便站起身来走出舱室顺便看了一下手腕上的表,发现我这个的急性子看错了时间,难怪船上旅客那么少?自嘲又自责:“真有点马大哈,否则还可以多陪家人一些时间。这时,码头上已经有许多中学生模样的旅客正扛着大包小包的向楼下的四等,五等舱拥来。现实告诉我,昔日的红卫兵小将如今都沦为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可是他们还显得那么的天真、幼稚,没有看到他们有哭泣和忧伤,而是一路喜笑颜开的拥来,仿佛他们在进行一次远足活动。
此时也有一些旅客直上我们楼上的扶梯,进入二等和三等舱的舱室。我猜想我的舱室里可能也有乘客来了,便想回自己的舱室,舱室里果然增加五位新来乘客,从他们的仪表和装束断定他们都是上海人,而且都是外出出差的样子。我主动与他们点头招呼,并在自己的铺位上坐下。我又主动的与我旁边的一位看上去比我还年长一些的同志搭讪:“同志!你们出差去哪里?”他听我上海口音忙和气地说:“我们是去九江三线工厂。不是出差,而是报到。”说起三线厂,我想我们是同路人了,一下子感觉特别的亲近。而当时九江最大的三线建设工程就是214工程,它下面有许多的配套工厂,说不定我们还是一个系统的。于是首先我自我介绍说:“我是214工程的配套厂—四九一厂的,我是第一次进工地(在厂没有建成之前都称谓工地)。请问您们是哪个配套厂的?”他们见我也是来参加这个214工程的,好像遇见了知音一般,两个小青年争着介绍说:“那我们是一个系统的,我们是四五九厂的。”说着指了一下那位年长的说:“他是我们厂的头,樊厂长。”我忙尊敬地起身喊了一声:“樊厂长!你好!”他忙站起来,按着我的肩笑着说:“别客气了,我们都是彼此彼此。”我又把心里忧虑了很久的话题冒昧地提出说:“原谅我冒昧地问一下,以后你们家属怎么办?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我的太太一直在上海工作。”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为他们,因为他们的两地生活才开始,不像我已经有数年的两地生活的感受,他们可能还考虑的不多。但作为厂长肯定会考虑过,因为这不是考虑他一个人的事而是要考虑到全厂职工的事。所以他思索了一下站在一定的高度说:“这是三线厂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发生的矛盾时,理论上,个人服从国家需要,作为国家应该体谅,理解,解决好他们的个人的困难。对三线厂而言,必须抓好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如家属宿舍,托儿所,幼儿园,职工子弟学校,粮食和副食品商店等,还要解决交通问题。这样生活上有了保障,家属也就愿意来了,两地生活的问题就解决了,就安心于三线建设了。”听了他话,我心里真的更敬佩他,到底是厂长高瞻远瞩。心想,有这样的厂长领导,真是职工的福气啊!。
我们在闲聊时,知道这几个年轻人都是生产骨干,可能是未来的车间主任。他们知道我是上海交大毕业后去了大连造船厂,太太在上海工作后,认为大连市是大家所熟悉的甚至有点向往的海滨城市,从上海调往大连市工作,不是一件难事,为什么要去这样的山沟沟呢?我只能以不习惯北方生活为由作了不太能说服人的解释。我并没有把真正的原因告诉他们。
我们在船上一起度过了两天多的时光,彼此进行了坦诚的交流,我们有许多的共同点,期待着以后能有更多的联系与交流。
我们达到九江市轮船码头已经是上午十点左右,走出码头,烈日当空,感觉到了酷暑的炎热,匆忙地分手,各自向自己的接待站走去。我根据何师傅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四九一厂在九江市的接待站。严格地说是驻九江市的办事处,办事处里只有两个人,他们主要负责工地生活物资的采购和运输。当时基建所需的大量黄沙,石子,钢筋,水泥等都是用船运送至瑞昌县的离开我们山沟不远的码头镇码头,然后,再用卡车拉回工地。所以来九江的车不多,即便有来九江的车辆也都是来拉生活上所需的采购物品,每次来的驾驶室里总有搭车来九江采购东西的员工。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一般不负责接待和接送新来员工的,但他们会负责告诉你车子停放的地方,设法让司机把你带进山沟工地去。
那天就来了一辆车,他见我第一次进工地恐怕会有麻烦,他就特地与两个搭车来的女职工打了招呼,因为他本人要忙于他事,要她们与司机说,让司机把我带进工地去,说完就又忙他的了。这两个女师傅答应了,并告诉我,他俩就是跟着这辆车来的,刚采购了一些菜和日用品,现在正准备再跟着这辆车回工地。我虽然第一次搭这样的便车,但搭便车的潜规则还是知道一些,一般货车的驾驶室内,包括司机只能乘坐三个人,她们已经答应为我与司机联系我乘车的事宜,我肯定不会与她们抢座位的,再说我当时还是才三十来岁的年轻小伙怎么能与她们去争座位?其实我在事前就作好了思想准备,只要能搭车进工地就阿弥陀佛了。
车子装着一车的货物来了,我只直盯着后面车厢里的货物,是否有我待的地方?车上装的都是厨房设备,液化气灶,液化气钢瓶,不锈钢橱柜等,装的挺满的。不过,只要稍稍整理一下,容我一人的空间肯定不成问题的。他们为我与司机说通了,我拿着不多的行李,爬上车厢,在靠驾驶室的栏杆地方,把车上的东西往有间隙的地方移动一下,并把它用原来绳子拴住,腾出了一个足够我待的空间。这时我已经汗流浃背。我又试着坐下,感觉还可以,就冒着酷暑在车上等候开车。这两个女师傅倒并不是怕我抢她们的位置,因为她们看出我连驾驶室看都没有看一眼,就直接爬上车后的货物堆里。而是怕有办事滞留在九江的其他员工,所以她们早早进了驾驶室。
听到“嘭”的一声,知道司机已经进了驾驶室,发动机已经启动,车辆开始缓慢驶出,感觉到了风吹的凉快。车速在提升,觉得分外的凉快,汗水浸湿了的汗衫被吹干了,车辆平稳,使我有兴趣再度浏览这古老城市的风貌(串联时来过)。可是车辆开出九江市区以后,公路显得崎岖不平,车辆开始颠簸晃动起来,车尾扬起了一阵阵土黄色的灰尘。这时,我已经坐也坐不稳了,身子不断地碰撞着我身旁的钢铁制品,夏天衣着又单薄,经不起多次的碰撞,只能两手紧紧地抓住栏杆,感觉疲惫不堪。又加上晌午时分的天气特别的炎热,汗衫又一次湿透了。没有多久,车上的货物已经盖上厚厚的一层尘土,我的身上也就可想而知了。我觉得脸上有一层黏糊糊的东西,犹如虫子在脸上爬行的难受,我的头发好像喷上了摩斯似的,随着风吹都竖了起来。心想60多公里的路程,应该很快就可以熬过去了,可是感觉时间过的特别的慢。因为我第一次进工地,一路上没有一个能记忆的任何标记。每当车辆拐弯时,总是认为这下可快到了,结果都以失望而告终。但车辆终于向右拐弯,并沿着一条新开辟的水泥马路行驶,开始听到从远方传来的少数机器的轰鸣声,直觉告诉我,我们的工地快到了,正在进行基础建设的场面开始展现在我的面前。车辆开进了工厂的大门,在一个停放着许多车辆的停车场停下。
我从车后的货物堆里拿着行李爬下来,我知道自己的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是多么的滑稽可笑,幸亏这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夏天的午后,天气更加炎热,许多人都有午睡的习惯,工地上的许多设备都在那里躺在,路上行人稀少,偶然遇见的行人也都不认识我,只是好奇地看了我一眼,我根据汽车司机的指引,终于找到了建在山坡上的用毛竹和稻草搭成筹建组。我在这里唯一认识的人,就是我的学长老丁,我知道他是工地筹建组成员,他很早就来到了这里,我也不管自己是否很狼狈,只是急切地希望马上找到他。我踏进筹建组的门,老丁正在办公桌上忙着什么,我一进门便喊着:“老丁!”,他抬起头来,疑惑地看了我一会儿才认出,惊喜地起身向我走来:“一路上辛苦了,把一个漂亮小伙搞成这个样,认都认不出来了。”说着,接过我的行李,领着我一起到了‘宿舍’。
‘宿舍’建在筹建组上面的山坡上,也是全用毛竹稻草搭成草棚,只是比较大些,在房间的两侧靠着墙壁,用毛竹搭成并排着的床铺,两排床铺中间有一个走道,地面是泥地,但夯的很结实,经过多次打扫,地面很光滑。十几个铺位基本上都有了主,我的铺位就在老丁旁边,这是他特地为我留着的。他为我提供了一切的方便,就去忙他的了。我急于需要洗个澡,但根本不可能有浴室,幸运的这里已经有了自来水,我从行李里取出内衣内裤,毛巾和肥皂,先在室外的自来水龙头上洗了个头,水特别的凉(地下水),开头有些不适应,但水冲了一会就适应了,而且感觉很过瘾。一边冲水,一边擦过肥皂,用手指拼命的搔头发,从头上冲下来的水是浑浊的泥浆水,一连擦了几次肥皂,又冲洗了好多次,冲下的水才慢慢变得清爽起来。然后,又借用老丁的大盆盛了水进宿舍擦洗身子,一连擦洗了好几盆水平才感觉比较干净,舒服了许多。
看了看手表,已经下午二点多了,感觉肚子饿了,显然,食堂已经关门,突然想起背包里还有在路上吃剩的饼干,于是将饼干从背包里倒出来,剩下的没有几块,但至少可以垫垫饥。我从旁边的热水瓶里倒了一杯水,倒出的水已经不太热了,显然可能是隔夜的水或是保温瓶保温性能差的缘故?但口渴已经顾不了这些,一口气喝完了这杯水。才慢慢的吃着饼干,两眼透过没有玻璃的窗户,遥望着这正在兴建的工地想:我难道就在这里度过我的一生吗?一丝的凄凉像电流一般通过了我的全身,又引起了我一阵阵的惆怅和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