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馆与核潜艇

ShiMaQian (2025-10-03 09:07:14) 评论 (0)


初访渥太华时,便有友人指着美国大使馆问:这建筑像不像一艘核潜艇?"我驻足细看,这座透着冷峻的建筑是自成天地的微型堡垒,墙体暗藏四英尺厚的钢筋水泥。中央突起的结构被当地人称作"潜艇指挥塔",实为容纳通风井、电梯间和通信设备的服务核心 - 毕竟不是所有事务都能在四尺厚的水泥墙内解决。整座建筑被刻意设计成堡垒,厚重墙体与防爆玻璃相辅相成,固若金汤。

曾几何时,美利坚合众国以自由女神般的胸怀迎纳四方。这个以开放友善著称的伟大多民族国家,如今却用防爆玻璃和钢筋水泥构筑起透露着杀气的沉默边界。当今世上,这个以封闭冷峻的面目示人的巨无霸,是唯一纵容在加沙进行种族清洗的超级大国,而且其政府对此竟毫无愧色。

使馆外侧的公园里,修剪整齐的草坪向着宁静迷人的渥太华河延伸。公园的长椅,或许还记得两位华裔教授的对话:一位满怀爱国热忱的美国教授,一位加拿大教授。美籍教授慨叹当地人对使馆"核潜艇"的敌视与偏见,他指向美国使馆旁边不远处的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反问:"为何无人将美术馆的同样凸起的服务核心视作潜艇指挥塔?"

加拿大教授温言道:"是啊,人们为何独独对美国使馆产生这般联想?您可曾深思?"

沉默之中,枫叶悄然飘落。良久,美国教授沉吟道:"或许我们承袭了黑帮教父阿尔·卡彭的思维:有理未必能走遍天下,而有理加有枪必定能走得更远。美国人来到加拿大,歧路漫漫,若无枪械傍身,或许走不到今天。"

"诚然,"加拿大教授应道,"但问题在于,拔枪总比讲理容易。久而久之,持枪之人就忘记讲理了。"

"那些温言良语,"美国教授插言,"或许已被淹没在四尺厚的钢筋水泥之中。唯愿加拿大人能透过铜墙铁壁看到里面的外交使节。他们既代表美国政府,也承载美国民众的友谊和好客之道。寻常美国百姓与加拿大民众本无二致。"

这场十年前的对话令我沉思。正如特朗普政府与美国民众存在分歧,内塔尼亚胡政府与犹太人民亦非同心。然而将国家托付于流氓政府,终将孕育危机,其后果是所有国民都将承载的。对此我和我大洋彼岸的同胞们深有体会。

我忽然期待某个清晨,当朝雾散尽,人们路经此处时,首先想起的不再是冷峻的潜艇,而是墙内那些同样热情好客、渴望和平的美国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