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粮票

天涯为客 (2025-09-05 11:16:53) 评论 (3)
    父母家的一只铁盒子里留有一些粮票,我好奇地取出来,一张张铺在白纸上看,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的人们都知道,能余下这些粮票,特别是用棉绳子扎着的两小叠全国粮票,还真是不容易。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指的就是老百姓以粮食为生存的根本。一九五五年第一张粮票的发行,就标志着粮票成为了粮食的配给凭证、是中国最早实行的一种票证,从而也固定了每家每户每个人每个月的口粮。从此,随之而发行的有布票、肉票、鱼票、蛋票、鸡票、鸭票、食用油票、豆腐票、煤票、火柴票、副食本、电视机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等等,老百姓的生活就此离不开各种票证了。

    在土生土长的上海,在我的小时候,有两件事情如今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一次是居委会的人来到我们弄堂里分配一大一小两张砂锅票,记得是一个下午,因为「僧多粥少」所以只能用抽签的方式,又因为上班时间大人们不在,于是安排每家出一个小孩作代表抽签,结果仅有的一张大砂锅票被我抽到了,当时小小年纪的我,运气还真是不差。

    还有一件事是比我大十岁的表姐带着我去排队买一种上海话叫「鸡壳落」的东西,「鸡壳落」就是鸡被去掉肉后留下的鸡骨架。我记得很清楚,供应站尚未开始卖,外面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供应站的大门口开始一直排到转弯至旁边的弄堂里面。

    为什么要去排队买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不需要任何「票」。可见那年代的票证比钱还要金贵,有钱无票根本就买不成东西,可以说是票据主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我家留存的这些粮票中,有辽宁粮票、上海粮票、北京粮票、江苏省粮票、以及全国粮票。其中最值钱一定是全国粮票,因为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使用全国粮票购买粮食用品,据说还可以在异地买食用油,用现在的网络语「很牛逼」来形容当时的全国粮票是一点儿也不夸张。

    再从这些粮票的设计和印刷来看,一九六五年的全国粮票无疑也是最好的,正反面的图案精心布置、纸张也是又厚又耐用,适合在流通中重复使用,越到后来越简陋,看一九九二年和九三年的这些上海粮票,已经变成了薄薄软软的纸片上单面印刷的粮票了。据官方记载全国粮票在一九九二年十月被正式废除,之后各地方的各种票据也陆陆续续地不再有了。

    就在买米开始有议价米、不再需要使用粮票,直到粮票彻底失去流通价值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可以用粮票去换东西。

    记得外公曾经带着我去离家不太远的一个叫「三官堂桥」的地方,三官堂桥跨越苏州河,在上海挺有名的,河边的引桥下,上下班高峰时段全部都是来来往往骑着脚踏车的人流,桥的周边是非常热闹的地方,有工厂、有菜场、还有很多个体户的摊头,以前有部电影名叫「大桥下面」,说的就是这座桥下面的故事。

    那次外公就是带着我去桥下的个体户那里用粮票换塑料制品,有塑料面盆、塑料篮子、塑料储物盒、塑料扫帚和簸箕等日用品,有的用上海粮票就能换,但有的东西必须用全国粮票才有能够换。当时我看中了一只带盖子的红色塑料桶,塑料桶不大,形状小巧很可爱,里面可以放零食或小物件,所以十分喜欢,印象中是花费了数目不少的全国粮票后才把它兑换到手的,之后当然是高兴地拎着桶回家。

    如今的三官堂桥已改名为曹杨路桥。大桥下面翻修一新变成了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时间就像苏州河水一样,川流不息。粮票和那些五花八门的票证,也算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刻在了人们的心里。在商品日益丰富、能自由自在去商场挑选、亦或去网上下单购买的现在,很难去想象以前那种物质匮乏被票据所困的日子,想到小时候还知道一户有三个儿子的家庭每月的米饭不够吃的事情,由此而顾影自怜地联想到自己还算是幸运的,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吃饱饭、有书读、有职业选、还有出国的机会。

    被眼前的粮票所勾起的回忆、以及回想起来的那些事情虽然遥远却不陌生,时代的车轮滚动向前,有些东西注定是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民以食为天」的前句是「王者以民为天」,所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不再被计划是必然之路。

    物归原处,我把这些粮票收起来连同两叠全国粮票一起又放回铁盒里,然后按上盖子。

 

(此文首载于二零二四年六月五日世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