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不同阶段的争与不争
人类有史以来,争是主旋律,是社会进步, 个人开拓前行的推动力; 不争则是社会激荡之后的喘息,以期达成社会的平稳, 对个人则是一种修养,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三步曲中的争, 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纵观我们的人生, 无非三步曲:成长期, 奋斗期, 晚年期, 步步有争和不争,不过争的内容形式有异。
一. 成长期的争先
成长期包括了从出生时的婴幼儿期和受教育时的青少年期, 争, 似乎是生而具有的意识。 总体上, 走上社会之前的成长期的争没有多少利益的考量, 主要表现为争先的能力, 如果说利益, 也就是多分点糖果或玩具,我们常听到的是母亲对大孩子的吆喝, “你让着弟弟一点”。 再大些, 就是争好分数, 好名次, 仍属于争先的范围。应该说, 从娘胎里带来的争先意识对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 奋斗期的之争利
奋斗期的人,有了岗位和事业,有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随之而来的是名和利, 归根到底是利的诱惑。 利成为了争的核心内容,这里的利包括了经济利益, 政治利益,。。。 表现为职称之争, 工资之争,投资中的赢利之争,控制权之争, 诸如此类。 本来嘛, 人与人的竞争有规则可循, 比如单位有职称和工资的调升规则, 市场有投资规则。 但现阶段的人类还处于丛林之中, 大到国家之间的博弈, 小到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并不都遵循规则。
奋斗期的人争利是必然的, 但可以不争吗? 答案是肯定的, 以“挣”代替争,通过勤奋工作, 创新发挥,以能力和贡献取得认同,取得与之相配的待遇, 应视为不争。 不争需要勇气, 修养, 和境界。
三. 晚年的观念之争
工作了一辈子的人, 在社会生活中都曾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对人, 对事, 对政治。。。形成了各自近乎固化的看法, 由此引起的争执可称之为观念之争。
晚年期的人们, 利, 已固化, 大多数退休的人们顺理成章地进入与人无争的境界。 如果一定要说争, 应该就是争健康, 争长寿。 但免不了也有一些不甘寂寞的加入观念之争,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的这种观念之争并不鲜见。
人的一生历经成长期, 奋斗期, 晚年期, 都避不开争与不争的难题,晚年的人们每当回首往事, 成长期最为纯洁,最为珍贵,一句发小, 一句同学情, 表达了那份难以忘怀的情谊。
无解的观念之争
大千世界,千变万化, 社会上每个人的经历, 对社会, 对事物的感受都不尽相同。 不争, 超然, 人们可以和谐相处, 这是大部分人晚年离开了社会舞台后的处事之道。
学过一点哲学的都会懂得,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结论就会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的是自然景观, 世上的事何尝不是如此。
人到中年, 世界观基本定型, 何况到了晚年。如果不承认事物的多面性, 不承认人的经历, 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带来的观念的差异性, 一味地观念之争实质谁也说不了谁,就是无解。 这种观念之争如今在各种社交平台依然屡见不鲜。
如真要服人, 必须超然于个人感受, 超然于个人的利益得失, 从历史的角度, 从国家民族的大局看问题。 这需要一个人的广阔视野,高度的格局,并不是仅有教授, 专家, 学者的头衔就能做到的。
如是说,观念之争既然无解, 不如不争, 干点有益的事。
无争的港湾
踏上社会进入奋斗期的人,都不可避免的要努力工作,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拼搏, 争项目, 争资金, 争职称, 争工资。。。履行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说不累。
有一种说法, 家是温暖的港湾, 下班回到家, 工作中的, 在外面的一切烦恼都可抛于脑后, 归于平静。 对此, 我有深切的体会。 自从有了家以后,我记不起争过没有, 吵过没有。 我们是不同性格的人, 她善良, 热情, 略带强势, 而我内向, 温和。 她有时想抓住机会和我吵一架,每当此时我总是格外地想她的优良品格,对家庭的贡献,认同她诉求的合理性,笑脸相对,很快她发觉吵的对象没有了,有如举起榔头打到了棉花上。从这个意义上, 我的家又是无争的港湾。
* * *
我们不由自主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在成长期必须争先;在奋斗期免不了利益之争,但必须将法律和道义牢记于心;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会有观念之争,每个人出身,经历,感受不同,对政治,以致对事件会有不同认知而引起争论,甚至互不相让,导致后果。 即使观念之争,我们也应着重切磋交流共同提高,增进友谊,赢得快乐感,为社会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