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外脑”来了

burpeejump (2025-09-05 16:08:57) 评论 (0)
周五闲得没事,把新到的NEJM上一篇关于AI的文章看了一下,找到文章中提到的另外一篇4月份发的文章,还是有些内容的。让GPT给总结翻译,加了一点我的体验: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s),正快速进入医疗领域。美国国家医学院在2023年开过一次研讨会,把GenAI在医学中的应用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短短两年,很多设想已经逐步成真。

短期:患者教育与互动

AI 聊天机器人可以帮患者预约、分诊、解答健康疑问。它还能把复杂医学信息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版本,让更多人真正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很多人现在看病前,都会先“问问AI”,拿到一个答案,再带着问题去找医生。


中期:文档与编码

病历记录:AI能自动生成病历,帮医生节省约20%的时间,还能减少30%下班后的文书工作。

病历摘要:AI写的病历总结,有近一半案例和医生写的效果相当,甚至在三成以上更好。

作为医生,我深有体会。人脑不该被当作“代码字典”,比如z79.899这样的ICD-10编码,背它纯属浪费。人脑最擅长的,是理解故事、做出决策。
Openevidence 现在每天都用。

长期:未来应用

精准医疗:AI有望结合病历、基因组、影像,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虚拟健康助手:未来可能成为“随身医生”,帮人远程问诊和健康管理。

疾病监测与公共卫生:在疫情预警、疾病追踪上,AI大有可为。

医学教育:医生培训也会改变,未来需要更多数据素养和AI批判性思维。


我的看法

生成式AI的价值不在于取代医生,而是成为医生的“外脑”。它能接管繁琐的记录、摘要、编码工作,让医生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地方——倾听病人、理解故事、做出治疗决策。

当然,AI也可能带来风险,比如保险公司和医生都用AI写文书,结果变成“AI对AI”的博弈。所以,监管和治理必不可少。

医生 + AI,不是竞争,而是合作。AI 解放双手,人类才能更专注于“治病救人”的初心。但现实是,即便有了 AI,医生还是会很忙、很累。因为这个职业常常培养出一种“内耗型人格”——既要有钢铁侠的韧劲,又背着圣母心的柔软。就像当年我们以为有了电子病历,就不用再跑到病房门口翻 folder 查生命体征,能省点力气。结果发现,电子病历里塞满了更多鸡毛蒜皮的信息,反而让人更加无所适从。好在行医,本来就是一个体验人生、不断修正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AI 只是其中一个伙伴,让我们在“钢铁与温情”的拉扯中继续前行。


ref: Generative AI in Medicine — Evaluating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April,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