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远而神秘的国度-伊朗
江湖大道
--------------------------------
题图:德黑兰市中心的阿扎迪(自由)塔,是伊朗的地标原点。为纪念波斯帝国2500周年建成于1971年。当时被命名为沙阿(国王)纪念塔Shah's Memorial。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改为现名。
--------------------------------
2025年3月中,我们结束三个多星期的伊朗之行飞抵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机场入境处的官员拿着我的护照端详了半天,和我有了如下的对话。
问:美国人?
答:是。
问:去了伊朗?
答:是。
问:没问题?
答:没问题。
官员轻轻摇头微微一笑,在护照上盖章放行。
其实从开始计划这次行程开始,类似的问题也或多或少地一直困扰着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朋友们。将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朗和美国是几乎不共戴天的敌人。到敌国去访问,有没有问题?
但对于世界旅行者来说,伊朗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伊朗,用一句教科书里的话来说,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而几十年来与美国和很多西方国家直接交往的断绝又给这个文明古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赴伊朗旅行之路更加遥远。
对访问伊朗的兴趣始自两年多之前。但那次初始计划并没有向前推动多远就无疾而终。不过自那以后我们对包括中东形势和美伊关系在内的伊朗信息始终保持着密切关注。2024年夏天,伊朗和以色列因加沙冲突而互轰告一段落局势趋缓。一些朋友组团,我们受邀入伙。
第一步是申请签证。提交的最主要的文件是一份名为Resume and Identification of Special Tourist(特殊游客简历与身份证明)的表格。所谓“特殊”大概就特殊在来自敌对国家了。要填的包括家庭,父母是谁,做什么的;读过什么书,做过什么事,到过哪些国家,等等。还有社交媒体账号。表只有两页多,但把申请人的出身成分经历查了个底儿掉。
伊朗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签证申请是通过导游送到伊朗相关部门,审查批准以后发出一份签证代码Visa Code文件,然后我们自己再把签证代码文件,护照影印件,照片和申请费寄到代理伊朗事务的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馆,由他们签发电子签证。这个过程从2024年7月开始,到2025年2月初完成,历时半年之久。到2025年2月中,我们这些“特殊游客”终于成行。
一.德黑兰
我们凌晨乘坐卡塔尔航空公司的班机从多哈飞抵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在我们前面入境的朋友在窗口等了好几分钟才被放行。轮到我们倒没有任何耽搁,很快通过。信息都已经在边检的电脑里,护照上也没有盖入境章,一切均在默契之中。

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外景。
取行李过海关,来接机的K先生已经在等我们。和近年来伊朗周边那些欧亚国家首都作为交通枢纽建成的国际机场相比,霍梅尼机场并不大。其原因自然是因为没有需要。机场建筑倒是比较新,夜里灯火通明很漂亮。机场是2004年建成的,当时的总统哈塔米出席了完工仪式。但正式启用那天机场刚降落了第一架飞机就被伊斯兰革命卫队给封了,理由是机场的土耳其-奥地利管理公司和以色列有关系,由他们管理威胁国家安全。革命卫队把坦克开上跑道,起飞战机把第二架进场的飞机押到伊斯法罕降落,并放出话来谁再敢降落就把谁打下来。就这样机场关闭了一年,到2005年4月机场由四家伊朗航空公司组成的集团管理后才重新开放。目前使用这个机场的主要是伊朗自己的和中东西亚地区国家的航空公司,没有西方国家的主要航空公司飞这里。
在机场买了手机SIM卡出来已经4点多了。K先生领我们到机场对面的一个酒店大堂短暂休息。这个酒店富丽堂皇,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五星级酒店并无二致。早饭后导游Javad来酒店接,我们的伊朗之行正式开始。
Javad是地道的伊朗人,土木工程师出身,曾经参加过波斯湾油气工程和中国修建的高铁(还未完工)的建设,后来改做导游,成为伊朗少数几位有资格接待美英游客的导游经理。Javad具有出众的语言天分。虽然从未出过国,却能讲五六种语言。特别是能说一口虽然带一点口音但流利的汉语,而且能读能写,说是从和中国工程师合作修高铁时开始学的。虽然是半路出家的导游,但他对伊朗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旅途中所有参观都由他讲解。Javad对人热情,对事认真负责,颇得团友的好评。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也是最大的城市,位居世界超级大都市之列,其都市区有超过一千六百万人口,约占伊朗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德黑兰给人的最初印象是建筑较陈旧,交通非常拥堵,空气质量差。据说德黑兰道路的机动车设计容量是三十万辆,现在却有五百万辆车在路上行驶。众多的汽车也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德黑兰街头。
古勒斯坦宫
德黑兰作为文明古国伊朗首都的历史可以说是比较短的。在伊朗六千年的历史中诞生过很多王国和三个统治横跨欧亚广大疆域和众多民族的庞大波斯帝国,但直到近代德黑兰从来没有成为过中心城市和王国或帝国的首都。到1786年,德黑兰才被卡扎尔Qajar王朝的开国君主阿迦·穆罕默德·汗·卡扎尔Agha Mohammad Khan Qajar选为伊朗王国的首都。卡扎尔王朝是伊朗历史上倒数第二个王朝,从1789年开始统治伊朗直到1925年被巴列维Pahlavi王朝所取代。作为卡扎尔王朝的王宫,古勒斯坦宫Golestan Palace(Golestan在波斯文中意为玫瑰园)是我们在伊朗参观的第一个皇宫,也是年代最近的皇宫。
古勒斯坦宫原为十四世纪初修建的皇家城堡,十八世纪晚期成为皇宫之后经过多次改建。到了巴列维时代,国王为自己修建了新的宫殿,古勒斯坦宫成为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前后两代国王的加冕典礼都在这里举行。与前朝相比,巴列维王朝更加西化。在老巴列维统治期间古勒斯坦宫的很多建筑被认为形式太过老旧而被拆毁。下面三图为古勒斯坦宫的园林和建筑。

古勒斯坦宫的园林和宫殿。

古勒斯坦宫宫殿外墙。

古勒斯坦宫的瓷砖壁画。

古勒斯坦宫的萨拉姆厅Salam Hall。伊朗人见面打招呼会说Salam。从这个大厅的陈设和名称来看应该是接见和招待来宾用的。
古勒斯坦宫的建筑外部显示浓郁的波斯风格,特别是众多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的瓷砖壁画。但宫殿内部却是波西合璧,如上图的萨拉姆大厅中几座巨大的带有波斯风格装饰的西式水晶吊灯,以及西式家具。18-20世纪西方势力,尤其是英国和俄国,已经对伊朗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王室生活的西化也可以算是这些影响的一个方面吧。
伊斯兰革命和美国大使馆
外国游客到德黑兰的一个必游之地是位于市中心的前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美国大使馆领事馆在全世界有很多,但因历史事件而出名的大概没有哪个比得上德黑兰大使馆了。
二十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伊朗的统治者是巴列维王朝的二代君主,国王(波斯语称作Shah,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Mohammad Reza Pahlavi。1941年,英国和苏联为打通援助苏联的陆上交通线而入侵亲德的伊朗,强迫老国王退位,由穆罕默德继位,其时伊朗还是一个非常贫困落后的国家。穆罕默德在瑞士受教育,据说11岁的他到那所寄宿学校的第一天就要求他的同学在见到他时要立正敬礼,就像他在伊朗得到的待遇一样,结果遭到各国同学的讥笑并被一位美国孩子揍了一顿。不知道他从中得到是西方的平等教育还是他积弱的祖国被欺凌的教训。但无论如何穆罕默德比他的前辈更加亲西方。他在1963年发起被称为“白色革命”的社会改革,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给妇女以选举权,推动教育,改善医疗,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级学校的在学学生人数都成倍增加,其中大学生人数增加了五倍。全国识字率从26%提高到42%。妇女除获得选举权外还被选入各级政府,成为律师和法官。同时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还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1970年代初爆发的石油危机使世界油价和包括伊朗在内的产油国收入大涨。在石油助力下,伊朗的人均GDP从1963年的170美元增长到了1977年的2060美元,14年间增长了惊人的11倍,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国力的强大也使伊朗能够采购包括F-14战机在内的西方先进武器,使伊朗成为中东地区的强权之一。
在外交上,除了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外,伊朗也与以色列建立和保持关系。
但这超级繁荣掩盖不住背后严重的社会危机。白色革命的社会改革遭到势力强大的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和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和抵制。1963-64年伊朗各地爆发多起神学生的抗议示威并引发流血骚乱。霍梅尼成为抗议活动的领袖并被伊朗政府驱逐出境。巴列维政府对示威采取铁腕镇压手段,造成数百人到上万人在示威中死亡(依不同的数字来源)。伊朗各级官员的腐败,政府的高压政策,以及并不成功的土地改革也加剧了社会危机。
1978年1月,一个偶发事件 - 德黑兰一家报纸发表一篇文章指控霍梅尼是同性恋,吸毒和英国间谍 - 成为伊朗危机的导火索。文章马上引来神职人员的抗议并在政府的镇压下不断升级。当年9月8日星期五,军警在德黑兰的广场Jaleh Square对抗议群众开枪造成近百人死亡,史称黑色星期五。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巴列维王朝和伊朗的命运已定。1979年1月16日,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离开伊朗流亡国外,伊朗两千多年的王朝历史终结。两个星期后,霍梅尼从法国乘专机返国,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自任最高领袖。伊朗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一手将腐朽没落的奥斯曼伊斯兰封建帝国改造成为世俗的土耳其共和国。这是近代历史上改造一个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的唯一成功例子。巴列维推动白色革命时也许没打算走那么远,肯定不准备放弃自己对伊朗的统治。但仅仅是要放松一些伊斯兰教对社会的束缚就搞丢了自己的王位,最后落得一个流亡海外,客死他乡的下场。伊斯兰教的能量实在不容低估。
导游Javad对巴列维王朝的评价很低,批评政府腐败,贫富严重不均,普通民众没有从国家经济发展中得到好处。普通伊朗人对当年社会的评论可以说是伊斯兰革命的一个可信的注脚了。近年来有人谈论如果伊朗目前的政权倒台现居美国的巴列维王朝的王子回国执政的可能性。但从Javad的评论来看,巴列维王朝复辟的民意基础可能并不坚实。即使人们怀念革命前的自由与开放,也未必想真正回到旧时的生活。
1979年11月4日,大批伊朗穆斯林学生冲进德黑兰美国大使馆,将53名美国外交官扣作人质长达444天。这一严重违反国际法的事件为其后40多年的美伊关系定下了基调。
当美伊关于人质的谈判陷入僵局之时,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批准了鹰爪行动Operation Eagle Claw ,派出特种部队解救人质。1980年4月24日,美军飞机和直升机降落在伊朗东部的沙漠中准备进入德黑兰营救人质,但由于沙尘暴和直升机事故导致行动失败。卡特在处理人质危机时的软弱表现特别是解救行动的失败被普遍认为是他在1980年竞选连任中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穆斯林学生冲进大使馆时,有六名在使馆外的地点办公的美国外交官设法逃到加拿大大使官邸中受到保护。他们在隐藏了79天之后在CIA组织的营救行动中成功混出伊朗。这个故事被再现于好莱坞电影《Argo》中。

德黑兰原美国大使馆建筑。

一整个街区的使馆院墙上画满了反美宣传画。这是其中几幅,表现的是毒蛇毒苹果的化身CNN,911事件重创金元帝国,和画成骷髅的自由女神像。很遗憾没有机会问导游Javad今天的伊朗人如何看待当年占领美国大使馆这个严重违反国际法的事件。
伊朗国家博物馆
伊朗是个有6000年(亦有说7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伊朗国家博物馆展出了伊朗考古的精品。

公元前5200-4800年石器-青铜器时代的陶罐。

青铜时代的古波斯都城Jiroft出土的铜牛。公元前2600-2400。

居鲁士陶鼓Cyrus Cylinder。居鲁士是波斯帝国的开国君主。这件用陶土制成的圆柱体于1879年在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巴比伦王国遗址内出土。巴比伦王国于公元前539年被居鲁士的波斯帝国所灭。陶鼓上的文字是巴比伦的闪族文字,其内容是对居鲁士大帝丰功伟绩的歌颂,表达对各民族的宽容和对被废黜的巴比伦国王的罪行的谴责,以及居鲁士政策的说明。这件文物的真品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曾于2010年在伊朗国家博物馆展出八个月。
博物馆内那些早至公元前5000年的文物令人惊叹不已。导游Javad作讲解时说了一段很深刻的话。他说,文明并不取决于几件文物,文明是社会,要有人聚居,形成村落或城镇,有分工,有制度,有管理,才有文明。很有道理。
虽然国家博物馆的馆藏很丰富,但建筑内部陈设相当简朴,参观的人也很少。外国游客当然几乎没有,奇怪的是伊朗人也不多。
当晚在德黑兰的伊朗购物中心Iran Mall吃晚饭。这是一个装潢波西合璧的高档购物中心,是我们整个伊朗行程中见过的最豪华的购物休闲场所,里面的商品也相当昂贵,与我们后来在此行中接触到的普通伊朗人购物的场所以及商品不可同日而语,显然服务对象也完全不同。不过在这个高档购物中心购物吃饭的人还不少。


第二天一早,我们离开德黑兰,开始了环绕伊朗的旅行。
对访问伊朗的兴趣始自两年多之前。但那次初始计划并没有向前推动多远就无疾而终。不过自那以后我们对包括中东形势和美伊关系在内的伊朗信息始终保持着密切关注。2024年夏天,伊朗和以色列因加沙冲突而互轰告一段落局势趋缓。一些朋友组团,我们受邀入伙。
第一步是申请签证。提交的最主要的文件是一份名为Resume and Identification of Special Tourist(特殊游客简历与身份证明)的表格。所谓“特殊”大概就特殊在来自敌对国家了。要填的包括家庭,父母是谁,做什么的;读过什么书,做过什么事,到过哪些国家,等等。还有社交媒体账号。表只有两页多,但把申请人的出身成分经历查了个底儿掉。
伊朗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签证申请是通过导游送到伊朗相关部门,审查批准以后发出一份签证代码Visa Code文件,然后我们自己再把签证代码文件,护照影印件,照片和申请费寄到代理伊朗事务的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馆,由他们签发电子签证。这个过程从2024年7月开始,到2025年2月初完成,历时半年之久。到2025年2月中,我们这些“特殊游客”终于成行。
一.德黑兰
我们凌晨乘坐卡塔尔航空公司的班机从多哈飞抵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在我们前面入境的朋友在窗口等了好几分钟才被放行。轮到我们倒没有任何耽搁,很快通过。信息都已经在边检的电脑里,护照上也没有盖入境章,一切均在默契之中。

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外景。
取行李过海关,来接机的K先生已经在等我们。和近年来伊朗周边那些欧亚国家首都作为交通枢纽建成的国际机场相比,霍梅尼机场并不大。其原因自然是因为没有需要。机场建筑倒是比较新,夜里灯火通明很漂亮。机场是2004年建成的,当时的总统哈塔米出席了完工仪式。但正式启用那天机场刚降落了第一架飞机就被伊斯兰革命卫队给封了,理由是机场的土耳其-奥地利管理公司和以色列有关系,由他们管理威胁国家安全。革命卫队把坦克开上跑道,起飞战机把第二架进场的飞机押到伊斯法罕降落,并放出话来谁再敢降落就把谁打下来。就这样机场关闭了一年,到2005年4月机场由四家伊朗航空公司组成的集团管理后才重新开放。目前使用这个机场的主要是伊朗自己的和中东西亚地区国家的航空公司,没有西方国家的主要航空公司飞这里。
在机场买了手机SIM卡出来已经4点多了。K先生领我们到机场对面的一个酒店大堂短暂休息。这个酒店富丽堂皇,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五星级酒店并无二致。早饭后导游Javad来酒店接,我们的伊朗之行正式开始。
Javad是地道的伊朗人,土木工程师出身,曾经参加过波斯湾油气工程和中国修建的高铁(还未完工)的建设,后来改做导游,成为伊朗少数几位有资格接待美英游客的导游经理。Javad具有出众的语言天分。虽然从未出过国,却能讲五六种语言。特别是能说一口虽然带一点口音但流利的汉语,而且能读能写,说是从和中国工程师合作修高铁时开始学的。虽然是半路出家的导游,但他对伊朗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旅途中所有参观都由他讲解。Javad对人热情,对事认真负责,颇得团友的好评。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也是最大的城市,位居世界超级大都市之列,其都市区有超过一千六百万人口,约占伊朗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德黑兰给人的最初印象是建筑较陈旧,交通非常拥堵,空气质量差。据说德黑兰道路的机动车设计容量是三十万辆,现在却有五百万辆车在路上行驶。众多的汽车也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德黑兰街头。
古勒斯坦宫
德黑兰作为文明古国伊朗首都的历史可以说是比较短的。在伊朗六千年的历史中诞生过很多王国和三个统治横跨欧亚广大疆域和众多民族的庞大波斯帝国,但直到近代德黑兰从来没有成为过中心城市和王国或帝国的首都。到1786年,德黑兰才被卡扎尔Qajar王朝的开国君主阿迦·穆罕默德·汗·卡扎尔Agha Mohammad Khan Qajar选为伊朗王国的首都。卡扎尔王朝是伊朗历史上倒数第二个王朝,从1789年开始统治伊朗直到1925年被巴列维Pahlavi王朝所取代。作为卡扎尔王朝的王宫,古勒斯坦宫Golestan Palace(Golestan在波斯文中意为玫瑰园)是我们在伊朗参观的第一个皇宫,也是年代最近的皇宫。
古勒斯坦宫原为十四世纪初修建的皇家城堡,十八世纪晚期成为皇宫之后经过多次改建。到了巴列维时代,国王为自己修建了新的宫殿,古勒斯坦宫成为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前后两代国王的加冕典礼都在这里举行。与前朝相比,巴列维王朝更加西化。在老巴列维统治期间古勒斯坦宫的很多建筑被认为形式太过老旧而被拆毁。下面三图为古勒斯坦宫的园林和建筑。

古勒斯坦宫的园林和宫殿。

古勒斯坦宫宫殿外墙。

古勒斯坦宫的瓷砖壁画。

古勒斯坦宫的萨拉姆厅Salam Hall。伊朗人见面打招呼会说Salam。从这个大厅的陈设和名称来看应该是接见和招待来宾用的。
古勒斯坦宫的建筑外部显示浓郁的波斯风格,特别是众多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的瓷砖壁画。但宫殿内部却是波西合璧,如上图的萨拉姆大厅中几座巨大的带有波斯风格装饰的西式水晶吊灯,以及西式家具。18-20世纪西方势力,尤其是英国和俄国,已经对伊朗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王室生活的西化也可以算是这些影响的一个方面吧。
伊斯兰革命和美国大使馆
外国游客到德黑兰的一个必游之地是位于市中心的前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美国大使馆领事馆在全世界有很多,但因历史事件而出名的大概没有哪个比得上德黑兰大使馆了。
二十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伊朗的统治者是巴列维王朝的二代君主,国王(波斯语称作Shah,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Mohammad Reza Pahlavi。1941年,英国和苏联为打通援助苏联的陆上交通线而入侵亲德的伊朗,强迫老国王退位,由穆罕默德继位,其时伊朗还是一个非常贫困落后的国家。穆罕默德在瑞士受教育,据说11岁的他到那所寄宿学校的第一天就要求他的同学在见到他时要立正敬礼,就像他在伊朗得到的待遇一样,结果遭到各国同学的讥笑并被一位美国孩子揍了一顿。不知道他从中得到是西方的平等教育还是他积弱的祖国被欺凌的教训。但无论如何穆罕默德比他的前辈更加亲西方。他在1963年发起被称为“白色革命”的社会改革,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给妇女以选举权,推动教育,改善医疗,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级学校的在学学生人数都成倍增加,其中大学生人数增加了五倍。全国识字率从26%提高到42%。妇女除获得选举权外还被选入各级政府,成为律师和法官。同时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还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1970年代初爆发的石油危机使世界油价和包括伊朗在内的产油国收入大涨。在石油助力下,伊朗的人均GDP从1963年的170美元增长到了1977年的2060美元,14年间增长了惊人的11倍,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国力的强大也使伊朗能够采购包括F-14战机在内的西方先进武器,使伊朗成为中东地区的强权之一。
在外交上,除了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外,伊朗也与以色列建立和保持关系。
但这超级繁荣掩盖不住背后严重的社会危机。白色革命的社会改革遭到势力强大的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和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和抵制。1963-64年伊朗各地爆发多起神学生的抗议示威并引发流血骚乱。霍梅尼成为抗议活动的领袖并被伊朗政府驱逐出境。巴列维政府对示威采取铁腕镇压手段,造成数百人到上万人在示威中死亡(依不同的数字来源)。伊朗各级官员的腐败,政府的高压政策,以及并不成功的土地改革也加剧了社会危机。
1978年1月,一个偶发事件 - 德黑兰一家报纸发表一篇文章指控霍梅尼是同性恋,吸毒和英国间谍 - 成为伊朗危机的导火索。文章马上引来神职人员的抗议并在政府的镇压下不断升级。当年9月8日星期五,军警在德黑兰的广场Jaleh Square对抗议群众开枪造成近百人死亡,史称黑色星期五。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巴列维王朝和伊朗的命运已定。1979年1月16日,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离开伊朗流亡国外,伊朗两千多年的王朝历史终结。两个星期后,霍梅尼从法国乘专机返国,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自任最高领袖。伊朗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一手将腐朽没落的奥斯曼伊斯兰封建帝国改造成为世俗的土耳其共和国。这是近代历史上改造一个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的唯一成功例子。巴列维推动白色革命时也许没打算走那么远,肯定不准备放弃自己对伊朗的统治。但仅仅是要放松一些伊斯兰教对社会的束缚就搞丢了自己的王位,最后落得一个流亡海外,客死他乡的下场。伊斯兰教的能量实在不容低估。
导游Javad对巴列维王朝的评价很低,批评政府腐败,贫富严重不均,普通民众没有从国家经济发展中得到好处。普通伊朗人对当年社会的评论可以说是伊斯兰革命的一个可信的注脚了。近年来有人谈论如果伊朗目前的政权倒台现居美国的巴列维王朝的王子回国执政的可能性。但从Javad的评论来看,巴列维王朝复辟的民意基础可能并不坚实。即使人们怀念革命前的自由与开放,也未必想真正回到旧时的生活。
1979年11月4日,大批伊朗穆斯林学生冲进德黑兰美国大使馆,将53名美国外交官扣作人质长达444天。这一严重违反国际法的事件为其后40多年的美伊关系定下了基调。
当美伊关于人质的谈判陷入僵局之时,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批准了鹰爪行动Operation Eagle Claw ,派出特种部队解救人质。1980年4月24日,美军飞机和直升机降落在伊朗东部的沙漠中准备进入德黑兰营救人质,但由于沙尘暴和直升机事故导致行动失败。卡特在处理人质危机时的软弱表现特别是解救行动的失败被普遍认为是他在1980年竞选连任中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穆斯林学生冲进大使馆时,有六名在使馆外的地点办公的美国外交官设法逃到加拿大大使官邸中受到保护。他们在隐藏了79天之后在CIA组织的营救行动中成功混出伊朗。这个故事被再现于好莱坞电影《Argo》中。

德黑兰原美国大使馆建筑。

一整个街区的使馆院墙上画满了反美宣传画。这是其中几幅,表现的是毒蛇毒苹果的化身CNN,911事件重创金元帝国,和画成骷髅的自由女神像。很遗憾没有机会问导游Javad今天的伊朗人如何看待当年占领美国大使馆这个严重违反国际法的事件。
伊朗国家博物馆
伊朗是个有6000年(亦有说7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伊朗国家博物馆展出了伊朗考古的精品。

公元前5200-4800年石器-青铜器时代的陶罐。

青铜时代的古波斯都城Jiroft出土的铜牛。公元前2600-2400。

居鲁士陶鼓Cyrus Cylinder。居鲁士是波斯帝国的开国君主。这件用陶土制成的圆柱体于1879年在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巴比伦王国遗址内出土。巴比伦王国于公元前539年被居鲁士的波斯帝国所灭。陶鼓上的文字是巴比伦的闪族文字,其内容是对居鲁士大帝丰功伟绩的歌颂,表达对各民族的宽容和对被废黜的巴比伦国王的罪行的谴责,以及居鲁士政策的说明。这件文物的真品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曾于2010年在伊朗国家博物馆展出八个月。
博物馆内那些早至公元前5000年的文物令人惊叹不已。导游Javad作讲解时说了一段很深刻的话。他说,文明并不取决于几件文物,文明是社会,要有人聚居,形成村落或城镇,有分工,有制度,有管理,才有文明。很有道理。
虽然国家博物馆的馆藏很丰富,但建筑内部陈设相当简朴,参观的人也很少。外国游客当然几乎没有,奇怪的是伊朗人也不多。
当晚在德黑兰的伊朗购物中心Iran Mall吃晚饭。这是一个装潢波西合璧的高档购物中心,是我们整个伊朗行程中见过的最豪华的购物休闲场所,里面的商品也相当昂贵,与我们后来在此行中接触到的普通伊朗人购物的场所以及商品不可同日而语,显然服务对象也完全不同。不过在这个高档购物中心购物吃饭的人还不少。


第二天一早,我们离开德黑兰,开始了环绕伊朗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