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特殊的年代:我难忘的1978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物,一个特殊年代就有一群特殊年代的人物。我们77、78级大学生,是从两千多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的一个特殊群体。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我们的命运与经历都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我们都是历经艰辛、终于得到改变命运机会的幸运儿,在最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一群大浪淘沙后特色鲜明的群体。我们每一个人的高考故事都独一无二,而这段记忆,对我而言,既沉重又珍贵。这一节,我就来说说我的高考故事吧。
1976年3月底,我结束了短暂的“从政”生涯,回到阔别一年多的崇明县中心医院药剂科。药剂科分为门诊药房、药库、普通制剂室和灭菌制剂室(我们习惯称之为“药厂”)。我们每三个月在这四个部门轮转一次,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工作,生活仿佛又没了方向。这条毫无目标的漫漫长路,又开始消磨我的意志。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转眼到了1977年。1977年10月,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一个划时代的消息:国家恢复高考了!这一重大新闻如同惊雷划破沉寂,让我从漫无目的的日常中猛然惊醒。我自知以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参加77级高考时间显然来不及,便决定从长计议,准备1978年的高考。我评估了一下,政治、语文和化学基础尚可,无需花太多时间复习。我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自学数学和物理上,一切从零开始。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这套丛书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影响深远。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公布,我当机立断,托新华书店的朋友购买了这套丛书中的大部分书籍,包括数学和物理共八本。这套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非常适合自学。但很快,它就变得“洛阳纸贵”,多次重印仍供不应求。
由于基础太差,我自学得非常吃力。比如,物理学里的速度和加速度,我搞了两天还没弄明白,心想:有了速度,为什么还需要加速度?无奈之下,我意识到自己需要老师的辅导。
我听说崇明中学新来了一位数学老师施老师,是中心医院小儿科护士长的先生,便慕名前去拜访。当他得知我的来意后,立刻拿出一张1977年浙江省的数学考卷让我做。半个小时后,他回来看我,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只做了两道分解因式的题目,每道4分,共得了8分。他失望地摇了摇头,但碍于他太太的面子,还是接受了我,让我参加他正在办的、大概有十几个人左右的小小数学补习班。
补习班每周两次在外科主任家中进行。除了我没有任何初高中数学基础以外,其他参加补习班的都是应届生或社会上的往届毕业生,都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补习课上,施老师主要分析和讲解1977年各省市的数学考卷,并由此延伸讲解相关定理和定律。
起初,我完全听不懂。我只能回家自学,下班后抓紧时间看《数理化自学丛书》。慢慢地,我跟上了进度,施老师问的问题我也能举手回答。几个月后,我基本能毫无错误地回答施老师的问题。临近高考时,他评价我说:“你是我这十几个人补习班里最有希望的一个。”
物理复习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找不到认识的物理老师帮忙补习。听说镇上开了一个高考物理补习班,我想报名,但补习班只为应届毕业生和知青开设,名额有限,像我这种已有工作的在职考生不能报名。通过疏通关系,我得以参加旁听。我单程骑一个小时左右的自行车赶到补习班时,大教室里已聚集了近百人,课桌椅全部坐满,很多人都站着听课。我只能搬一个小板凳,坐在教室门口旁听。另外,每次回上海休假探亲,我都会去拜访我实习医院药剂科肖主任的女婿,他是哈军工毕业,在上海龙华飞机场做工程师。他总会安排一定时间帮我复习物理。
在短短的几个月里,这是我一生中最用功、最努力的时光。那个阶段,我精力好像特别充沛,其实是一种信念在支撑着我:我要上大学,我要离开崇明。我白天上班,8小时工作之余,每晚都学到深夜,周日也整天学习。好在我轮岗到灭菌制剂室时,大型输液流水线出了些问题,这段时间我正好可以躲在灯检室里抓紧复习。
1978年的夏天好像特别漫长、特别炎热。我住的职工宿舍是四人一间的平房,空气流通极差,闷热难当。我只能在室外复习,左手捧书,右手摇着蒲扇,同时还得承受大群蚊虫的攻击。为了不影响他人,晚上我只能躲在蚊帐里,打着手电筒继续挑灯夜战。我内心充满矛盾,既希望高考早点到来,来个“图穷匕首见”,早点结束这艰难的复习之旅;又希望它晚点来,再多给我一些复习数学和物理的时间。
78年的高考如期而至,考场设在县城的崇明中学。7月20日上午考政治,感觉还行,及格应该没问题。下午考物理,试题难度比77年大得多,感觉这局彻底输了。7月21日上午考数学,对我打击最大。大多数题目要不是看不懂,就是看懂了却不知如何作答,又输一局。下午考化学发挥正常。对我抱有厚望的施老师在考场门口等我,问我考得如何。我回答说考砸了,要准备1979年再考,让他非常失望。他后来说,1978年的数学考题确实相对难了一些。7月22日上午考语文,再次正常发挥。下午考外语,我选择的是英文(不计入总分)。五门总分以500分计算,我总体感觉考得很不好,觉得希望渺茫。
三天考试总算熬过去了,但我整个人垮了。一回到医院就病倒了,我在床上躺了近一个星期。体重从平时的120斤降到98斤,创下历史新低。我想着稍稍休息一段时间,重振旗鼓,再次向1979年高考冲刺。
一个月后的一个中午,我正在门诊药房上班,突然接到一位在崇明教育局的远房亲戚的电话,他说我们县中心医院有一位考生成绩过线了,但不确定是否是我。高考后,我对自己毫无信心,一直不抱任何希望。药剂科的同事都劝我去看看,于是我脱下白大褂,借了一辆自行车去了县招生委员会。工作人员一查,果然是我!我的总成绩是361分,比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仅高一分。我数学59分,物理61分,勉强及格。反倒是几乎没怎么复习的政治、语文和化学都考了80分左右,其中语文记得是81分。这种“文理倒挂”的成绩,在当年理工医农类的考生中非常罕见。
我欣喜若狂,顿时感觉有种从未有过的“腾云驾雾”感,头晕站不稳。从三楼的招生办办公室,我扶着楼梯,花了近20分钟才慢慢走下楼。我真切地理解了《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疯癫”的样子。以后在我的整个人生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感觉。
报填志愿分两类:全国重点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各五个。由于我是已有专业的在职职工考生,招生办规定志愿只能限于医学或药学类院校。这10个志愿我都没有填满,重点院校我填了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和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制药专业;普通院校我填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和苏州医学院医疗系。
最终,我被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制药专业录取。在我们中心医院,乃至整个卫生系统几百名考生中,我是1978年高考中唯一一个被录取考上大学的。中心医院里几百名医护人员都纷纷与我握手表示祝贺,我仿佛成了一个凯旋归来的英雄。的确,在整个崇明县中心医院几十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崇明回到上海。随后,医院院办在县“九三”会堂举办了一个中型的欢送宴会。
华东化工学院虽然是重点院校,但工科类并不是我理想中的学校。工科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很高,而数学恰恰是我最薄弱的一科。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华东化工学院报到,当第一学期看到有位同学转校去了上海科技大学时,我便萌生了去意。我去上海高教局了解,根据我的具体情况是否能转到上海第二医学院,得到“可以转,但要对方学校同意”的答复。
我犹豫了一下,毕竟是从重点院校转到地方院校,有点可惜,便想等读完第一学期看情况再做最后决定。想不到人算不如天算,第一学期我居然考了个全优,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我飘飘然起来,觉得上工科大学也不过是“小菜一碟”,便打消了转学的念头。如果当时坚持转学去了上海二医,也许上海的三甲医院里就多了一个医生,也可能是主任医生。但世界上没有如果,也没有后悔药可吃。我从此安心在华东化工学院完成学业,开启了那颠簸的生物医药职业生涯和四处漂泊的人生旅程。
(六) 特殊的年代:我难忘的1978
申城小学生 (2025-08-22 16:30:41) 评论 (0)(六) 特殊的年代:我难忘的1978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物,一个特殊年代就有一群特殊年代的人物。我们77、78级大学生,是从两千多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的一个特殊群体。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我们的命运与经历都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我们都是历经艰辛、终于得到改变命运机会的幸运儿,在最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一群大浪淘沙后特色鲜明的群体。我们每一个人的高考故事都独一无二,而这段记忆,对我而言,既沉重又珍贵。这一节,我就来说说我的高考故事吧。
1976年3月底,我结束了短暂的“从政”生涯,回到阔别一年多的崇明县中心医院药剂科。药剂科分为门诊药房、药库、普通制剂室和灭菌制剂室(我们习惯称之为“药厂”)。我们每三个月在这四个部门轮转一次,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工作,生活仿佛又没了方向。这条毫无目标的漫漫长路,又开始消磨我的意志。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转眼到了1977年。1977年10月,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一个划时代的消息:国家恢复高考了!这一重大新闻如同惊雷划破沉寂,让我从漫无目的的日常中猛然惊醒。我自知以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参加77级高考时间显然来不及,便决定从长计议,准备1978年的高考。我评估了一下,政治、语文和化学基础尚可,无需花太多时间复习。我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自学数学和物理上,一切从零开始。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这套丛书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影响深远。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公布,我当机立断,托新华书店的朋友购买了这套丛书中的大部分书籍,包括数学和物理共八本。这套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非常适合自学。但很快,它就变得“洛阳纸贵”,多次重印仍供不应求。
由于基础太差,我自学得非常吃力。比如,物理学里的速度和加速度,我搞了两天还没弄明白,心想:有了速度,为什么还需要加速度?无奈之下,我意识到自己需要老师的辅导。
我听说崇明中学新来了一位数学老师施老师,是中心医院小儿科护士长的先生,便慕名前去拜访。当他得知我的来意后,立刻拿出一张1977年浙江省的数学考卷让我做。半个小时后,他回来看我,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只做了两道分解因式的题目,每道4分,共得了8分。他失望地摇了摇头,但碍于他太太的面子,还是接受了我,让我参加他正在办的、大概有十几个人左右的小小数学补习班。
补习班每周两次在外科主任家中进行。除了我没有任何初高中数学基础以外,其他参加补习班的都是应届生或社会上的往届毕业生,都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补习课上,施老师主要分析和讲解1977年各省市的数学考卷,并由此延伸讲解相关定理和定律。
起初,我完全听不懂。我只能回家自学,下班后抓紧时间看《数理化自学丛书》。慢慢地,我跟上了进度,施老师问的问题我也能举手回答。几个月后,我基本能毫无错误地回答施老师的问题。临近高考时,他评价我说:“你是我这十几个人补习班里最有希望的一个。”
物理复习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找不到认识的物理老师帮忙补习。听说镇上开了一个高考物理补习班,我想报名,但补习班只为应届毕业生和知青开设,名额有限,像我这种已有工作的在职考生不能报名。通过疏通关系,我得以参加旁听。我单程骑一个小时左右的自行车赶到补习班时,大教室里已聚集了近百人,课桌椅全部坐满,很多人都站着听课。我只能搬一个小板凳,坐在教室门口旁听。另外,每次回上海休假探亲,我都会去拜访我实习医院药剂科肖主任的女婿,他是哈军工毕业,在上海龙华飞机场做工程师。他总会安排一定时间帮我复习物理。
在短短的几个月里,这是我一生中最用功、最努力的时光。那个阶段,我精力好像特别充沛,其实是一种信念在支撑着我:我要上大学,我要离开崇明。我白天上班,8小时工作之余,每晚都学到深夜,周日也整天学习。好在我轮岗到灭菌制剂室时,大型输液流水线出了些问题,这段时间我正好可以躲在灯检室里抓紧复习。
1978年的夏天好像特别漫长、特别炎热。我住的职工宿舍是四人一间的平房,空气流通极差,闷热难当。我只能在室外复习,左手捧书,右手摇着蒲扇,同时还得承受大群蚊虫的攻击。为了不影响他人,晚上我只能躲在蚊帐里,打着手电筒继续挑灯夜战。我内心充满矛盾,既希望高考早点到来,来个“图穷匕首见”,早点结束这艰难的复习之旅;又希望它晚点来,再多给我一些复习数学和物理的时间。
78年的高考如期而至,考场设在县城的崇明中学。7月20日上午考政治,感觉还行,及格应该没问题。下午考物理,试题难度比77年大得多,感觉这局彻底输了。7月21日上午考数学,对我打击最大。大多数题目要不是看不懂,就是看懂了却不知如何作答,又输一局。下午考化学发挥正常。对我抱有厚望的施老师在考场门口等我,问我考得如何。我回答说考砸了,要准备1979年再考,让他非常失望。他后来说,1978年的数学考题确实相对难了一些。7月22日上午考语文,再次正常发挥。下午考外语,我选择的是英文(不计入总分)。五门总分以500分计算,我总体感觉考得很不好,觉得希望渺茫。
三天考试总算熬过去了,但我整个人垮了。一回到医院就病倒了,我在床上躺了近一个星期。体重从平时的120斤降到98斤,创下历史新低。我想着稍稍休息一段时间,重振旗鼓,再次向1979年高考冲刺。
一个月后的一个中午,我正在门诊药房上班,突然接到一位在崇明教育局的远房亲戚的电话,他说我们县中心医院有一位考生成绩过线了,但不确定是否是我。高考后,我对自己毫无信心,一直不抱任何希望。药剂科的同事都劝我去看看,于是我脱下白大褂,借了一辆自行车去了县招生委员会。工作人员一查,果然是我!我的总成绩是361分,比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仅高一分。我数学59分,物理61分,勉强及格。反倒是几乎没怎么复习的政治、语文和化学都考了80分左右,其中语文记得是81分。这种“文理倒挂”的成绩,在当年理工医农类的考生中非常罕见。
我欣喜若狂,顿时感觉有种从未有过的“腾云驾雾”感,头晕站不稳。从三楼的招生办办公室,我扶着楼梯,花了近20分钟才慢慢走下楼。我真切地理解了《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疯癫”的样子。以后在我的整个人生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感觉。
报填志愿分两类:全国重点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各五个。由于我是已有专业的在职职工考生,招生办规定志愿只能限于医学或药学类院校。这10个志愿我都没有填满,重点院校我填了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和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制药专业;普通院校我填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和苏州医学院医疗系。
最终,我被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制药专业录取。在我们中心医院,乃至整个卫生系统几百名考生中,我是1978年高考中唯一一个被录取考上大学的。中心医院里几百名医护人员都纷纷与我握手表示祝贺,我仿佛成了一个凯旋归来的英雄。的确,在整个崇明县中心医院几十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崇明回到上海。随后,医院院办在县“九三”会堂举办了一个中型的欢送宴会。
华东化工学院虽然是重点院校,但工科类并不是我理想中的学校。工科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很高,而数学恰恰是我最薄弱的一科。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华东化工学院报到,当第一学期看到有位同学转校去了上海科技大学时,我便萌生了去意。我去上海高教局了解,根据我的具体情况是否能转到上海第二医学院,得到“可以转,但要对方学校同意”的答复。
我犹豫了一下,毕竟是从重点院校转到地方院校,有点可惜,便想等读完第一学期看情况再做最后决定。想不到人算不如天算,第一学期我居然考了个全优,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我飘飘然起来,觉得上工科大学也不过是“小菜一碟”,便打消了转学的念头。如果当时坚持转学去了上海二医,也许上海的三甲医院里就多了一个医生,也可能是主任医生。但世界上没有如果,也没有后悔药可吃。我从此安心在华东化工学院完成学业,开启了那颠簸的生物医药职业生涯和四处漂泊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