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共突然转变生育政策,从严厉的“计划生育”走向急促的“鼓励生育”,表面上似乎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而做出的调整。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政策的改变并非基于科学的经济社会规划,而更像是独裁体制面对危机的恐慌本能反应。
独裁体制的无奈与短视
作为一个高度集权且缺乏透明度的政权,中共在重大社会问题上难以进行公开、理性和多元的讨论。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涉及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需要长期细致的规划和稳妥的政策配套。然而,中共的治理模式注定它无法容忍异议与多元声音,往往通过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试图“硬性推动”政策转变。这种鼓励生育的背后,更多表现为对人口红利流失的恐惧。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环境严峻,使恐慌情绪被不断放大,成为政策急转弯的核心动力,而非基于理性和科学的规划。
生育政策的阶层反响差异与现实幻象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的生育政策并未能得到以上海等大城市核心城区的城市精英阶层的响应。高教育水平和生活成本使这些精英家庭普遍选择少生甚至不生,生育意愿低迷。政策宣传却主要面向所谓“基本盘”,也就是较多低学历、农村背景的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抱有“只要种地养几个孩子没问题”的朴素观念,带着盲目的乐观,但缺乏对孩子未来发展和长远规划的理性思考。现实中,他们对教育、医疗和就业的需求和压力被严重低估。
这种现象制造出一幅“人口繁荣”的假象,但并不能有效转化为国家所期待的经济和社会资本。反而,低质量的人口增长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均和社会矛盾。
国际环境与经济脱钩的严峻挑战
当前,中共在国际上不断挑衅,激化与西方国家的矛盾,促使西方加速脱钩。科技封锁、供应链重组、市场分割,正逐步削弱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和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这一严峻背景下,即便人口政策有所放宽,也难以抵消体制本身的弊端对经济活力的侵蚀。未来中国的生产力没有明确且可持续的安置前景,这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构成重大挑战。
西方脱钩之外,民间资本也在“内逃”
不仅西方国家正在加速与中国“脱钩”,中国内部的民间资本也在悄然出逃。在监管环境日趋不稳定、政策朝令夕改、财富安全感急剧下降的背景下,大量企业家、中产乃至普通投资者纷纷将资金外移,或干脆选择“躺平”,不再扩大再投资。这种信心的崩塌,已经对中国经济构成了比外部脱钩更深层的冲击。因为一旦资本不再相信体制、精英不再相信未来,经济的内生动力就会枯竭。而政权却依旧沉迷于维稳和控制,对真正激发活力的改革毫无兴趣。
资本的出逃不仅是一种理性防御行为,更是一个政权合法性遭遇经济性崩溃的征兆。
腐败与体制僵化的深层隐患
更严重的是,中共体制内长期存在的腐败、官僚主义和闭塞,极大限制了创新和效率的提升。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制衡,这些问题不仅难以根治,反而随着时间不断恶化。腐烂的体制结构,即便依靠庞大的人口规模短期维持经济增长,也无法支撑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独裁体制对人的工具化与概率博弈
独裁者往往抱有一种极端的“概率博弈”思维:只要人口足够多,成功的“例外”自然会出现,为政权输送所需的人才和劳动力。因此,鼓励多生成为他们博弈成功概率的手段。然而,新增的庞大失败者群体——那些生活困顿、命运被忽视的人——却从未成为体制的关切重点。对他们来说,个体的命运无关紧要,甚至可以被牺牲和忽略。
在中共眼中,个人不过是国家机器的资源与工具,人的生命与尊严被无情地吞没于庞大的人口策略之中。这样的资源化思维,暴露出独裁体制的本质:以权力为中心,极度缺乏对人性的尊重与社会的关怀。
未来走向:困境还是变革?
如果西方彻底摆脱对中共的经济依赖,失去外部市场和技术支持,中共现有的经济模式将面临崩溃。没有科学规划和体制改革,单凭恐慌式的生育鼓励与行政干预,很难稳定经济和社会秩序。然而,历史和现实都显示,独裁体制极难主动进行真正的结构性改革。恐惧和压制常常令政权更加僵化,走向自我毁灭。
这意味着未来中共的经济社会走向充满巨大不确定性。广大中国民众的生活和命运,必将深受其影响。
结语
中共鼓励生育,表面是政策调整,实则是独裁恐慌驱动的本能反应。它折射出一个体制在全球巨变中的无力与焦虑,也暴露了一个缺乏改革意愿政权的经济和社会困境。唯有真正的制度改革与开放,才能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希望。
极端预言与警示
基于上述种种体制和社会矛盾的叠加,有理由担忧:不需要很久,大陆极有可能再次爆发极端社会崩溃甚至“人吃人”的惨烈景象。这不仅是对体制腐败与失能的控诉,更是对无数普通民众被推向绝境的沉痛警示。
这或许听起来极端,但历史的惨痛教训和现实的潜伏危机都在告诉我们,忽视根本改革和社会公正,最终将酿成无法收拾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