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十年:父女的桂林阳朔之旅

PingJiangLi (2025-08-08 18:48:37) 评论 (2)
从广州乘高铁前往桂林非常方便。我们早上9点从广州南站出发,中午12点半就抵达了桂林,整个行程不到三个半小时。五月的中国南方天气多变,根据天气预报,我们在桂林的三天天气都不太理想。然而当我们抵达时,连续下了几天暴雨的桂林,天空却已经放晴。感谢神,看来我们的运气真的不错。

我们下榻的酒店正对着桂林最有名的象鼻山公园。放下行李后,我们立刻前往公园参观。下午阳光明媚,游客如织。想在最经典的角度对着象鼻山拍张照片,必须动作迅速——刚对好焦,镜头里往往就会突然闯入几位陌生人。

象鼻山公园是我们桂林之行的第一个“打卡”景点。女儿特别想亲眼看看她爸妈当年蜜月旅行时留下回忆的地方,这让我们的行程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

那是四十多年前,我和太太刚刚领了结婚证, 我准备去上海读研. 开学前的两个星期,我们决定到桂林旅行结婚。

“旅行结婚”这个说法听起来颇为浪漫,但在那个年代,其实是我们这些“月光族”年轻人最简单、最省钱、也最省事的结婚方式。没有婚礼,没有宴席,更没有排场,一切从简。当年我们就这么草草定下了婚礼形式。

我岳父为此感到很不高兴。他在单位工作了几十年,人缘很好,本指望大女儿出嫁时能风风光光地办一场婚礼,邀上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可谁料我们悄悄把婚结了,连张喜帖都没发,他心里觉得既没面子,又觉得有些吃亏,毕竟他过去送出去的人情礼金都打了水漂,收不回来了。

当年我和太太抵达桂林的那天晚上,已是十点多。人生地不熟,又缺乏旅游经验,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下了火车后,一位推着拖板车、为旅店拉客的人,将我们带到火车站不远处的一家小旅馆。

那真是一家非常简陋的旅馆,一晚只收三块多钱。房间狭小,约三米长、两米宽,里面只摆着一张单人床,条件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对于两个出身普通家庭的年轻人来说,夜里能有个栖身之地,便已十分满足。

那次桂林之旅,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是象鼻山。那时游客不多,公园里宁静安详。我们租了一条小船,各拿一片船桨,一个坐在左边,一个坐在右边,一边划船,一边聊天,任秀丽的漓江风光在身旁缓缓流淌。

盛夏的漓江水格外清澈,水也不深,流速缓慢。我们的小船顺流而下,不知不觉便漂出了很远,眼看着离出发的地方越来越远。

等想调头往回划时才发现,逆流可没那么容易。太太力气小,几乎划不动,船全靠我一个人支撑,可船身总往一边偏。我们俩换了位置再试,船头又倔强地往另一边转。就这样,小船在水中不断打着圈,怎么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眼看着它越漂越远,顺着漓江一路下行,我们俩心里真是又着急又无奈。

幸好我年轻时也算是游泳好手,眼看再这样下去不行,我索性脱掉上衣跳进水里,抓住船头的绳子,一边游泳一边拖船逆流而上,逗得太太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我终于把船拖回到水流较缓的地方。我们把小船停靠在象鼻山对面的一处沙滩上,架起照相机,太太穿着泳衣,我光着膀子,背靠背坐在沙滩上,对着象鼻山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一刻。

多年后,这次再来象鼻山,女儿特意对我说,她也要和我背靠背坐在地上,对着象鼻山的“象鼻嘴”拍一张与我当年和太太同样取景角度的照片。只是如今游客太多,我们在水边的台阶上等了好一会儿,才趁空换下拍了几张背靠背的合影。

后来我们才发现,当年的那张老照片,是在象鼻山对面的沙滩上拍的。若不坐船,是无法到对岸重现那个角度的。而我和女儿的合影,却是在象鼻山这一边取景。虽然拍摄地点不同,但这种“跨越四十年的呼应”,依旧别有一番趣味和意义。

象鼻山并不高,大约七十多米,但山路异常陡峭。我们选择从后山攀登。我因为有点恐高,一路上几乎不敢往下看,只低头一步步地往上爬。

到了山顶的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桂林市区。几十年前我曾站在这里,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山水之美令人陶醉。而如今,小小的桂林市区已高楼林立,远处群山的身影几乎被淹没,只剩山顶依稀可见。“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在短短几十年间被迅猛的城市开发所改变,不复往昔风貌。

我还记得,当年从象鼻山顶沿着台阶下山时,有一段特别陡的路让我害怕得不敢站着走,最后干脆坐在台阶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慢慢往下滑。太太后来常拿这件事调侃我。

这次重游象鼻山,下山时我格外小心,两手紧握石栏杆,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往下走,总算稳稳当当地走完全程,没有再坐着滑台阶,看来我对恐高的恐惧有所减轻。

我们到桂林的第二天上午,乘坐游轮前往阳朔。上船的码头距离桂林市区有四十多公里。为了方便出行,我们提前两个星期通过携程网站预订了船票,并花了70元预约了专车接送服务。

那天早上7点,来接我们的是一位名叫王女士的司机。她非常热情能干,一路上不仅驾驶稳健,还细致地介绍沿途的风景。高速公路两侧山水如画,美不胜收,在她生动的讲解下,我们一路听得津津有味。

由于服务周到、安排妥当,我又与她约定了两天后从阳朔返回桂林的接送。回程当天,她不仅准时将我们从阳朔接回桂林,还顺道带我们游览了几个市区公园,整整玩了五个小时,最终准时送我们赶上下午3点的高铁。全程收费370元,价格合理,服务更是贴心细致。

乘坐游轮游览桂林漓江,是我们此行中最令人开心的时光。轮船从桂林顺流而下,沿途奇峰林立、碧水蜿蜒,九马画山等著名景点尽收眼底。船行其间,如同穿梭在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站在游轮顶部,生怕错过沿岸美景,格外珍惜这段短暂而难得的旅程。

快抵达阳朔时,船上广播传来一位女士温柔的提示,建议游客在阳朔码头下船后注意安全,避免搭乘私人出租车,推荐大家乘坐由政府运营的小电瓶车前往各家旅馆或返回桂林车站,票价统一为15元人民币。

我们下船后,便在码头外买了两张电瓶车票,但队伍很长,足足等了十多分钟。真正乘车时才发现,十几个乘客挤坐在摇摇晃晃的敞篷电瓶车上,非常的不安全,而且电瓶车司机服务冷淡,而我们的酒店其实离码头不到两公里。

其实,走出阳朔码头大楼两三分钟,就能看到许多等客的出租车,价格也很合理,最多10元就能到达。回头想想,船上的“温声提示”虽然听起来贴心,实际上更像是有意误导外地游客,令人哭笑不得。

到了桂林,尤其是阳朔,更能感受到中国人做生意的热情。由于阳朔本地没有其他主要产业,开店做生意成了许多人的主要谋生方式。阳朔的西街虽然只有一百多米长,却热闹非凡。各类商店、酒吧、餐馆密密麻麻,足有上百家。街边随处可见充满民族风情的手工艺品店,出售蜡染、印章、书法作品等;糕点店铺一家接一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桂林的桂花酥糖。

走在街上,我们常常会被人递上一盘刚做好的桂花糖样品,免费试吃。我一向喜欢甜食,经过一家糕点铺时,正好有人递上一块又白又香的小酥糖,我顺手接了过来。还没来得及吃,女儿立刻拦住我,说:“不能吃,不能吃,不卫生。”我理解她的心意。这趟旅行刚开始我就一直在咳嗽,几乎每天不停,一边吃药一边坚持行程,她担心我吃了街边不洁的食物会影响身体恢复。

阳朔西街汇聚各式西餐厅和酒吧,竞争异常激烈,商家各显神通吸引顾客。许多餐厅门庭冷落,店内空荡荡,真是“一家愁”;而另一边一些生意兴隆的店铺则雇佣了众多身着民族服饰的漂亮姑娘,在舞台上唱歌跳舞。台下游客一边喝酒,一边高谈阔论,气氛热烈,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在这里选择了一家网评高的餐厅——“廖哥土鲫鱼”。虽然它的位置不在西街主道上,还有些偏僻,但我们下午五点到时,两个大厅已经坐满了客人,比附近其他餐厅都要热闹得多。大多数食客是年轻人,看得出来他们在出行前做了不少功课,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确实很强。

这家餐厅确实是价廉物美。餐馆装潢和菜品介绍充满乡土气息,顾客喝茶、添饭都需自助完成,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点了一盘田鸡,再加上两道时令青菜,花费还不到100元人民币。

第二天晚上我们又来了,特地点了一道阳朔/桂林的特色菜——啤酒焖鱼,味道带有浓浓的乡村风味,鲜美异常,令人回味。

不过在桂林和阳朔这样多水的地方旅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特点——蚊子特别多。女儿我们家庭群里分享说:“蚊子太疯狂了!一出门,甚至在餐厅吃饭的时候,居然都能隔着我的打底裤咬我。现在已经被咬了15处以上,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到阳朔的当天下午,我们便去游览了相公山。相公山位于离阳朔约三十多公里处,风景秀丽,是欣赏漓江风光的绝佳观景点。山势较高,可俯瞰漓江蜿蜒曲折,群峰层叠如画。登山台阶陡峭,攀登虽辛苦,但风光值得一览。

在桂林阳朔的第二天,我们原本也预订了上午的竹筏漂流项目,满心期待能亲身体验这份山水之美。可惜前一晚阳朔突降大雨,当天上午8:00接到电话告知所有漂流项目都临时取消了。于是,我们调整了行程,前往阳朔兴坪镇,游览那幅印在20元人民币背面的经典漓江风景。

我们从兴坪镇码头乘坐小船,沿着大河背村后的漓江缓缓游览,整个上午都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之间。

从兴坪镇乘坐一个小时的滴滴,便到了如意峰。阳朔的如意峰景区是一处兼具自然美景与刺激体验的地方。游客需先乘坐十几分钟缆车,穿越三座三座山峰,抵达如意峰附近,然后步行穿过一座长达百余米、宽约两米的如意索桥。索桥悬挂在两个山顶之间,两侧是几十米深的峡谷,桥面还会微微晃动,走在上面令人心跳加速。我当时紧张得不敢抬头,只能低着头快步走过,确实感到胆战心惊。

那天我也第一次体验了弯弯曲曲的玻璃桥。桥的一侧是透明玻璃,另一侧是不透明的金属栈道。我全程小心翼翼地踩在金属部分,所以恐惧感没有那么强烈。尽管如此,整个过程依然惊险又难忘,是一次特别的冒险经历。

我女儿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爸爸鼓起勇气,在如意索桥那边挑战了几座高高的玻璃桥。他总共走了四座中的三座,最后一座全透明玻璃桥还是选择放弃了。不过这些桥建得都非常好,那桥真的很高!

 从如意峰下来后,下午2:00多钟,我们到了阳朔最著名的景点“十里画廊”。不过,它与我们最初的想象略有出入。所谓“画廊”并非一路上连续不断的自然美景。沿着这条主要的旅游线路,游客会经过多个景区,其中较有名的一个是“大榕树”。遗憾的是,这棵古树近年来被围墙圈起,如今游客若想一睹其风采,需支付25元门票。

正当我们在十里画廊感到有些迷茫,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时,恰巧在大榕树公园外遇到一位本地的三轮车师傅。我与他攀谈起来,他热情地说:“每小时70元,我带你们兜兜风,看看最有特色的景点。”于是他载着我们,沿着遇龙河边的小路,开始欣赏本地人认为最值得一游的风景。

那天正好是周日,阳光正好,河畔的乡间小道上热闹非凡,来来往往的年轻人骑着小电驴结伴而行。某些路段因为在抖音上爆红而被特别修整过,不仅路况好,沿途风景也格外迷人。

在田野间,还能看见农民在水田里劳作、放牛,一派田园生活的景象。尽管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但阳朔农村的生活在一些方面依旧辛苦。

 “十里画廊”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之一,是遇龙河的竹筏漂流。竹筏顺着清澈平缓的遇龙河悠然前行,仿佛置身于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画卷中。整条河水洁净宁静,两岸峰林环绕、田野翠绿,时而可见古桥、村舍点缀其间,风景如诗如画,令人神往。

在乡间行车的路上,我们常常看到人们骑着电瓶车或摩托车穿梭其间——吃着芒果、啃着包子,有些甚至用一只手牵着另一辆摩托车上的朋友并肩前行,有说有笑,场面轻松自在,颇具乡村生活的特色。

桂林和阳朔的美景数不胜数,我们大概游览了十个不同的景点。想真正欣赏到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还得亲自爬到山顶去。虽然桂林的山不算高,但山路多陡峭,爬起来并不轻松。和年轻人一起旅行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精力充沛,步伐飞快,景点一个接一个地打卡,让我这个上了年纪的必须拼命跟上。不过,一边观景一边锻炼,虽然累,但也觉得特别充实愉快。

女儿在她分享的日记中写道:

“旅行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我最喜欢听爸爸和那些跑滴滴的年轻人聊天。他们之所以选择留在本地,而不去大城市打工,是因为觉得去大城市挣的钱并不会多多少,反而生活压力大得多。在家乡,他们可以常常陪伴父母和孩子,照顾家庭,多赚的那点钱,根本不值得为此承受更多的劳累和焦虑。


这些人大多住在乡下,闲暇时种地、种水果,攒够了钱就自己买地盖房。自己建的房子不仅比城市里的便宜,质量更可靠,还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设计。”

短短三天的桂林阳朔之行,既赏心悦目,也令人感慨良多。旅行不仅让我们看风景,也让我们看到许多普通中国人生活的另一种模样。

桂林象鼻山风景秀美,登顶可远望群山。然而如今市区高楼林立,大部分山体被遮挡,只剩山顶隐约可见。昔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画面,如今多被人为破坏,令人不胜唏嘘。

桂林日月双塔建于1999年,位于桂林市中心的杉湖湖畔,是桂林著名的地标建筑。两座塔一金一银,交相辉映,被称为“金银双塔”或“日月双塔”。

暴雨过后的漓江,水略显浑浊,却丝毫不减它的灵动之美。漓江之美,真是难以被镜头完整捕捉,唯有亲眼目睹,才能感受它的神韵。从桂林乘游轮前往阳朔,整整三个半小时,沿途山水如画,风景变幻如诗,令人目不暇接。



游轮行至漓江兴坪古镇附近、那段印在20元人民币背面的经典山水时,不少游客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纸币,兴奋地对照着实景拍照,留下这一难忘瞬间。

桂林芦笛岩内,岩石在灯光映衬下五彩斑斓,石乳、石柱、石笋等晶莹剔透,绚丽夺目,宛如仙境。

相公山位于离阳朔约三十多公里处,风景秀丽,是欣赏漓江风光的绝佳观景点。山势较高,可俯瞰漓江蜿蜒曲折,群峰层叠如画。登山台阶陡峭,攀登虽辛苦,但风光值得一览。

桂林风情秀美,阳朔的地道美食同样令人难忘。这家“廖哥土鲫鱼”风味独特,味道鲜美,价廉物美,令人回味无穷。我们甚至破例连吃了两顿,打破了平时“绝不重复光顾同一家餐厅”的潜规则,可见它有多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