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超级AI团队 50%来自中国,年薪或达1亿美元!

风萧萧_Frank (2025-08-21 12:24:08) 评论 (0)
Meta超级AI团队名单曝光:50%来自中国,年薪或达1亿美元!

芯智讯  2025-07-21 10:21发布于广东芯智讯官方账号

据外媒wccftech报道,科技大厂Meta为了在人工智能(AI)技术竞争当中占据领先优势,目前正斥巨资大举招募AI人才,并集中到了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以研究各种基础模型。最新曝光的一份名单显示,目前该实验室的44名员工当中,有50%是来自中国,有40%曾在OpenAI任职。

今年7月1日,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宣布对公司人工智能部门进行重组,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该实验室将专注于开发能够比肩甚至超越人类能力的“超级智能”人工智能系统。

当时,扎克伯格及在全员信中表示,将整合公司人工智能资源并纳入全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其投资143亿美元的数据标签初创公司Scale AI前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德拉?王(Alexandr Wang)将担任首席人工智能官,负责领导这一团队,他将与GitHub前首席执行官纳特?弗里德曼(Nat Friedman)展开合作,后者主要负责Meta的人工智能产品及应用研究。

图片


Meta还从OpenAI、谷歌、Anthropic等其他企业中挖来了大量顶尖AI人才。扎克伯格在备忘录中提到了11人,其中7人来自OpenAI,7人为华人。其中,毕树超(Shuchao Bi)、Huiwen Chang、Ji Lin、任泓宇(Hongyu Ren)、余家辉(Jiahui Yu)、赵晟佳(Shengjia Zhao)等6位华人都在OpenAI担任关键模型、关键团队的负责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都是中国清华、北大、中国科大、浙大等顶尖高校完成本科教育,然后前往美国深造就业。

近日有消息称,Meta向OpenAI、谷歌、苹果等知名公司的AI人才提供他们可能无法拒绝的报价来挖走人才。其中就包括谷歌DeepMind首席研究员孙培(Pei Sun)、人类学工程师乔尔?波巴(Joel Pobar)等。

据彭博社的报道,Meta还挖来了曾负责苹果AI模型团队的庞若鸣(Ruoming Pang),提供的是数亿美元规模、跨越数年的薪酬方案。

资料显示,庞若鸣1998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0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谷歌工作超过15年,参与并主导了多个划时代的项目,包括谷歌全球统一权限管理系统Zanzibar、语音识别框架Babelfish/Lingvo、语音合成模型Tacotron 2等。2021年起,他加入苹果,成为苹果AI/ML基础模型团队的杰出工程师,此外,Meta最近还挖来了三名前 OpenAI 员工,但其中一名声称他们没有收到1亿美元签约奖金。

根据X平台@deedydas 最新的爆料,其从Meta一名匿名员工那里获得的一份“超级智能实验室”的详细员工名单显示,目前在该实验室的44名员工当中,从区域来源看,有50%来自中国;75% 第一代移民;从学历看,75%拥有博士学位;从之前的职位看,70%是研究人员;从前公司来源看,OpenAI占比40%,谷歌DeepMind占比20%,Scale占比15%;加入Meta后20%属于L8+ level。

图片

需要指出的是,从该名单列出的44名员工的国家来源看,虽然有21人被标记为中国人,其中包括了前面提及的毕树超(Shuchao Bi)、Huiwen Chang、Ji Lin、任泓宇(Hongyu Ren)、余家辉(Jiahui Yu)、赵晟佳(Shengjia Zhao)、孙培(Pei Sun),但庞若鸣(Ruoming Pang)并不在名单中。

另外,从公布名单来看,除了21人被标记为中国人之外,还有5名保留着中国姓氏的美国人,疑似为美籍华人。

@deedydas 还称,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每一个人都可能获得 1000万-1亿美元的年薪报酬。

总体来看,Meta正在组建的超级智能实验室员工来源相当多元化,其中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在Meta工作一整月。虽然传闻的所有人的薪资最高可达1亿美元,甚至还有传闻称有人拿到了2亿美元的签约费,但是这些消息并未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虽然,这44名员工当中有50%来自中国确实有点令人惊讶,但从现实来看,目前全球最大的两个AI阵营就是中国和美国,AI人才也集中在这两个国家。而中国本土的AI技术目前也已经达到了与美国头部AI技术厂商相当的水平,比如阿里的千问大模型、DeepSeek等。

近日,AI芯片龙头大厂英伟达CEO在中国链博会开幕式演讲当中就有表示,由中国孕育并开源共享的DeepSeek、Alibaba、Tencent Hunyuan、MiniMax、Baidu Ernie Bot等世界级大模型正推动全球AI快速发展。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本土的AI大模型的发展依托的几乎完全都是中国本土的AI人才,而美国AI的发展却离不开众多华人的助力。

比如,今年6月底,英伟达CEO黄仁勋就招揽两位华人AI人才加入英伟达,其中一位担任英伟达首席研究科学家(principal scientist)。

再比如,2023年马斯克的xAI创始团队12人中,华人占据了5位。后续团队扩张中,华人比例持续上升,尤其在视觉模型Aurora等子项目中,华人工程师占比近50%。最近的报道显示,Grok 4的研发团队中华人占比高达80%,核心成员主要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中国顶尖高校,以及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

编辑:芯智讯-浪客剑



如何看待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里一半成员来自中国?
风投公司 Menlo Ventures 的投资人 Deedy Das 在X上晒出了一张图。该图来自匿名 Meta 员工,盘点了Meta 超级智能团队中…显示全部 
 
Meta 的挖人名单曝光[1],有人关心薪资,有人关心国籍/学校。我觉得这是中美 AI 人才分布的又一例证,用事实说明,中国的 AI 人才已经占据了硅谷的半壁江山。
  
引用博主的原文:
50% 成员来自中国
75% 拥有博士学位,70% 为研究人员
40% 来自 OpenAI,20% 来自 DeepMind,15% 来自 Scale
20% 达到 L8+职级
75% 为第一代移民
每个人的年收入很可能在 1000 万至 1 亿美元之间
 
如果说只观察一家企业还不够全面,那我们来看看卖铲子的老黄怎么说,黄仁勋今年 5 月美国科技博主线上采访时说:
 
全球有一半的 AI 研究人员是中国人,为这个行业和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AI领域的成就太棒了,特别是中国的 DeepSeek-R1 产品表现非常出色,是献给世界人工智能产业的一份礼物。
 
在 Anthropic、OpenAI 或 DeepMind 等公司的办公室里,有大量的中国籍AI研究人员。这些研究人员非常优秀,取得突破性成果不足为奇。
 
正确的策略是加速美国技术全球化,而不是限制技术传播。
 
有人说老黄是「中国吹」,是为了往中国卖显卡讨好中国。
 
那我们接着看其他公司。比如 xAI 创始 12 人里,华人占 1/3,Jimmy Ba 据说是加拿大人,但也有较为明显的华裔面孔。
  
再比如,随便点开哪一次 OpenAI 的发布会,华裔面孔都占一半(具体国籍我就不考证了):
  o1-pro 发布会  o3 发布会
对于 AI 人才的分布,现在很多人都会引用马可波罗智库的报告[2],以 NeurIPS 2019 和 NeurIPS 2022 的论文作者为样本(报告把这些作者称为 TOP 20% 的顶级 AI 人才),分析在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和工作阶段的人才分布流向。
这个研究中的数据应该说有点滞后,毕竟2022 年现在应该算「前大模型时代」了。但即便以 2022 年的数据,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建议大家读一下这篇报告。
比如下图是三个阶段的 AI 人才流向:
  
中国在本科阶段的 AI 人才培养,从 2019 年占全求的 29% 上升到了 2022 年的 47%。
  
2022 年,美国 AI 机构中研究人员的来源,中国以 38% 略多于美国本土的 37%:
  
2023 年,GPT-4 发布后,马可波罗智库也写了一篇题为「你最爱的生成式 AI 产品背后的中国人才」[3],分析过 OpenAI 里的华人占比。报告称:
 
• 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是中国 AI 人才的摇篮;
• 在GPT-4的32名核心贡献者中,中国背景人才占比近1/5(不包括美国出生的华裔);
• 80% 的中国贡献者在美国完成研究生学业并留美工作,助力 OpenAI 在中文能力上超越中国竞品;
• 90% 的中国留美研究生选择留在美国,但近年赴美学习计算机科学的中国学生数量下降。
  
报告的结论是:
 
• 美国开放的高技能移民政策使其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推动 ChatGPT 等突破性产品诞生。(当然,这是 2023 年的报告,今年的移民形势大概又不一样)
• 尽管中国本土培养了大量 AI 人才,但高端人才仍倾向留美,影响中美 AI 竞争格局。
• 国家需优化人才环境以吸引和留住顶尖研究者,技术创新无法被计划,但人才流动可被政策塑造。
在国产 AI 人才的培养上,还曾有一个人发表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观点。梁文锋在去年 5 月 Deepseek V2 发布后,接受采访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值得大家认真读一读。
「暗涌」:OpenAI前政策主管、Anthropic联合创始人Jack Clark认为DeepSeek雇佣了“一批高深莫测的奇才”,做出DeepSeek v2的是怎样一群人?
梁文锋: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奇才,都是一些Top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毕业的博四、博五实习生,还有一些毕业才几年的年轻人。
「暗涌」:很多大模型公司都执着地去海外挖人,很多人觉得这个领域前50名的顶尖人才可能都不在中国的公司,你们的人都来自哪里?
梁文锋:V2模型没有海外回来的人,都是本土的。前50名顶尖人才可能不在中国,但也许我们能自己打造这样的人。
「暗涌」:但你们不参与融资,很少对外发声,社会声量上肯定不如那些融资活跃的公司,怎么确保DeepSeek就是做大模型的人的首选?
梁文锋:因为我们在做最难的事。对顶级人才吸引最大的,肯定是去解决世界上最难的问题。其实,顶尖人才在中国是被低估的。因为整个社会层面的硬核创新太少了,使得他们没有机会被识别出来。我们在做最难的事,对他们就是有吸引力的。
而且,人才当然不限于 AI 领域,前两天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结束之后,也有外国网友说 IMO 就是 Chinese vs. Chinese American。
所以才会有人说,中美现在在大模型领域的竞争,相当程度上就是「中国人」和「在美国的中国人」之间的竞争。
参考
1. ^https://x.com/deedydas/status/1946597162068091177
2. ^https://archivemacropolo.org/interactive/digital-projects/the-global-ai-talent-tracker/
3. ^https://archivemacropolo.org/chinese-talent-generative-ai/?r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