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写“你一定要读莎士比亚”,然后觉得很矫情。不过在地铁站站台看见后面广告牌,High Park夏天上演《罗密欧与朱丽叶》,露天剧场,每年夏天的节目。仍然觉得莎士比亚不过时。
《亨利六世》第一部第一幕第四场有句台词,“The sun with one eye viewed all the world.”太阳是有一只眼睛看世界的。我们有两只眼睛呢,但我们比太阳看得清楚吗?
网络里总有纷争,比如说谁作假或“可耻”?读读圣经,知道论断人是不对的。而人常常会论断别人,看见别人眼睛的刺。读英文版,才知道“刺”是“the speck of sawdust ”,锯屑里的“刺”。“sawdust ”这个词很有意思的,莎士比亚也写到。我忘记是哪部?(大概是《亨利四世》,与吃牡蛎有关,注释说英国小酒馆的地板铺sawdust 为了避免灰尘。)“sawdust”也出现在艾略特的名诗,我读到欢喜,就像狄金森说的有些词是有“肉身”。
“牡蛎”Oyster 在莎士比亚里多次出现,亨利五世还是太子时的朋友福斯塔夫Falstaff说的,最初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Why, then, the World's mine oyster, which I with sword will open.” 后演变成一句口头禅,"The world is your oyster .”。我祝福女孩子的贺卡用上了。我看过十年的Olivia考上麦吉尔大学热门专业。
艾略特的“Prufrock”里有“And sawdust restaurants with oysters-shells.”
读到《Winter Tale》(《冬天的故事》)先读的中文版是朱生豪译,“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
我一阵狂喜。难怪梭罗说要读“古典”的。原来梭罗说莎士比亚“最聪明”,正是。《瓦尔登湖》结束语篇有句“夕阳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射在富人家窗上一样光亮;”其追溯渊源,异曲同工的不就是莎士比亚的上句?
莎翁的原文是“The self-same sun that shines upon his court/ Hides not his visage from our cottage, but/ Looks on alike.”
梭罗原文是“The setting sun is reflected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alms-house as brightly as from the rich man's abode;”。
这样想来,我极其Shabby的太阳房是我的宫殿。下午躺在折叠床假寐,睁眼看见的月季是Rose,镜子中反射。窗帘上的花纹也像是鲁本斯家乡的蕾丝。
而我的后院如同我的凡尔赛花园。
夕阳曾照在我们年轻时的脸,也照在我们中年半百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