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多梦者,不知是因为自己原本睡眠就不踏实,还是因为自己对梦深感兴趣,因而自己很少在非梦期间醒来。在梦境中醒来的一大好处是,我有机会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梦。
我经常以梦来度量自己是否睡着了,有时我觉得自己一直没有睡着,但是睁开眼睛后发现刚才感知的情境原来不是现实,而是一场梦,那我就相信自己睡着过了,不必担心自己的睡眠问题,尽管时钟常显示我只是打了个瞌睡,仅仅睡了几分钟而已,但也表明我的大脑已经清除过垃圾了。
人们常觉得梦很神秘,因为大家不知道那些稀奇古怪的梦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梦不应该神秘,因为每个人都做梦,只是有人记得,有人不记得。一般的人很难操控自己的梦,也摆脱不了梦。梦明明是自己头脑里的东西,却不知道它怎么冒出来,也不知道它何去何从。
自古以来,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都在探究“梦”,研究梦的机理,分析梦的含义,从神秘主义预言到理性的科学分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梦的含义有不同的解读。
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一块粘土板上发现了5000多年前人类记录梦的痕迹。那时,人们相信梦是来自亡者的占卜信息,可以预言未来。一些族人会进行孵梦仪式,期盼在梦中获得预言能力。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梦是一种情感的产物,是灵魂在自由状态下的展现。清醒时,灵魂受到理性的控制,但在睡眠中,灵魂能够自由地显现出隐藏的欲望和本能。因此,梦反映了人性的内在冲动和欲望。(《理想国》“The Republic”)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在《论梦》一书中写道:梦是一种持续到睡眠状态里的思想。梦并非神秘的预兆,而是自然的生理现象,梦是由白天的感官印象在睡眠中的延续。梦是一种情感的产物。”
亚里斯多德解释道:在睡眠时我们没有直接的听觉、视觉,感知不到任何东西,但我们的感觉器官似乎正在进行运动。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梦是一种基于感觉印象的呈现,是一种持续到睡眠状态中思想。有些人一生中从未做过梦,而另一些人则在年老时才做梦。这毫不奇怪,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最终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On Dreams》 By Aristotle,Written 350 B.C.E。)
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Zeno of Citium)指出,梦与清醒时的知觉是相似的,只不过在梦中,灵魂的感官功能被暂时解除。梦实际上是灵魂对现实世界感知的一种变换形式,但它不具备预言或神秘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公元前540年—前480年)认为:“梦揭示了灵魂的真相,梦境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提供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 “其他人不知道自己醒着时做了什么,就像他们忘记了自己睡着时做了什么一样。”(《论自然》by Heraclitus)
雅典阿斯克勒庇神庙(Asklepieion of Athens)是位于雅典的一座古希腊神庙,修建于公元前419年至418年。古希腊医学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崇拜者们相信:梦是病人和治疗之神之间的桥梁,梦可以传达神明的指示,治疗之神会在神庙附近的禁室中孵化(incubatio)(孵化即引发梦的仪式性睡眠),病人将通过梦境来获得有关疾病治疗方法和人生命运的预示。于是,无数的患者在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殿中睡眠,半睡半醒地期待着梦境中神所给予的启示,令疾病好转或治愈。
佛经中提到,梦可以揭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但梦的本质是无常和虚幻的,因此不应执着于梦境。梦与不同层次的意识有关,即与粗意识和精微意识关联。心智和体内的特殊能量可以创造出一种特定的梦的状态。在修梦观瑜伽时,首先要在梦中认识到自己是在梦中,然后经过长久修练,就能做到控制梦的内容,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梦,最后可以使自己的梦中的人体和现实的人体分离。这是一种修行技术,就像静坐冥想一样,能调动个体精微的意识和体内能量。
佛教典籍中写道,在人的睡梦中,那些存留于心智中的潜隐刻痕有可能会被唤醒而变成显现的意识。有些潜隐刻痕会以不同的方式显现,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但人却不能有意识地想起来该行为的缘由。(《智慧之海》,丁一夫,2018.)
藏传佛教对梦的解说更为详细。藏传佛教中提到:意识包括“显现”意识和“潜隐”意识。在潜隐的意识中,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被外部条件唤醒的,而另一类则不能被外部条件唤醒。人们在白天的行为和经历会存储到人的心智中,沉积到潜隐意识,形成潜隐刻痕。
藏传佛教把睡眠看成一种滋养的方式,就像食物一样,能够在身体里储存,让身体恢复。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界研究梦的鼻祖。他于1899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一书,详细阐述了他的梦的解析理论。 他把梦描述为理解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后)的达成。梦是无意识的窗口,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昏睡,而只有少部分乍睡少醒的产物。梦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梦可以看作为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所有侵入梦中的思想和图像都是在处理来自身体的讯息。
弗洛伊德认为梦有四类基本功能:凝聚作用、转换作用、象征性作用和补偿性作用。
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对梦的探究是情有独钟。他说:梦中所产生的意象,比清醒时的概念和经验还要来得生动和逼真。其中一个理由是:在梦中,这类概念可以表达无意识的意义。梦有时在意外还没有真正发生前就可能宣布出来。这未必是奇迹或是先知先觉。我们生命中的许多危机都有着悠长的无意识历史。我们朝着危机一步步地走去,并没有察觉累积下来的危险。但意识所不能看到的,通常都为我们的无意识所认知,无意识能通过梦把消息传达出来。(《荣格谈人生信仰》)
“梦是自我开发的方式,梦就是二号人格的重要表现。”(《红书》, 荣格)
荣格在《红书》中还提到:“梦是我灵魂的指引,我岂能不爱我的梦、不把他们当作我每天沉思的表达?”
“我只是灵魂的表达与符号,梦境里的残渣都是我灵魂的话语。”
“现在,若你的创造力转到灵魂那里,你就会看到,你的灵魂怎样青葱翠绿,它的田野如何果实累累。 ”
“灵魂那处就是孤寂的沙漠。就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丰富的视野、沙漠的果实、罕世难逢的灵魂之花。”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在《理解人性》和《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探讨了梦与个体生活风格和自卑感的关系。阿德勒的理解是,个人的梦、白日梦和幻想是人格的统一体,因此“只有将梦视为生活方式的表达之一,才能找到对梦的充分解释。”
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我在那里不需要应对当下的现实,却可以一再地想象、设想、构思。这是一种排演的方式,让我尝试新的可能性。
近期脑功能的研究表明,人在做梦时,大脑的视觉皮层、边缘系统高度活跃,而逻辑推理相关的前额叶皮层活动较低。这可能解释了梦境的生动性和象征性。
究竟什么是梦?
事实上梦的具体定义和解释可能因文化、宗教和个人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心理学将梦定义为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系列感觉、思维、意识和情感的综合体,它反映了梦者的记忆、情感、想象和创造力。梦境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受到梦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心理状态和生理因素的影响。
在21世纪,对梦的研究和解读已经进入生理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的综合研究领域,然而,当下却仍是混沌一片,虽然已经萌发了许多亮点与希望。AI的运用对梦的解析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平时,我经常让AI解析我在梦醒之后记录的那些我认为有意义的梦境,与AI进行探讨与争辩。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对梦的理解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探究神秘的心灵(18) - 梦是什么?
海伦HH (2025-07-20 11:02:02) 评论 (0)我是一个多梦者,不知是因为自己原本睡眠就不踏实,还是因为自己对梦深感兴趣,因而自己很少在非梦期间醒来。在梦境中醒来的一大好处是,我有机会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梦。
我经常以梦来度量自己是否睡着了,有时我觉得自己一直没有睡着,但是睁开眼睛后发现刚才感知的情境原来不是现实,而是一场梦,那我就相信自己睡着过了,不必担心自己的睡眠问题,尽管时钟常显示我只是打了个瞌睡,仅仅睡了几分钟而已,但也表明我的大脑已经清除过垃圾了。
人们常觉得梦很神秘,因为大家不知道那些稀奇古怪的梦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梦不应该神秘,因为每个人都做梦,只是有人记得,有人不记得。一般的人很难操控自己的梦,也摆脱不了梦。梦明明是自己头脑里的东西,却不知道它怎么冒出来,也不知道它何去何从。
自古以来,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都在探究“梦”,研究梦的机理,分析梦的含义,从神秘主义预言到理性的科学分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梦的含义有不同的解读。
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一块粘土板上发现了5000多年前人类记录梦的痕迹。那时,人们相信梦是来自亡者的占卜信息,可以预言未来。一些族人会进行孵梦仪式,期盼在梦中获得预言能力。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梦是一种情感的产物,是灵魂在自由状态下的展现。清醒时,灵魂受到理性的控制,但在睡眠中,灵魂能够自由地显现出隐藏的欲望和本能。因此,梦反映了人性的内在冲动和欲望。(《理想国》“The Republic”)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在《论梦》一书中写道:梦是一种持续到睡眠状态里的思想。梦并非神秘的预兆,而是自然的生理现象,梦是由白天的感官印象在睡眠中的延续。梦是一种情感的产物。”
亚里斯多德解释道:在睡眠时我们没有直接的听觉、视觉,感知不到任何东西,但我们的感觉器官似乎正在进行运动。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梦是一种基于感觉印象的呈现,是一种持续到睡眠状态中思想。有些人一生中从未做过梦,而另一些人则在年老时才做梦。这毫不奇怪,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最终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On Dreams》 By Aristotle,Written 350 B.C.E。)
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Zeno of Citium)指出,梦与清醒时的知觉是相似的,只不过在梦中,灵魂的感官功能被暂时解除。梦实际上是灵魂对现实世界感知的一种变换形式,但它不具备预言或神秘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公元前540年—前480年)认为:“梦揭示了灵魂的真相,梦境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提供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 “其他人不知道自己醒着时做了什么,就像他们忘记了自己睡着时做了什么一样。”(《论自然》by Heraclitus)
雅典阿斯克勒庇神庙(Asklepieion of Athens)是位于雅典的一座古希腊神庙,修建于公元前419年至418年。古希腊医学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崇拜者们相信:梦是病人和治疗之神之间的桥梁,梦可以传达神明的指示,治疗之神会在神庙附近的禁室中孵化(incubatio)(孵化即引发梦的仪式性睡眠),病人将通过梦境来获得有关疾病治疗方法和人生命运的预示。于是,无数的患者在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殿中睡眠,半睡半醒地期待着梦境中神所给予的启示,令疾病好转或治愈。
佛经中提到,梦可以揭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但梦的本质是无常和虚幻的,因此不应执着于梦境。梦与不同层次的意识有关,即与粗意识和精微意识关联。心智和体内的特殊能量可以创造出一种特定的梦的状态。在修梦观瑜伽时,首先要在梦中认识到自己是在梦中,然后经过长久修练,就能做到控制梦的内容,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梦,最后可以使自己的梦中的人体和现实的人体分离。这是一种修行技术,就像静坐冥想一样,能调动个体精微的意识和体内能量。
佛教典籍中写道,在人的睡梦中,那些存留于心智中的潜隐刻痕有可能会被唤醒而变成显现的意识。有些潜隐刻痕会以不同的方式显现,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但人却不能有意识地想起来该行为的缘由。(《智慧之海》,丁一夫,2018.)
藏传佛教对梦的解说更为详细。藏传佛教中提到:意识包括“显现”意识和“潜隐”意识。在潜隐的意识中,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被外部条件唤醒的,而另一类则不能被外部条件唤醒。人们在白天的行为和经历会存储到人的心智中,沉积到潜隐意识,形成潜隐刻痕。
藏传佛教把睡眠看成一种滋养的方式,就像食物一样,能够在身体里储存,让身体恢复。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界研究梦的鼻祖。他于1899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一书,详细阐述了他的梦的解析理论。 他把梦描述为理解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后)的达成。梦是无意识的窗口,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昏睡,而只有少部分乍睡少醒的产物。梦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梦可以看作为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所有侵入梦中的思想和图像都是在处理来自身体的讯息。
弗洛伊德认为梦有四类基本功能:凝聚作用、转换作用、象征性作用和补偿性作用。
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对梦的探究是情有独钟。他说:梦中所产生的意象,比清醒时的概念和经验还要来得生动和逼真。其中一个理由是:在梦中,这类概念可以表达无意识的意义。梦有时在意外还没有真正发生前就可能宣布出来。这未必是奇迹或是先知先觉。我们生命中的许多危机都有着悠长的无意识历史。我们朝着危机一步步地走去,并没有察觉累积下来的危险。但意识所不能看到的,通常都为我们的无意识所认知,无意识能通过梦把消息传达出来。(《荣格谈人生信仰》)
“梦是自我开发的方式,梦就是二号人格的重要表现。”(《红书》, 荣格)
荣格在《红书》中还提到:“梦是我灵魂的指引,我岂能不爱我的梦、不把他们当作我每天沉思的表达?”
“我只是灵魂的表达与符号,梦境里的残渣都是我灵魂的话语。”
“现在,若你的创造力转到灵魂那里,你就会看到,你的灵魂怎样青葱翠绿,它的田野如何果实累累。 ”
“灵魂那处就是孤寂的沙漠。就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丰富的视野、沙漠的果实、罕世难逢的灵魂之花。”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在《理解人性》和《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探讨了梦与个体生活风格和自卑感的关系。阿德勒的理解是,个人的梦、白日梦和幻想是人格的统一体,因此“只有将梦视为生活方式的表达之一,才能找到对梦的充分解释。”
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我在那里不需要应对当下的现实,却可以一再地想象、设想、构思。这是一种排演的方式,让我尝试新的可能性。
近期脑功能的研究表明,人在做梦时,大脑的视觉皮层、边缘系统高度活跃,而逻辑推理相关的前额叶皮层活动较低。这可能解释了梦境的生动性和象征性。
究竟什么是梦?
事实上梦的具体定义和解释可能因文化、宗教和个人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心理学将梦定义为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系列感觉、思维、意识和情感的综合体,它反映了梦者的记忆、情感、想象和创造力。梦境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受到梦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心理状态和生理因素的影响。
在21世纪,对梦的研究和解读已经进入生理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的综合研究领域,然而,当下却仍是混沌一片,虽然已经萌发了许多亮点与希望。AI的运用对梦的解析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平时,我经常让AI解析我在梦醒之后记录的那些我认为有意义的梦境,与AI进行探讨与争辩。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对梦的理解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