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感慨自己何时从母亲节的配角升任为主角。母亲这个角色其实分量还是挺重的。一路走一路学,估计不修到生命终结的时候毕不了业。LG今天还打趣我稀里糊涂,笨手笨脚的,竟然也能把儿子拉扯大!
记得儿子刚出生的时候,母亲专门请了假过来陪我坐月子。第一次当上妈妈的我,有母亲的陪伴和悉心照顾,我的月子过得很安心舒畅,依旧如做女儿时一样对老妈百般依赖,累了会跟老妈撒娇抱怨。
刚出生的小儿日夜颠倒,晚上总是哭,需要我起来给他喂奶,换尿片,几天下来搞得我精疲力竭。一天晚上又被他的哭声唤醒,我瘫在床上不想起来。母亲就爬起来,帮我换好小儿的尿片,并把儿抱过来要我喂奶。她坐在床头平静地看我,跟我说,“你要记住,你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你是一位母亲。你不能象以前那样总是被人照顾,你必须要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这句话成了我日后做母亲路上的启程碑。
儿子如今已经二十几岁,身高6尺,体格健壮,有时跟我说话或请教问题,站在我面前,我需抬头仰望。他对我非常尊重,我说话的时候,他好好看着我的眼睛,认真地听。那一刻我会常常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渺小。面前站着一个如此高大,有血有肉的男儿,却把这么一个小小的妇人当成长辈尊重,这种感觉很奇妙。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婆婆,一个身体还没有我高的东北母亲,却生养了两个身材高壮的儿子。我进家门的时候,婆婆已经退休,她每天的主要时间都是花在厨房里,给一大家子做好吃的饭菜,然后我们围着圆桌吃,她笑盈盈地拄着下巴看着我们,那可能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婆婆不爱下饭店,说不如家里做的干净放心。她走到哪,厨房就安在哪,每次过来探亲,第二天就扎起围裙开始给我们做饭,一日三餐,从不让我们上手。
婆婆从不爱旅游,一生的几次出游都贡献给了两个儿子。第一次是大儿子离家参军到北京的卫戍区,她想儿心切,又不想影响老公的工作,就一个人勇敢地带上小儿子坐绿皮火车,然后又倒部队的大卡车去军营看望大儿。小儿子就是我的LG,那时候还在上小学,虎头虎脑的样子,穿着海军背心,发黄的照片如今保存在我们的相册里。
后来的几次远游就是坐飞机跨越重洋来加拿大看我们。一生勤俭的她每次来都坚决自己买机票,不让我们出钱,说她一生的积蓄就是为了儿子。她给我们三个人倒腾过来几箱全套的床上用品,床单被罩不说,还每个人给我们做了一床厚厚的棉褥,有十几斤重,铺在床垫上面。
婆婆带来的每一样东西我都一直在用。随着生活条件的慢慢改善,有时候我会冒出想更新的想法,不过到现在也下不了决心换。老人家的心意都缝制在那些床单被褥里,厚厚实实,质量非常好,花色现在看来也许有点土气了,可每个印花图案都是婆婆精心挑选过的,睡在上面很踏实很温暖。
到了这个年龄我会时不时检讨自己,母亲这个角色我做得称不称职?做母亲真是有很多学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年龄段都要不停地调整自己跟孩子的关系,思考自己能够对孩子有什么帮助。做父亲和做母亲的感觉好象是不一样的。父亲看到孩子做得不够好,会冲他生气,训斥他,用很严厉的一些说话方式。但作为母亲我就觉得我厉害不起来,即使知道孩子做得不够好。也许动物界母亲的本性就是nurturing,怕孩子饿着了, 怕孩子冻着了,怕孩子伤心了….
平时在小区走路常会遇到一位五六十岁的母亲推着一个已经本该成人的有智障而且残疾的女儿,还把她当成一个宝似的照顾。我就感恩自己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已经很幸运。儿子不管多么的成功或者失败,只要他在我身边,我就想让他从我这儿感觉到一种爱。父亲这方面的感觉好象不太一样。
每个孩子的天赋和爱好不同。儿子小时候,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带他去学弹钢琴,画画,以及各种体育运动。这些项目他后来除了游泳都没有再坚持下来,但我从来不后悔,觉得在他年幼不知自己擅长做什么的时候,给他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各种机会去尝试,算是对他的尽责。后天他也许不象我对他期盼的那样,也许走的路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我觉得还是要接纳孩子自己的人生选择,哪怕他选择了最平凡普通的道路,也是他的权利。只要他幸福,我就会开心。
我们中国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往往会付出很多,期盼也非常高,希望孩子能当律师,当医生,做一份受人尊重,收入高,光耀的职位。但走过来这一路,我们自己又有多么成功呢,不多是在过平平凡凡的日子?
母亲节得有个仪式感,今年突然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个仪式的意义:它不仅给孩子提供了表达感恩和爱的方式,也给了我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更珍惜和重视做母亲的感觉,和全家人一起共享家庭的温暖和爱意。庆幸今年没有放弃这个甜蜜的仪式。
在YouTube上找到两首母亲节的歌,都是儿子写给母亲的,非常动听,感动到我:一首是加拿大歌手Michael Bublé的《Mother》, 一首是美国乡村音乐人Chris Janson的《Bye Mom》。巧的是这两首作品都是2022年发行的,之前我却没有注意过。
贴在这里,和五月的鲜花美食一起,祝文学城所有的母亲们节日快乐,健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