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澳洲离大选只有十几天,两党阵营为争取选票释放各种“惠民”政策,为了拉拢年轻人的选票,其中“首次购房者”的优惠政策,一直作为各政党竞选中放在首位的杀手锏。表面上看,“首次购房者”只是年轻置业者的事情,其实不然。年轻人购房会牵涉到父母亲、甚至祖父母的财务状况,是涉及面非常广的民生问题。
这个视频解释了很多年轻人的现状,由于高房价现状,年轻人买不起房,那就必须租房。而另一方面,目前的租赁市场也异常紧缺,租金上涨幅度相当大,租房的开销还不如买房还按揭。很多年轻专业工作者的工资收入不低,足以用来还房贷按揭,但问题在于现在的年轻人平时吃光用光,拿不出首付。现在政府的新政允许年轻人将自筹养老金Super抽出来5万来支付购房首付。
这就是争议之处:支持一方认为年轻人终于可以置业,年轻人、父辈和政府皆大欢喜;但反对的一方认为这好比人们一生建造的一座“养老大夏”,现在才打地基,就将房角石给挪用了。 所以用“釜底抽薪”来形容这种购房政策。
澳洲在九十年代引进一种“强制性自筹养老金制度”(Superannuation, 简称 Super),这笔钱是由雇主强制性给员工支付的养老金,目前雇主必须给员工缴纳工资的11.5%作为Super,不到退休年纪不能随意动用,Super基金公司对这些钱进行投资,政府也给予一定的税务优惠,当然员工也可以自己在这个基金里加一点钱。政府的意图是当国民退休后,首先逐渐动用自筹养老金Super的钱,等这个钱用完之后,才能领取政府养老金Age Pension,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一、新政这会带来几个弊病:
1、影响到退休时的金额:
“强制性自筹养老金制度”Super是一种个人在工作年限,靠雇主和个人为退休后养老的长线投资,视频中按照“复利计算”,一个30岁的年轻人,要是将5万提前支取,等到退休年纪,产生的效益将会13万5,老早提取,这点钱就没了。所以这类养老金投资是越早越好,年轻时放得越多,退休时的收益越大。很显然,即便是政府法律容许提前支取5万,最终对个人退休还是有很大损失的。
2、推高通胀指数:
有专家点评,这一举措,可能会推高通胀指数,推高房价。但我认为宏观来说,这个用“自筹养老金”买房群体毕竟是少数,要抬高整个社会的通胀指数是无稽之谈,但肯定会抬高某一地区的某一类房价。
3、对政府养老金造成压力:
我们从Super原理来看,政府在九十年代设置“自筹养老金”就是强制性让雇主给员工交养老金,加上自己的贡献(salary sacrifice)和基金公司的投资回报,让百姓自己的账号上存有养老资金。政府的目的是百姓在退休时有足够的钱自己养老,实在没钱再拿国家的养老金。政府担心你买房拿5万(疫情时也容许拿2万),人的一生哪有一帆风顺的?最终雇主给你存的钱没了,政府给你的税务优惠泡汤了。等老了双手一摊,还是要政府的养老金,所以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动用“自筹养老金”的举措,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4、政府无法掌控:
另一个被动之处,一旦动用这5万块钱,很可能有一定的危险。联盟党也想到这个弊病,规定这个5万的提款,不得超过养老金账号中基金的40%,比如说,某人账户中一共只有5万基金,你不能将5万全部拿出来,最多不能超过40%,也就是最多只能拿2万。

另一条规定是当你未来将这个房子卖了,你要将当年提出来的钱还回去。其实在现实中只是一句空话,要是这个房子一直不卖,或者卖房子时房市出于下跌期,亏了。怎么可能有钱再将过去的提款,还回到养老金账号里?
二、5%不是补贴钱,还按揭会升高:
很多人以为政府发钱,让你白拿首次借贷的额度,首先你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现在像墨尔本的的公寓至少都要50万左右(悉尼还要高)。而一般贷款机构通常设定首期都要在20%以上,即便是可以动用Super的5万,对于10万的首付,首次购房者还是无能为力。所以政府又提出担保措施,经过评估可以让首次购房者支付5%的首付就可以起步,所以最理想的状态下,年轻人靠养老金的5万,加上政府的5%的担保,一分钱不花就可以买房置业了。是不是天方夜谭?的确,年轻人是可以住上自己的房子,但政府没有说白送你补贴,只是将贷款额度从80%,增加增加到95%,你每月的还款要增加很多,下面以墨尔本两房公寓55万做例子:

可见即便是5%和10%的差异,每月还要多支付几百块钱的按揭
三、首次购房者的买房误区
很多年轻人所谓的“澳洲梦”也好,“美国梦”也好,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有自己的住房”。这很对,没有自己的住房,就要租房,就是给房东还房贷。但大多数年轻人心很凶,一上来就在看地段好,式样现代,还要带地的豪宅。这不现实,谁都知道这些房子有增值潜力,住的舒服,但这不属于你。要量力而行,“骑在马上找马”,先骑上马再说。
很多人对这些“鸽子笼”式的公寓不屑一顾
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那正确的理财方法是什么呢?这是首次购房和那些家有子女将要购房置业的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小哥收入稳定,可买不起房子
很多人平时有着非常好的收入,可是吃光、用光、玩光,什么都追求高档奢华。更有一些人明明自己有能力贷款买房子,其实付的按揭和租金差不多,可是就是不愿意付首付,也积不起钱。我遇到很多家长都在抱怨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孩子们,只知道享受,只知道消费,“月光族”。已经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收入甚至比父母亲还要高,可是吃住在家,有钱就买高档名牌。父母亲很多年都没有去海外旅游,孩子每年都要出国长途旅游,还不包括本国本地的“小玩玩”。父母亲很多年都开一辆二手车,孩子工作了就买新车,不久廉价卖出后再买新的,有的甚至保持2辆车,一辆用作平时上班和一般场合下开,另一辆豪华的周末开。这种现象在西人孩子和在澳洲本土出生长大的华人孩子不少见,不知道理财,“今日有酒今日醉”。

我是保罗的粉丝
五、最佳方案并不难:我非常喜欢澳洲的著名投资理财家Paul(保罗)Clitheroe,我读过很多他的著作、文章和一些生活类电视节目里的访谈。保罗阐述观点并不是很学究,让人似乎在云里雾里,而是很简单扼要,他给很多在财务上有挣扎的家庭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
对于现代人,保罗并不是主张以前传统中过省吃俭用的苦日子,他也警告那些投资者为了投资而揭不开锅的愚蠢做法。他主张要享受,要消费,要旅游…,但一定要有一个度。他建议一个家庭(或个人)要对自己的财务上要有一个规划,大致上匡算好一个收/支的比例,除去生活的必须开支,比如房租,还按揭房贷,水电煤和伙食等开销,按照百分比来支配剩余的金钱:比如一定比例的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医疗基金,一定比例用于奢侈品,甚至一定比例的应急备用金。有钱了最好不要忘记社会上有需要的人,留点钱为公益事业做奉献。要是一个人对旅游感兴趣,可以把比例调高一点,有人对去餐馆美食比较感兴趣,可以把这个开销调高一点。所以水涨船高,按照浮动的比例来安排生活。要是有额外的收入(比如奖金、年终分红、意外赚的外快等),保罗建议把这些钱放在“购房置业”等大额度的基金里,或是别的特别喜欢的事情上……
很多家长一味要求孩子存钱,孩子稍有一点消费就横加指责,产生负面效果成为对立面,没有效果,孩子们根本不听,造成家中很多矛盾。所以按照这个“比例决定一切”的规划,很简单,不会凭着兴致把钱用得一干二净,同时也有良好的生活素质,满足了年轻人的需求。这是我很多年来自己理财的规则,也是我教导孩子们的一个原则。这个规则不光对高收入的年轻人,对低收入者,退休人士和贫穷者照样适合——按照比例。所以这就是理财专家给大家的建议:不是绝对限制消费,而是智慧地按照比例,尽可能存好首期买房置业的启动资金,一年不到位,可以两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动用“自筹养老金”Super,实在不够再动用。因为自住房是不产生投资回报的,要是不得已动用了Super,要财政状况好转,还是要尽快补全提前抽出来的钱,毕竟Super基金是一种长线、带回报的投资。理顺了这个概念,一点都不难。

最重要的还是告别“财务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