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妄的被爱错觉与习得性无助

江流天外,月涌云头。 扁舟一叶,酹祭悠悠。
打印 (被阅读 次)

小视频时代对于传统阅读是一种挑战,小视频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它娱乐性的视听刺激、能更直观地唤起你的情感,也在于它知识点的明快和凝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至少我是如此)显然更习惯通过小视频了解知识,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长篇文字。尽管小视频碎片化、快节奏呈现信息的方式,会影响持久耐心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思维深度,但对于浮躁如我的人而言, 每天的时间还是越来越多地被刷小视频占据了。

昨天刷到的一个小视频不仅让我学到了一个新词,也令我感慨, 所以决定拿到这里现趸先卖 。

这个新词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话说196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以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为核心的一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颇具争议的心理学实验:观察狗对电击的反应。 ——这没什么奇怪,心理学的本质就是冷冰冰摸索生物情绪的医学分支。

这些狗被放在限制了自由的箱笼,分为三组,A组比较幸运, 除了被困仍能照常生活,另外两组 箱笼底部会每天随机发放电击48次,但不同的是,其中B组狗,可以通过跳跃起来去撬动一根杠杆开关而停止电击;而C组最可怜,无论他们做什么,电击都会持续。

 二十四小时后,所有狗都被放置在另一个箱笼,  箱笼中间被一道栅栏分成两部分, 箱笼栅栏的一侧有一块金属板,可以发放电击; 而另一侧则是安全的。栅栏很低, 如果狗尝试的话,很容易跳过。

在狗狗们熟悉这个箱笼并在其中自由活动5分钟后,电击再次开始发放,结果发现·, A、B两组的狗都迅速地跳过栅栏逃避了电击, 而C组狗则选择在哀鸣悲号中躺下忍受,甚至一点都看不到逃避电击的用意,直到试验结束。

这个试验奠定了动物和人类心理学的基石:习得性无助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努力无助于改变结果, 我们就会将其内化成需要遵循的规律和教训, 并外延为消极的绝望行为,—— 即使客观实际上我们并非真的无助,我们也会绝望地感到无助。这种情绪是一部分抑郁症的源头, 即使没有发展成抑郁症, 这种情绪一旦主导了精神, 则一个人无论未来面临什么问题, 都不太可能采取乐观主动的行为 。

因此, 心理学家们趋于认为:沮丧内向而被动的人格,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箱笼中那些无助的狗一样的人生。(这里的狗没有任何贬义)

想象一下,一位老师在课堂提问。 一个孩子兴奋地举手回答,却遭到了老师的否决。 接下来,老师又提问,孩子再回答,并确信这次能答对 ,但不幸的是却遭受了老师的再一次否决。如此重复几次,你就会发现孩子举手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最终,即使孩子确信自己知道正确的答案,他也可能会放弃尝试。

对于人类来说,习得性无助常常发轫于个人自尊的深深伤害。  尴尬社交、失业、失败、羞愧等经历的结果就是把自己封闭起来, 难怪当今社会有躺平的一代。

好在人类毕竟是万物之灵, 习得性无助并不是神经情绪的最终宿命,而只是人们对人生伤害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关闭和冻结, 这不是我的胡说, 而是有科学研究支持的结论, 代表人物是神经科学家史蒂文·迈尔 (Steven F. Maier),他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大脑皮质详细分区、神经递质的激活和传递等高端生物学层次,其中专业的细节不做介绍, 原因你懂的。总之,这些研究的结论是: 所谓习得性无助,只是人类大脑对恶劣条件的被动性的、本能性的生物学反应,  这种本能可以让我们停下来尝试忍受痛苦直到结束,而不是冒更大的风险,所以具有保护性。 但同时, 大脑还可以通过从本能的无助感转而激活我们的认知功能, 从而最终战胜过度消极和被动给我们带来的不幸。

所以习得性无助的人无时不再寻找着希望。但希望并不总是活力和未来的晨曦, 有时候视为希望的微光,给人们带来的也会是更可怜的虚妄,—— 因为,当初 马丁·塞利格曼的试验忘记了设计了第四种场景:有些狗知道跳到笼箱的另一侧就能从痛苦中解脱, 但奈何那栅栏对他们而言太高了跳不过去,  于是,  在每天主人给他们喂狗食的时候, 他们就会感激地告慰自己:主人还是很爱我们的—— 这是让他们感受人生价值和幸福的唯一希望。

附视频: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南巡倒林 // 林立果真的偷录了叶群与黄永胜的偷情电话?//——细说913林彪外逃之谜(47)

 

 

 

江天云月 发表评论于
回复 'valore' 的评论 : 谢谢留言。那时候动物保护法还不健全。 现在此类试验已经被禁止了。 时代都有局限性,但好在时代在进步。
江天云月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曌' 的评论 : 赞!说得好。
江天云月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寒芯' 的评论 : 谢谢留言。 很有道理。
valore 发表评论于
虐待动物的实验,造孽
发表评论于
居不幽则思不广,形不愁则思不远。
寒芯 发表评论于
第四种可能性的解读:狗长期被否定,习惯性长期无助思维改变了大脑组织结构,力量损耗加上自然老化,都阻碍了狗跳越高栏,即使它意识到从另一侧有路可逃,于是最终选择接受命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