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张爱玲:没有一种感觉是她形容不出的。

打印 (被阅读 次)

这是胡兰成说的,原话如下:“我问爱玲,她答说还没有过何种感觉或意志形致,是她所不能描写的,惟要存在心里过一过,总可以说得明白。” (见《今生今世》)我一直记得这句话。有时日常生活里要辨辨滋味,我就会想,张爱玲经历和记录过类似的感受吗?她又是怎么形容的呢?稍微留心一下,这些心有戚戚焉的共情时刻,在张爱玲的笔下俯拾皆是。我感慨人性相通的同时,也更惊叹张爱玲的洞悉力和表达力;事无巨细,她 “总可以说得明白”。

    我擦浴室的镜子时,有时上面有小圆点,就会想起《创世纪》里的镜子。“镜上密密布满了雪白的小圆点子,那是她祖父刷牙,溅上去的。” 张爱玲接着补充细节,“她祖父虽不洋化,因为他们是最先讲求洋务的世家,有些地方他还是很道地,这些年来都用的是李士德宁的牌子,虽然一齐都刷到镜子上了。” 让我不禁失笑,这一百年来人的生活细节变化不大嘛,连溅牙膏点子到镜子上都一样。更别说,我有时候也用 Listerine 的牙膏。

在《桂花蒸 阿小悲秋》的结尾,阿小看见楼下阳台一片狼藉,有昨晚乘凉后没有收拾的果皮花生壳,有被风吹的满地跑的小报,心里不由 “漠然想到:天下就有这么些人会作脏!好在不是在她的范围内。” 好一个 “不是在她的范围内”!我有时在外面看见强差人意的卫生状况,也常常不自觉地拿类似的话宽慰自己呢。

     张爱玲的比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求近,舍远。她用的比喻事物一般就地取材,就近取景;这样创造出来的意象给读者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喻体应时对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爱玲和其他港大学生被困香港,生活物资极度短缺,特别是食物。” 张爱玲在《烬余录》里回忆说,“香港从来没有这样馋嘴过,宿舍里的男女学生整天谈讲的无非是吃。” 在那样 “馋嘴” 的时代背景下,张爱玲的比喻, “分明将她当火腿上的一根草绳”,来表达爱屋及乌的感受,既独出心裁,又合情合理。(见《小团圆》)

1945年底到1946年初,张爱玲到温州探望胡兰成。滞留乡间三四个月,她体会乡间生活并近距离接触了当地人,一位农村老妇人的笑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脸上是一种风干了的红笑 --- 一个小姑娘羞涩的笑容放在烈日底下晒干了的”。(见《华丽缘》)

也是这一次出行,张爱玲看了一出乡间草台班子戏。有感于女主角的矜持娇贵作派,张爱玲这样描述,“这一个显然自己知道,抬轿子一样抬着一张粉扑子脸,四平八稳,纹风不动。” 这个 “抬轿子一样” 的揶揄真是既传神又现成,写活了 “稳重缓慢”的小姐,因为她将来是要被中了功名回来的小生花轿迎娶的。(见《小团圆》和《华丽缘》)

当时话匣子盛行,张爱玲就用它来比喻人生。“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  采用富有时代特色的意象做比喻,用词经济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在这儿插一句, 我觉得 “各唱各的” 这个说法与杨绛先生《百岁感言》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杨绛先生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身为女性作家,一些专属女性的感觉,张爱玲也一一记录下来。脸上擦了粉就 “像脸上盖了层棉被,透不过气来。” (见《小团圆》)还有头发掉在手臂上的微小触觉,“我在阳台上篦头发,也像落叶似地掉头发,一阵阵掉下来,在手臂上批批拂拂,如同夜雨”。(见《太太万岁题记》)古人所谓的明察秋毫,也不过如此吧。

自然地,女性各种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也逃不过张爱玲透视一切的观察眼睛。

《留情》里她和他怄气时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他也跟了出来。她只当不看见,快步走到对街去,又怕他在后面气喘吁吁追赶,她虽然和他生着气,也不愿使他露出老态,因此有意地拣有汽车经过的时候才过街,耽搁了一会。” 在张爱玲的逐层解读下,女性九曲十八弯的矛盾心理,也有逻辑线索可循。

女性朋友之间暗地里较劲,互相看不起,张爱玲也用心理活动的全知视角来注解。《留情》里的 “杨太太一向伶牙俐齿,可是敦凤认为,从前在老爷太太丛中,因为大家都是正派人,只觉得她俏皮大胆;一样的话,说给这班人听,就显着下流。” 剖析得头头是道。

张爱玲还很会说俏皮话。

她在《公寓生活记趣》里这样打趣蚊子,“六楼上苍蝇几乎绝迹,蚊子少许有两个。如果它们富于想象力的话,飞到窗口往下一看,便会晕倒了罢?” 蚊子没有晕倒,读者可是要笑倒一片了。

即使身陷困境,张爱玲也不失幽默感。

在《小团圆》里,她在等人来打胎前 “破例下午洗澡”,焦急畏惧之余还自我调侃一番,“先洗个澡,正如有些西方主妇在女佣来上工之前先忙着打扫一番。”

张爱玲自嘲 “母亲传授给她的唯一一项本领也就是理箱子”,并回忆有一次在国外雇了两个中国大学生帮忙抬箱子,“太大太重,二人一失手,箱子从台阶上滚下去,像块大石头一样结实,里面声息毫无”。一个学生赞道:“这箱子理得好!”  张爱玲叹此人是个 “知音”。没有比这用得更妙的双关语了!(见《小团圆》)

近来在网上看到一些评论张爱玲的文章,有两点我深以为然。一,张爱玲是一个文体家。二,读张爱玲的作品,任何的细读都不够细致,总嫌粗枝大叶。是的,张爱玲是永远读不厌的,而且常读常新。

追忆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十月紫楹' 的评论 : 没有关系啦。有空常来逛逛:)
十月紫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追忆21' 的评论 : 不好意思啊,笔误,应该是集了一篇不是一本。:)
追忆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十月紫楹' 的评论 : 有一本书吗?我读过的《炎樱语录》是一篇文章。待我上网搜搜看。。。。
十月紫楹 发表评论于
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也是一位妙人,张爱玲还为她集了一本《炎樱语录》。
追忆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潇潇' 的评论 : 问好潇潇,很高兴你觉得好看。
x潇潇 发表评论于
读书读到这个份上,真是一种超越。
深深被吸引,学习了!感谢!
追忆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好啊好啊,同期待我的“大作”!哈哈!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书评写得真好,张爱玲的书百读不厌,每次都能注意到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很期待看你的红玫瑰和白玫瑰的书评。
追忆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灵动的双子' 的评论 : 谢谢留言分享!
我不是完全同意您的看法;但是没有关系,欢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啊 -- 这本来就是我把这篇心得贴在文学城的初衷。
下面是我的回应。
一,张爱玲善于见微知著。在她笔下琐碎的生活细节背后,是人生和人性。对比一下王安忆,公认地学张爱玲学得最像的上海作家。我认为王安忆只学到了一些皮毛,并流于表面。《长恨歌》尚可读读,后来的 《上种红菱下种藕》和《天香》就完全迷失在琐碎的细节描写里,沉闷,以致不知所云。
二,我现正在写一篇《红玫瑰和白玫瑰》的读后感,写完了也会贴出来。欢迎关注点评。
再次感谢来访并分享!
灵动的双子 发表评论于
张爱玲写得好的是有市井味和琐碎的生活细节,以及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桂花蒸,留情等。但是,她描写男女之情并不到位,看看她的赤地之恋和金锁记,人物内心的欲望没有好好进一步刻画,这和她自己缺少恋爱经验有关。写得最好的男女相处大概只当属红白玫瑰里那门厅接电话那一出。
追忆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jianchi9090' 的评论 : 同意!同感!
jianchi9090 发表评论于
除了曹雪芹,我就服张爱玲。见微知著。她的敏锐是魔鬼都在细节里。太早慧,太敏感,所以早早成名,却又不幸终老。
追忆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海边公园' 的评论 : 说得好,完全同意!张爱玲绝对是不世出的天才。
我认为现当代女作家里只有萧红的天分可以望其项背。可惜萧红早逝,创作生涯短;另外受教育程度和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所限,她留下的传世之作没有张爱玲多。很可惜!
追忆2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just_4_fun' 的评论 : 哇,好激动听到这样的夸奖!谢谢!
实际情况是,我还在前往通透的路上,希望有接近看通看透的一天。
共勉之!
海边公园 发表评论于
能把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感觉表达出来,就是因为她善用隐喻的天份。大部分感觉是感性的、模糊的,无法直接用言辞去直接描述,只能通过隐喻来表达。作家的才华越高,隐喻的能力越强。在这方面,张爱玲是不世之才。
just_4_fun 发表评论于
能写出这样的点评,说明你也有一颗好通透的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