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跨学科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软技能?

你来过,我走过,我们是否相遇过? 也许是某一个场景,也许是某一个人,也许是某一首歌,也许是某一段文字, 曾经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动,记录下这些生命的痕迹,在岁月静静流逝的长河里,让我们知道自己曾经这样活过。—— 晓霜
打印 (被阅读 次)

 曼哈顿的阮老师 相约晓霜 

 

照片来自网络

 

 

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 soft skills (软技能)? 这是一个争执不休的热门话题。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为, 软技能应该包括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年层出不穷的政治事件发生后, 特别是 “黑人命也是命” 的运动, 这些技能加倍地受到强调重视。许多专家还要求建议把cultural competence (文化能力) 也加进去。疫情的侵袭也把科学技能急促推到了桌面上。

 

如何掌握这些软技能? 论辩纷纭, 各有己见。从教学角度上来说, interdisciplinary (跨学科) 教育是个有效的传授途经, 在实践中也得以证明。

 

跨学科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的术词出现在上个世纪, 也有专家说它的真意和实施可以追溯更早的年代。进入本世纪后, 跨学科在美国高校里的接受发展推行迅速全面完善。如今, 几乎在各个学科都能听到见到这个词汇的存在。它的含义可以望文生义地理解为: 涉及两个或多个学科或主题的学习和研究。它的出现是应社会的变化和职业的需求。

 

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的初期, 十分注重学生猎取广博的知识, 串联各科学问, 提高对彼此科目交叉的认知, 并且懂得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跨学科的推广激励学生对更宽泛的专业和课目产生兴趣。这其中包括对double major (双专业)和 more major (多专业)、dual degree (双学位)、和minor辅修 (也有翻译成副学士) 或concentration (专长) 的选读。好多大学的open curriculum (开放课程) 概念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以往, 大学本科生在选择双专业或多专业、一个专业另加一个或多个辅修的时候, 常常是传统式的搭配, 即挑选两个比较相近的专业、或是更互通、要不就是重叠的科目。例如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中选择外语和心理学、历史和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等等; 还有数学和统计学、或者数学和电脑的结合。

 

跨学科的时代, 有远见的学生更乐意挑战自我, 经常选修相对立的双专业和双学位, 或者相斥的多专业和多学位。也就是说在文科或者社会科学与理工科之间的联姻。比如生物和社会学、化学和外文 (如西班牙语)、电脑和政治学、数学和文学或是统计和古典文学, 等等。

 

照片来自网络

 

跨学科培养出来的最熟知的名产品, 莫过于工程师、创业家和企业家的Elon Musk (伊隆·马斯克)。他在上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西法尼亚大学) 本科的时候, 在两个不同的学院修不同的专业: 经济和物理, 毕业时拿到两个学位: 文科学士和科学学士。

 

这种搭配在2021年的Rhodes Scholars (罗德学者) 中也显得突出。32名精筛细选出来的学者中, 有攻学电脑和新闻、电脑和文学double major (双专业) 的; 也有选修生物工程和社会学double concentrations (双专长)的。 

 

Rhodes Scholarship (罗德奖学金) 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奖学金之一, 每年颁发给最优秀的学生, 去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荣获者被称为罗德学者。许多政客学者科学家都属于这个声望显赫的精英小集团。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是其中之一。

 

更有强人同时攻学3个或更多专业、学位或辅修。一位2021年的罗德学者同时期获得了三个学士学位。

 

今年从Williams College (威廉姆斯学院) 本科毕业的一名亚裔学生, 修完了四门专业: 经济、历史、文学和数学, 成为该校有史以来, 第一位完成如此多专业的毕业生。更令人佩服的是, 居然还是按时读完所有的课程。

 

Williams College 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文理学院排名中, 18年来始终名列首位。本世纪来, 修选它的double major或三个major的学生逐渐增加, 去年就已达到了40%。 

 

无独有偶, Williams College的长期竞争对手, 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文理学院排名第二的Amherst College (阿默斯特学院), 也有大约40%的学生完成不止一个专业。他们中同时选修三个专业的例子有: 音乐、数学和物理; 还有文学、经济和数学, 等等。

 

有调研发现, 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大学本科生是攻读双专业

 

就业市场通常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流行课程和研究领域。那些选修多专业或多辅修课的学生对市场需求都有比较强的敏感度。相斥专业的携手 “婚姻” 给毕业生在求职时带来更大的竞争力, 薪水往往也高于只学单门专业的同期毕业生。值得一提的是, 很多选择双专业的学生仍然可以在4年内毕业; 有的只攻一个学位, 但外加一、两个辅修的学生, 为了节省时间和经济开销, 如果努力多修课, 并转进来在高中时考过的AP课的好学分, 有时不需要4年也可以完成学业。

 

跨学科的培养也练就了学生毕业后, 在继续学习深造道路上的判断力和方向感。

 

年年都有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本科出身的申报者入学法学院和商学院; 大学音乐专业的毕业生 “四处流浪” 表演一、两年后, 可以180度大转弯, 申请牙医学院, 接受不同滋味的新一轮挑战; 也有戏剧系毕业生拼进百老汇成为专业演员后, 转行去报医学院, 奋斗数年, 考取执照行医; 在医生和牙医中聚集着不少出色的艺术家, 他们中有人能画一手的好画、弹拉一手的好琴、 唱一嗓子的动听歌曲, 这些人才会集一起时, 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乐团。有的男外科医生还会做漂亮的针线活儿。

 

提到医学, 学生家长都爱问同一个问题: 哪个大学本科专业会对以后申请医学院有利? 对它的误解和解答也是众说不一。传统上, 医学院的申请生大多数来自生物、化学和其它STEM学科。可现实中, 越来越多有人文和社会学科背景的毕业生拿到医学院的招生录取。文学是列在申请医学院前10的热门专业里。有文科知识的考生备受医学院招生委员会的青睐。

 

这也是跨学科的影响, 治病救人、医疗研究突破也需要跨越界线的思维, 多种学科背景的人才可以填补这个真空。

 

有意识、有能力和胆量选择申报商、法、医、牙等学院的人, 在大学本科时期, 一般来说都学得比较广博多样, 即“杂”。 

 

同样, 猎足跨学科学习的嗜好习惯也延续到毕业后处理职业场上的抉择, 有助于游刃自如无所畏惧地转向。当然, 这绝不是说对工作态度的随心所欲和玩世不恭。

 

例如, 一位大学本科专修媒体的学生, 毕业后去了好莱坞作制片工作。干了没多久, 觉得与明星打交道太乏味, 委屈了自己的才能。辞职后上了几个月的电脑编程课。没学完, 就收到了IT公司的录用。一年多时间, 被挖走两次, 最后被谷歌抢去。谷歌看上她的不仅是技术, 更佩服她以非本科的背景去挑战coding (编码) 的勇气, 还有她那在IT人才中鹤立鸡群的与媒介明星打交道的社交经验和沟通能力。

 

像她这样的美国人屡见不鲜 —— 不禁锢在大学本科专业的概念里, 而是广开学源, 触类旁通, 伸展灵活, 根据趋势及时调整自己, 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殊不知, 雇主也是偏爱寻觅那些有多边知识的员工。这与大学时选修相斥专业或专长的道理是出如一辙。

 

各学科之间不设立严格的边界线, 机动伸缩, 确实是别具一格的美国教育特色。

 

在教育界, 人们爱用 “软件”和“硬件”去比喻人脑子里的 “货” 和眼见到的基础设施。很多初来美国的国内游客和学生的感叹语是 “美国的基建真落后”! 觉得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和医院诊所等设施显得简陋, 不像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应该有的模样。这一半是事实。好多学校的硬件确实是看着不过 “硬”, 尤其是和国内的新建项目相比。国内的不少新基建, 如医学院的高级医院诊所, 如同五星级的酒店般豪华漂亮。美国最棒的医院 (不少也是世界一流的) 绝不会修饰得如此富丽堂皇, 这不是它的渴望意愿。学校的软件 —— 优质师资、教学理念、创新立意的模式和方法等, 才是重心所在。美国教育在这一点上坚定不移。

 

顺便提一下, 美国高校的软件造就出了Elon Musk (伊隆·马斯克) 这样不寻常的能士, 还有其它同样杰出的神人奇才。

 

有专家在20多年前就预言, 那时的中学生, 不管将来学什么专业, 干什么工作, 一生中一定会遇到至少一次的编码任务。疫情的出现, 又有专家表示这个进程已经加速地到来。这也与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就业前景报告》预测相吻合。这进一步说明跨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性, 文理双全的优越性。 

 

争夺全球5G主领的轰轰烈烈, 让美国的精英们有所共识并明确指出: 中美新一轮的竞争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这意味着强化它的科技发展脊梁柱 —— 教育的更加超越和锐利也更加迫在眉睫, 新的挑战和较量将会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软技能。由此, 阔展跨学科的交叉互流也更加意义非凡。 

 

【作者简介】 曼哈顿的阮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政专业,美国教育硕士,从事大学招生和服务工作20余年,现在曼哈顿做教育咨询和美国学校申请顾问。

 

 

了解更多,欢迎关注阮老师的网站:

https://www.usacademicconnections.com

联系阮老师,扫描二维码

 推荐阅读以往文章:

 

1)阮老师:再看万花筒中的美国高校申请

2)阮老师:美国大学标准化考试,考还是不考?

3)阮老师:此时此刻,曼哈顿更是我的家

4)晓霜:美国大学招生的新趋势, 你准备好了吗?

5)晓霜:扭转潮流,哈佛大学提出的大学招生方案

6)通向大学之路:社区服务,科学竞赛和体育运动如何帮助孩子进入理想大学

7)雷春:【收藏版】美国"特殊"教育指南(近百链接)

 

 

文章参考资料:

 

  1. https://entrepreneurship.wharton.upenn.edu/blog/elon-musk-among-the-stars/

  2. https://nces.Ed.gov/pubs2018/2018434.pdf

  3. http://www.rhodeshouse.ox.ac.uk/media/45255/winners_bios_2020.pdf

  4. https://www.npr.org/2020/12/07/942170588/fauci-effect-drives-record-number-of-medical-school-applications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jYaAkElGbc

  6. https://williamsrecord.com/2020/05/giebien-na-20-is-the-colleges-first-quadruple-major/

  7. https://amherststudent.amherst.edu/article/2015/09/22/rethinking-double-major.html

  8. https://www.weforum.org/

 

 

相约晓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武胜' 的评论 : 谢谢阅读和点评!
相约晓霜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古树羽音' 的评论 : 谢谢阅读和留言!
古树羽音 发表评论于
好文,对当代年轻人的中肯指教!
再全球时代的当今,机会总是光顾有所准备的挑战者。
我知道一个从事社会科学的女性,她在40岁人到中年攻读电脑,并在该国泡沫经济崩溃之年,就职于IT企业,从事教育软件开发工程,与比她年轻十几岁以上的同行一路拼搏斩棘到55岁,就因为有文科的功底;由于老眼昏花,才不得以又去挑战教育行业知道退休。
当然不能否认,这其中有命运的青睐和惠顾,但她的文理“双全”的知识以及生发出来的与他人的协调精神才是根本所在。
武胜 发表评论于
好,学科界限就是用来打破的。多向发展让个人的可能性增加,但是目前最终却不取决于个人而是市场需求。若是将来糊口不成为问题,那么人就可以自由发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