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到底怎么回事

山西中條山土窯洞裡住了八年的北京知青,“老三屆”中老大哥,網上人見人恨的“朱老忠”就是在下我。“疏雨”是本人另一個網名,出自唐詩“疏雨過中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革是“史无前例”的,“充分发动”也是“史无前例”的,导致我们六届中学生1968年同期毕业同样是“史无前例”的。很多年都在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多好心人往往不坏处想,总是以为是“反修防修”的必要。也不认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是经济目的,认为还是一贯的“结合”不能突破这样的思路永远找不到真实答案。
  “亲自发动”“亲手点燃”是在1965年11月,但秩序井然,只是以“三家村”“彭羅陸楊”为目标,“集中火力打黑帮”。从八月五日“我的一个大字报”的“炮打司令部”,可以理解到后续“全面发动”的一些端倪。既然是司令部,一定有发令的,也一定有麾下更多听从令的,但不能当时就理解。九月十五日林彪指出:“‘炮打司令部’就是炮打一个党内走道路的当权派。”这就明确了:“司令部”指的是“刘少奇的资产阶级指挥部”,执行这个“司令部”命令的,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从“炮打司令部”提到的“1962年的右倾”往回看,就知道是指七千人大会,结合文革要让“亲密战友”林彪当“接班人”“副统帅”,基本明确“司令”就是刘少奇。要扳倒刘少奇,可不是当初扳倒彭德怀那么省事那么简单,因为这是成系统的一个司令部,是从七千人大会开始的。大会上,刘少奇承认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此后经济形势逐年好转。
  刘少奇的威望也因此越来越高。毛主席在七千人大会上发言,简单地说“负责”,详细的具体的就没有了,这样带过之后,转而讲一些国际形势之类的内容了。只有林彪出面发言,力挺毛主席。
  这就是文革发起的根源。据说,毛泽东在文革前,连个省级领导会议都召集不起来,各省领导找各种借口不参加。然而刘少奇一个电话,全齐刷来北京了。在基层干部中,刘少奇的威望已经开始超越毛泽东。
  不过毛很清楚,在普通老百姓中有着极强的皇权观念。虽然没有称帝,毛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依然相当于皇帝。要扳倒刘,就要利用老百姓的这个观念,同时扳倒那些刘少奇的基础,就是所谓的“资产阶级指挥部”麾下的基层干部——七千人大会上七千个支持刘少奇的,和《炮打司令部》中提到“1964年‘形左实右’”的四清中拥护戴刘少奇的,让老百姓去打倒这些“走资派”。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全面发动”“彻底发动”,一定要“全国大乱”的真正原因。
  同时,七千人大会上“走资派”们也都听到了林彪的态度,所以林彪文革成为了打倒刘少奇最得力的助手,成为了“副统帅”。这一切动作,都是针对着七千人大会。
  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指出的“人祸”,就是1958年毛一手搞的“三面红旗”。而“三面红旗”恰恰就是毛要证实自己“不但善于砸烂一个旧世界,也同样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明明闯了祸,造成饿死几千万人的大饥荒,仍然不肯认输。“鼓足干劲,力上游”,建设了一个“初级阶段”;“十五年赶上英国”,1973年钢铁产量却仅仅超过了意大利,这个目标再无人提起;“人民公社”搞“共产风”,“政社合一”瞎指挥,最终只能废除,恢复原来的乡政府体制。
  从1958年指挥经济搞“三面红旗”,到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到七千人大会,造成了大权旁落。为挽回大权从下到上整“走资派”,“向走资派夺权”,这就是“全国大乱”的文革。全国大乱导致大学、中专、高中停止招生,导致中学生滞留学校两年不能正常毕业,造成史无前例的1968年六届中学生同期毕业,导致史无前例的就业危机,只能是同样史无前例地大规模插队,把危机转嫁农村,转嫁农民。

疏雨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山乡不仕老了' 的评论 :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谁当皇上都是一样,在家炒土豆丝。政治上什么路线,本不管老百姓什么事,老百姓就希望“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过安稳日子。后来也是“二号走资派”上台,才大胆拨乱反正。
山乡不仕老了 发表评论于
所以,他最怕赫鲁晓夫式的人物,那一位也确实是这样的人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