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两条河 | 鲁鸣

欢迎订阅我的《一格杂志》。微信上搜索即可。
打印 (被阅读 次)

人生两条河

 

(鲁鸣摄/纽约)

 

文/摄影:鲁鸣

 

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暗恋XXX》,从初稿到第六稿,已五年了。还在修改。总觉得不够满意,差一口气。

因为微信,数千读者在我的朋友圈,120个群。其实就是发我的帖子,即原创文字和摄影。作为作家,应该是开放型。

基于以上两点,我把读者朋友的问题在此以问答形式,回答大家。

 

问:你很少写小说,基本上是随笔和诗。你能不能谈谈你的写作?

我全职做信用风险分析,独自养家糊口。初稿大都是上下班路上坐火车和地铁时写的。写小说,需要虚构相对完整的情节故事。我的功底达不到在这样业余时间写太多。而诗来得很快,通常是激情所驱,灵感来了,半小时也许就完成了初稿。随笔完全不需要虚构,就跟讲话一样,写得快,碎片时间里容易完成。

       写作,是我的思考方式,一种灵修。我的摄影亦是如此。艺术,让人进入美好世界,不管是文字还是照片。即便是讲述罪恶的故事或照片,文字艺术和摄影艺术本身是形而上世界,让原创作者进入不需要现实圈套而尽情享受其乐趣。如果说职场是我人生的一条河,那么写作是我的另一条河,我喜爱它。

 

(l鲁鸣摄/墨西哥)

 

问: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背道而驰》,是一部罕见的描写男人性心理的作品,2005年就在国内出版了。在当年被封杀的北大艺术节,它被评为最佳小说。但很多读者并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再版可能?

这部小说,动机是普及艾滋病知识。我做了七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自然而然就把它写成了男人心理分析小说:一夫两妻,婚外情和弯男。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专业是在社会医学系。写这样题材,是上帝拣选。我早上3、4点钟起来,写到7点去上班,加上周末,初稿花了半年时间。我请著名纽约编辑王渝老师给看了一下。她给我提了很好的意见。花了几年时间,不断修改。联系了很多出版社。花城和安徽文艺出版社先后想出的,编辑给我写了大赞的回信,但最终都没有出版,因为艾滋病和弯男题材太敏感。

在写这部长篇之前,我只发表过几篇短篇,没写过中篇。以这样写作经验,我对这部长篇很满意。国内电影导演找过我,说要把它拍成艺术片拿到国际电影节,不了了之。

 

(这本书有两个封面版本)

 

这部小说印了三万五千册,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出版人很有信心,第一次见面就把全部稿费给了我。但是这书没法大张旗鼓宣传,静悄悄地卖完。盗版无数。书一上市,我在北京地铁里就看到了盗版,还买了一本。

再版可能性几乎是零。有出版人对再版此书很感兴趣,读完后说:即使今天,这本书太前卫。没敢出。我很理解。

书潮如海。买书者少得可怜。想拥有和读纸书的读者,可到淘宝网去购买,要输入我的名字,因为后来作家李凤群也写了一本同名小说,内容完全不同。

必须指出,小说的章节题目不是我起的。为市场效益抢眼球,它们被弄得非常情色。即使如此,我非常感谢出版人。没有他的胆量,这本书肯定还只在我的电脑里。

 

问:既然第一部长篇出版得如此艰难,第二部长篇《暗恋XXX》应该是国内出版社都能接受的题材吧?

从书名可看出,这是一部暗恋的故事。题材没问题,关键是如何写。

比我写得好的作家大有人在。书又如此之多。我再添一本,如果没有独到之处,如果只写暗恋,那就算了。这本书,是针对这个颜值时代而写。主角是独生子,丑男,网瘾,手机控,内向,很宅。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在寂寞里一直暗恋着大美女,就象毒品,坑害着他。

这部小说,最大胆之处是描述他的自慰,超出了我读过的所有中外严肃小说(恕我孤陋寡闻)。之所以用严肃两字,因为它不是色情小说,而是通过故事来分析男人性心理。现在,性心理学家把自慰称之为“与自己做爱  ”。考虑到要在国内出版,我写得很有节制。即便如此,可能还是要删掉一些。

有两位出版人读过书稿,都给否了。我还在修改,会努力。希望港台出版社能出版它。

犹如《背道而驰》,我希望这本小说也能突破文学界限,弥补空白。

这是一部成长小说,青春小说,关于罪的小说。我把书的前言和后记附在贴子后面。供感兴趣的读者。

人生两条河。人生岂止两条河。对于诗人和作家,生命里任何一条河都是一种魅力,而不应该是毒品。

 

(鲁鸣摄/纽约)

 

附:

 

作者前言

 

 

          《暗恋XXX》(以下简称《暗恋》〉这部长篇小说的灵感,来自我的故乡广西柳州的一个真实故事。

            我在柳州长大,在那里生活了十九年。上大学后一直到出国留学前,我经常回柳州探亲。前几年,还为《柳州晚报》写过专栏。写这部小说,是一次心理上的故乡之旅。我把小说背景放在了柳州。整个写作过程,我的时空穿梭在故乡中。

           这部小说不是一般通俗的爱情故事。我更愿意从非学术的严格意义上称它为男性心理分析小说。

        就人的爱情心理而言,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暗恋。但要把这种心理贯穿于一部长篇小说之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部小说的构思,我把立足点放在心理描述上,挖掘人性的多面,把重点放在男主角过于内向性格和对自己长相的自卑由此产生人际互动障碍,而不是暗恋本身。这样一来,把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暗恋心理包括潜意识用文字表现出来,就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艰巨任务。

            写完初稿,正天亮。我在山里乡舍。我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小说。题材好。非常有挑战性。最主要的是我想写一个失败者。这年头,关于成功者的故事到处都是。我没必要再去添一本。

            一个人的憎恨总是集中在那种使其意识到自身劣根性的东西上。故事主角韦钢,独生子,从小被溺爱,是典型的网控和手机控,心理很扭曲,自卑内向,有社交障碍,却很偏执。这个出国留学过的80后,从初中起暗恋惊艳美女莫莉香十五年,自始自终意识到自己的弱势,由此陷入变态和幻觉。借用北岛书名,我把这部小说称之为 “失败之书”。

            现在我才明白,我内心里要叛逆,要写独特的东西,一如我第一部长篇《背道而驰》写的是男人性心理。

            我们总强调独立思考,事实上社会所约俗的群体行为,绝大多数是反独立思考的。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同样如此。高富帅和颜值,已成为这个时代爱情的耀眼标志,融入人们最时尚的汉语新词里,充斥着我们的网络和言谈。

            我们每个人都在好坏之间,在正常和反常之间。人的心理都有不正常的时候。在正常日子里的反常心理和异常生活中的正常心理,构成了人类正态分布下的个人轨迹。每一种情感,一旦走向极端走入反面,都会变成毒品。我把韦钢这个“坏人”当作“好人”来写,把他反常的暗恋心理放在正常言行分布之间。所谓反常,乃是言行结果超越了人们意志所预料的影响而起了负面作用或结果。本能欲望以反常方式被激活后,一旦涉及到他人就有可能对他人或社会产生恶果,不是伤害了自己,就是伤害了别人,而这种激活会在普通正常人身上出现。小说结尾,韦钢“对自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感到很恶心”。这种恶心,是老百姓如今在饭桌上抱怨社会问题和八卦时常用的词语,也是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挑战。

            法国哲学家布朗肖说:“写作就是发现异己,把思想中的那个不认识的自己发掘出来。” 这个“自己”,不局限在某个人本身,而是人类。在这个手机时代里,人类的确对自己迷惑。在这部小说里,一直暗恋着莫莉香的韦钢,自始至终都处在对自己的迷惑之中。这是当下世界很多人的困境。       

            罪,不是对于善恶观念的抽象思辨,而是与生存中的个人紧密相关的欲望与事实,是人生的真相,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挑战。与其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罪的小说,不如说是关于青少年成长的一部青春小说。

       在今天这样竞争非常激烈而容易让人焦虑的社会里,人们在手机掌控下过日子,以辐射多元形式给人传递着不安稳和破碎的信息。这种不安稳和破碎,使人对自己对世界呈现出不确定的意义。本书男主角韦钢的暗恋故事,反映了这种不确定性在当代人焦虑中的心理活动。如果读者能够透过故事看到这一点,那么这部小说的文学和社会心理学意义就不仅仅是不可思议的一场暗恋了。       

 

后记:地铁火车上诞生的小说

 

《暗恋》,是我的第二部男性心理分析长篇小说。距离第一部长篇小说《背道而驰》的出版,已有十三年。

在我的非文学著作《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在2009年出版后,我没打算再写长篇小说。原因之一是我全职从事信用风险分析工作,跨界写作在时间上有难度。时间是我的青春少女,太宝贵。我的兴趣爱好很多,除了写作,我喜欢玩,喜欢逛博物馆看电影,欣赏现代舞和音乐,酷爱周游世界和摄影,不想把有限的业余时间花在吭哧吭哧的长篇写作上。

2013年底,我有了第一个iPad。用了半年后,我开始在iPad上写长篇,因为太方便可随身携带在包里,把零碎时间用来写小说。iPad又比手机大,读写起来不费劲。每天上班,我需要坐郊区火车到城里再坐地铁到公司上班,来回近三个小时。花了两年,我在火车和地铁上用iPad写出了《暗恋》的初稿。

自己对初稿不满意,就把它搁浅了两年。2018年夏天,这时我已在城里有了公寓,不再坐郊区火车,但只坐地铁路上来回也要两个半小时。我再次开始动手修改《暗恋》,大部分时间都是靠在地铁车厢里码字。

我要感谢苹果公司生产出iPad,让我有了再继续写长篇小说的欲望。我把这本书称之为“地铁火车上诞生的苹果小说”。

我也要谢谢你读我的书。如果你错过前言,我建议你先读读它,也许能帮助你理解我为啥要写这第二部男人性心理分析小说,也许也有助你对这部小说本身的阅读。

此刻,当你打开这本小说时,不会也在地铁火车里吧。你会不会就是韦钢或王力成?你的莫莉香或张晓丹是不是比小说里的她们要幸运得多?我想说的是,这部小说其实是我的第一部男性心理分析小说《背道而驰》的青春篇。那部作品里两位主角米山和李之白登场时都是过了三十岁的男人,而这部小说里的韦钢和王力成都在不立之年三十岁之下,其故事追朔到从初中开始,穿插了更早的时光。

我不知你是否留心了最后一章里的一段文字——“韦钢看了一眼桌上自己的空酒杯,内心有一种想哭泣的强烈感觉,不仅为自己,为天下成千上万的中国孩子哭泣,他们的父母实在不懂得多多赞美鼓励自己的孩子!” 他对母亲说:“老妈,你从来就没有表扬赞美过我。我就是这只空酒杯,你从来没有往里倒过美酒。”

正因如此,我希望在地铁上火车里读这本小说的你,不一定是年轻小伙子。父母和美女们都应该读读里面的故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心理分析的故事,都是跨越性别而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了解别人,不就是认知我们自己和认知孩子的过程吗?

 

*****想读更多作者的文字和摄影,可订阅作者微信公号《一格杂志》。

                                                                                                                                                                       

 

 

 

 

 

 

 

 

 

 

 

 

鲁鸣 发表评论于
回复 'plum59' 的评论 : 曾是。离开了。您是哪位?
plum59 发表评论于
你是NY Westchester Co.的鲁明?
鲁鸣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ingYuan' 的评论 : 你在哪?
LingYuan 发表评论于
你好鲁明,很高兴看到你
何仙姑 发表评论于
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