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30万从哪里来?

风声雨声 (2014-12-14 07:51:49) 评论 (80)

南京大屠杀的30万从哪里来?

习近平在国家公祭日提到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遇害,日本当即转播,整个媒体、舆论对于30万这个数字质疑声一片,并且紧咬不放。

那么,南京大屠杀的这个30万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不是299999也不是300001,而是30万?

或许有些中国人会觉得“你丫有病吧?日本是侵略军,在中国南京杀了3万还是30万,难道罪行还能减轻了?纠缠这个具体数字有意义吗?”那么日本学者就会当即反驳:“如果你觉得这个数字没有意义,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日军在南京杀了3万人写进历史?”

当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是不可以的。看来,这30万还真就绕不过去了。

那么,南京大屠杀的这个30万是从哪里来的呢?

以下文字摘自维基百科: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在中国,自1947年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以来,普遍认为约有30万人在大屠杀中遇难。日本学界对遇难人数的估计有20万人、4万人、2万人等几种,也有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否认派”。

30万人在大屠杀中遇难肯定不是一个一个数尸体数过来的,这个世界上清算战争罪行说屠杀多少多少人时还没有一个一个数尸体数过来的先例。但是请注意,这是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这个文件是可以查到的。所以将30万写进历史,虽然在具体数字上肯定有出入,但是合理的,是有依据的。而对于30万这个具体数字的质疑并且紧咬不放,也不是闲得淡腾,其性质是要从根本上颠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结果

有一些日本学者(前一段时间从电视上也看到过),怀着极大的“耐心”和“诚意”,也怀着充分的“友善”到中国,到南京走访调查,似乎摆出一副不找到南京到底死了多少人的过硬证据不罢休的劲头,而且一板一眼地真干(不是装样子)。中国当然欢迎任何还原真实历史的有意义的工作,但结果可想而知。

在经过日军刻意销毁证据,经过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内战,经历了美苏长期冷战的世界格局,经历了中国遭到美国为首的西方长期封锁,不得不一面自力更生地搞建设,一面要防着美国无所不用其极的腐蚀、渗透和颠覆,在经历了这么多事,经过了这么长时间,许多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了的情况下,现在您再来调查,就算您再认真,结果会是什么样也可想而知,就算再查一万年,也找不到可以被您称作“过硬证据”的东西。

所以调查的意义不在于“找到”,而在于“找不到”,调查本身也就成为调查秀,“认真”的目的就变成了争夺话语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性的逻辑:如果现在我们找不到“过硬证据”,我们是不是就不能说屠杀30万了呢?正好相反,如果没有“过硬证据”可以动摇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这个权威数字,任何人都必须承认它,它就是历史。不是日本“学界”不懂这个常识性的逻辑,而是他们的目的根本就是要绕晕你。

南京大屠杀的否认派,他们的逻辑是怎么样的呢?说中国有个诗人叫李白,写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头发怎么可能有三千丈?有三尺到头了,所以中国人说话太夸张,除以一万还差不多,所以中国人说南京死了三十万,除以一万得三十,死三十叫什么大屠杀?所以南京大屠杀不存在。您觉得这个算不算“过硬证据”呢?别说,日本人还真有不少就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日本的问题还不是对侵略战争的罪行反省得是否深刻,而是,它虽然被强按着低过头,但根本就没认罪。

习大大的发言稿也不知谁写的,公祭要祭的是什么?对日新思维核心内容是什么?
在首次公祭中就摆出已经证明了“此路不通”的对日新思维的那套说辞,不嫌自相矛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