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到纽约,接连有中国独立影展被迫喊停。纽约中国独立电影节的策展人朱日坤告诉DW,从没想过在美国还会面臨中国控制。多位在中国从事独立放映的推广者则说,游走于灰色地带的独立影展,时不时面臨无预警举报与打压,处境日益艰难。
灯光暗下,影厅内却没有观众;从一排排暗红色的空座椅看过去,大银幕旁的“出口”LED标示尤其醒目。从11月10日开始,纽约中国独立电影节(IndieChina
Film Festival)策展人朱日坤连日发了好几张这样的空影厅照片,在社群平台上抗议中国政府打压独立影展。
上週,这场电影节刚要开幕,就不得不喊停。“以前我是相对乐观的,在写电影节说明的时候,我还说,我们希望未来很快能够回到中国,我不希望它是一个流亡的电影节。”接下来的局势却让朱日坤出乎意料又愤怒,没想到就连在美国办独立影展,也会因中国施压而被迫取消。
“我个人没有觉察到任何这样的苗头……我们天天都是在担心这个电影节没人关注,从来没有想到会有需要去担心(政府施压)这个问题。”
第一则“奇怪”的信息来自朱日坤的父亲。电话中,父亲要他“不要在外面做对国家不好的事”;接著,他在北京的助手被带走,然后几乎所有参展的中国导演都来信要求撤销放映,甚至其他国家的嘉宾也遭不明人士骚扰。
纽约中国独立电影节的片单内,的确有几部电影可能被政府视为“敏感”题材,例如香港反送中纪录片《血在烧》。不过,参展的大部分作品并未涉及敏感话题,其导演与相关人士却也遭到施压。
朱日坤形容,这样的“连坐”手段“特别极端”。他担忧,这恐怕会“让大家更加害怕,可能更加保持沉默,不再对任何的事情发声”。
在美国也躲不了中国控制
为什么中国政府要对一个远在纽约的独立影展如此“大动干戈”?朱日坤说:“最大原因可能是我,我这个人可能就不能办这种电影节。”
一位在中国从事独立电影推广的年轻策展人C表示,这次纽约中国独立电影节被施压,“肯定不是某部片的问题,是所有的入围者都被要求撤片,而且很多入围影片没有任何敏感题材”。他向DW指出:“其实这就是对组织者个人比较针对,因为在海外办华语电影节的团体还满多的,在欧洲有很多在那边上学的学生办的,也都没什么问题。”
在中国官方眼中,朱日坤或许“劣迹斑斑”。他2001年在北京创立“现象工作室”,2年后筹办首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之后又参与创立北京独立影像展的前身:“人之道,影之道”独立电影论坛。他曾策画著名异议艺术家艾未未的专题放映,挑战政府的底线;他自己也拍纪录片,作品《查房》呈现了他在旅馆被警察盘问的情景。
要在中国办独立于政府资金和意识形态的电影节,可说从来没有顺利过,局势最终到了朱日坤不得不放弃的程度。
2011年艾未未遭逮捕,同年的“中国纪录片交流周”迫于高压情势而停办;接下来几年,分布于云南、南京和北京的中国三大独立影展陆续被查抄取缔。2014年格外令人胆战心惊,当时北京独立影像展在开幕前遭勒令停办,官方甚至派了警察和地痞流氓去阻挠电影节开幕,过程中有影人被殴打,影片收藏被警方搜刮一空,主办人也被带走。
后来,朱日坤选择旅居美国,直到今年才再度尝试筹办影展。“我过了这么十年,看到中国独立电影被打压,不仅是政治的,还是商业的,很多年轻人觉得只有商业才是电影的方向。独立电影在中国,可以说接近消亡的状态,人的概念也改变了……认为在中国做电影,接受审查、接受电影局的各种要求都是合理的、都是必须的,甚至是首要的。”
根据2017年《电影产业促进法》,在中国从事电影工作被要求“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任何电影都不能“危害国家统一”、“损害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或是“歪曲民族历史或者民族历史人物,伤害民族感情”。依规定,电影都必须送审,通过者会拿到“电影公映许可证”(俗称龙标);无龙标者不得发行放映,也不可以透过网络传播作品,或参加电影节。
盡管中国存在许多官办、或者获得政府资助的电影节,但朱日坤对此不以为然。“表面上好像很活跃、很自由,大家要走红地毯,要穿著艳装,但是你考虑我们的这个环境,实际上是极端恶化、毫无创作自由的一个环境,你在那里……我觉得就完全是涂脂抹粉、粉饰太平,对我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不满现状的朱日坤自认有责任去改变,于是决定在纽约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地方,举办中国独立影展。他称这是延续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我并没有完全放弃掉对电影的工作。”
然而,这个新生的影展终究还是“夭折”。住在巴黎的中国艺术家蒋圣达(笔名蒋不)在社群平台写道:“导演远在美国放映作品,国内的亲友却要承受恐惧,这种明目张胆的威胁早已远超文化审查的范畴,而是长臂管辖下赤裸裸的跨境镇压。”
“人权观察”组织也批评中国政府“长臂干预海外言论自由”。该组织中国部研究员亚力坤.乌鲁尧勒(Yalkun
Uluyol)表示,中国政府“把手伸到世界各地”,企图藉此控制全球怎么看待、理解中国。

朱日坤称,这次在纽约办独立影展预算大约5万美元,场租大约占2万。
处于灰色地带的独立影展
纽约的中国独立电影节被迫取消之际,差不多同时期有另一个在中国国内的独立影展也宣布停办。
“武汉柏林电影周”是由在地、非官方的独立放映组织主办,已经举行到第四届,形成了一批固定观众。它过去未曾突然取消,这次却在影展期间临时“因故”停止第二周所有放映活动。网络上风声鹤唳,有人揣测可能是遭到举报。
对此,2位分别在不同城市从事独立放映推广的中国青年,不约而同向DW指出中国政府管控与执法的高度不确定性。
Y曾在民间放映组织担任志愿者,在她看来,独立影展在中国虽有些许空间,但常常是在地方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处境下得以勉强生存,不是“正当”的空间。
“为什么这一届被封了,上一届没有被封……可能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觉得这一次关注的人太多了,或者是这一次放的片子比较敏感。但可能真正的原因不是这样,真正原因可能比如这个月警察局想衝业绩,或者就是换人了。”
Y指出,武汉柏林电影周被关停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理由;就算主办者更为低调,以后都不播映“敏感电影”,也不代表就能躲过被举报的命运。
策展人C则观察,中国政府对民间放映的监管“时紧时松”,且近期有其他的民间放映未遭遇重大阻挠。“我们也无法判断什么时候会紧,什么时候会松,但是有人说到年底会紧一些,可能因为官僚机制的一些原因吧,他们在年底可能会严打。”
无法捉摸的管控,让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地方独立影展更为脆弱,随时都可能成为下手目标。
一位中国纪录片导演P认为,不同于纽约中国独立电影节,“武汉那边是没有政治问题的文艺小清新”,但因为有了影响力,即使官方未必直接出手,也可能遭人举报、打压。
这位导演向DW表示,民间影展本就未获审批,且片单内又有西方作品,“所以举报很容易受理,这折射出的是中国这几年文化事业的困境,一旦做成精品,有了影响力,就会遭到打压”。
艺术的独立之路
从中国境内到海外,政府一步步收紧中国人的艺术表达自由。
策展人C表示,近期这几个影展出事,让他有更多顾虑。现阶段他希望能继续推动独立放映,但若情况有变,“真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一切都不好说”。

朱日坤仍在处理电影节退票及相关行政事宜;电影节期间,他每天也还是照常前往放映厅。未来他希望能继续办影展。
在纽约的朱日坤重新开始思索要如何保持独立性。“独立就是我们个人自由的表达,我们自己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受这个环境的控制,不是不断的自我审查。”
朱日坤说,中国政府的大动作打压,反而让影展得到许多支持。“某种程度上我们其实也获得一定的空间,所以我倒没有完全的悲观……很多人希望了解这背后发生了什么,我觉得大家有这种要求,他(政府)就会有所正视,而不是说真的可以为所欲为,我觉得天下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