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发表文章,题目为《什么是可负担性》,他在文中提出美国真正的不平等体现在住房和交通等因素上,因此纽约新当选市长马姆达尼提出的“免费公交、管控租金”等政策治标不治本。根源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扭转房价和交通成本的长期上涨趋势。
弗朗西斯·福山撰文截图。
以下是凤凰网“天下事”编译全文:
纽约市新当选市长佐赫兰·马姆达尼将“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作为竞选核心,并大获成功。如果民主党在中期选举前一年聚焦这一议题,很有可能以较大优势重夺众议院。为了提升可负担性,马姆达尼提出了诸如“免费公交、全市租金管控”等政策。
但“可负担性”究竟是什么?有人可能想把它等同于通货膨胀(通常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而正是这一问题拖垮了拜登、随后又拖垮了哈里斯。在大选后,特朗普愚蠢地重复拜登的错误,否认消费价格上涨,甚至声称在他任内消费价格已经下降。事实并非如此,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然而,“可负担性”更准确地说,不同于单纯的消费价格;而“不平等”也不同于以基尼系数等指标衡量的收入不平等。普通美国人每月预算的最大支出之一是住房,而住房可负担性多年来急剧恶化。
1985年,一套住房平均价格是家庭年收入的3.5倍;如今已接近5倍。房价中位数已从家庭收入中位数的4-5倍上升到6倍。
租房者处境同样严峻:过去二十年,租金中位数占收入中位数的比例从25%升至30%;如今一半的租户需将30%以上的收入用于房租,二十年前这一租户比例为41%。在旧金山、纽约等蓝州城市,情况更为严重——工薪阶层已被挤出工作地点附近的住房市场。在旧金山,他们只能住在斯托克顿或维塞利亚等偏远郊区,每天通勤一两个小时。
这些事实表明,基尼系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已不足以衡量可负担性危机。虽然普通美国人饱受燃料和杂货价格上涨之苦,但真正的不平等体现在住房和交通等因素上。而美国城市住房危机的根源几乎完全在于供应不足。
在住房存量受限的情况下实施租金管控,从长远看只会加剧不平等,因为幸运住进租金管控公寓的人会死死守住,甚至想办法传给子女。租金管控将削弱建造新可负担住房的动力,而长远来看,只有增加供给才是实现更大平等的唯一途径。这正是我1980年代住在租金管制下的圣莫尼卡时的亲身经历。同样,免费公交只是临时止痛贴;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在市中心与偏远郊区之间修建快速铁路。
这表明,“丰裕运动”(abundance movement)应聚焦住房和基础设施,直击可负担性危机的根源。建造更多住宅、降低乃至逆转住房和交通成本的长期上涨趋势,是直接减少美国不平等的有效途径。马姆达尼的提案只是短期创可贴,无法解决长期问题。
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市,居住在山坡贫民窟的穷人因暴力帮派控制中间地带,无法前往中产社区做帮佣或服务员。该市的解决方案是修建缆车,从高空越过帮派区域,直接连接到服务中产社区的地铁。
这套方案未必适用于旧金山或纽约,但像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完全有能力为直接影响公民就业与机会的问题找到创造性解决方案。正如哥伦比亚的经验,解决方案很可能需要“大兴土木”,而“丰裕议程”恰恰为实现这一点开辟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