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神秘的中国核战略
(德国之声中文网)《世界报》发表长篇分析文章写道,说起爆发核冲突的风险,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美国和俄罗斯。但事实上,中国的核武库也在悄然无息中快速扩充,并正在改变全球力量格局。这篇题为《中国挑起核连锁反应的现实风险》的文章写道:
“中美首脑上周四在韩国举行会晤前夕,美国总统川普宣称,中国正在秘密进行核试验,并以此为理由表达了美国恢复核试验的意愿。这是二战以来,首次有美国总统打破禁忌,公开表达重启核试验的可能性,也凸显了大国之间的不信任感正在加剧。
中美首脑会晤之后,川普接受电视采访时再次重复了上述指控:‘中国在进行相关试验,但他们对此闭口不谈。’但川普并未为他的说辞拿出证据,国际监测机构也没有记录到任何核爆的迹象。卡内基中国中心核政策项目高级研究员赵通对《世界报》表示:‘华盛顿可能怀疑中国进行了一些小型的、超临界测试,但从如此谨慎的措辞来看,他们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川普的怀疑,一方面是基于中国对核计划的严格保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核武库的迅速扩展。除此之外,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场正在不断扩建,这裡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核试验基地。
中国对外始终强调遵守国际法相关规定的决心。官方证实的最后一次核试验是在1996年,而美国的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则是1992年进行的。中美两国名义上都遵守停止核试验备忘录,但却一直没有正式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世界报》的报道指出,在最新的五年规划中,首次出现了“加强战略威慑力量”这一战略意味异常明显的表述。令西方担心的并不是中国核弹头数量的增加,而是中国对外秘而不宣的核战略,因为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国际社会误判的风险。
“核武时代,沉默有时候比核爆试验更响亮、也更危险”
“这种误判的后果远远超出了中美博弈的范畴。朝鲜以中国扩张核军备为理由,也在进一步推进本国的核计划。在日本和韩国,主张自主发展核选项的呼声越来越高。印度势必会对中国核武库的扩张做出回应,而巴基斯坦则会随著印方的动作做出相应的调整。由此可见,亚太地区出现核武连锁反应,早已不再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早已成为现实风险。
尽管如此,北京仍坚称会遵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赵通也表示,中国既无迹象,也无动机去公开放弃这一承诺:‘不首先使用这一表述已经给了北京足够的活动空间,使北京可以在发生冲突时,暗示动用核武的可能性,却不必真正付诸行动。只要停留在信号层面,就不算违背承诺。’
虽然中国不断宣称绝不重蹈当年苏联的覆辙,但该国的战略可预测性却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在逐渐减少。对于渴望成为全球领导力量的中国来说,现在面临著一个抉择:以沉默展示力量,还是以规则维系稳定?
增加透明度、建立地区性军控机制以及加强同英法等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的国家开展对话,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开端。然而,中国对自己的战略目标却在继续保持沉默。要知道,在核武时代,沉默有时候比核爆试验更响亮、也更危险。”
巴伐利亚电台官网一篇分析文章也关注到了中国的核武扩张,文章写道:
“中美俄三方均衡是重启裁军谈判的机会”
“目前,俄罗斯拥有大约六千枚核弹头,美国紧随其后,而中国则以较大差距排名第三。但这一局面正在快速发生变化。据估计,2030年时中国预计将拥有一千枚核弹头。德国联邦政府十月初在回应选项党的一项问询时表示:‘中国正在大力扩充军备,既包括常规领域,也包括核领域,这已引起了邻国的极大不安。’
与此同时,北京的军费支出增加了7%,已经达到2310亿欧元。中国的目标是,在2027年具备武力攻台能力,到2049年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奥地利政治学者芒戈特( Gerhard Mangott)认为,中国的军备扩张也带来了一个机遇。‘我相信,达成三方平衡是很有必要的。’芒戈特认为,只有中国达到与美俄同等的军备水平,才有可能开启新裁军协议的谈判。这位政治学者表示,虽然协议本身并不会带来安全,但有一份协议总比没有协议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