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诺贝尔和平奖结果已经出炉,但川普(Donald Trump)的“斡旋工程”还在继续,除了加沙停火艰难前进外,俄乌战场也似乎进入博弈终局,儘管情况看上去一片扑朔迷离。
首先是10月17日的川普会晤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根据媒体报道,泽连斯基原本希望美国提供“战斧”巡航导弹,却被川普一顿劈头盖脸拒绝,后者甚至直接地图一扔,要求泽连斯基交出顿巴斯(Donbas),双方为此爆发激烈骂战,彷彿重回今年2月的白宫。
接著是资讯反覆的川普与普京(Vladimir Putin)会晤。就在美乌总统会晤之际,川普也宣布将与普京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会面,商讨俄乌停火问题,而这显然是阿拉斯加后的美俄元首再会晤。但有鑑于布达佩斯正是1994年乌克兰被要求弃核的《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签署地,这一地点选择似乎别有深意。
对此,《哈芬登邮报》(Huffpost)传讯白宫发言人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询问:是谁选择布达佩斯作为会面地点,却因此收到“你妈选的(Your mom did)”惊人回覆,甚至白宫传讯主任Steven Cheung随后同样跟进:“你妈(Your mom)”。毫无疑问,这段插曲又增加了美俄元首会晤的讨论度。
但没想到情况再度生变。就在“你妈选的”争议后不久,媒体又忽然传出会晤筹备遭搁置的消息,包括川普10月22日会见记者时也表示,自己仍希望与普京会面,但不想浪费时间,“我们将在未来两天内通知大家”。
显然,俄乌停火还有不少门槛要跨越,但从加沙经验来看,极限施压的停火结构,似乎也正在欧陆成形。

2025年10月17日,泽连斯基与川普在白宫会面(Reuters)
权力平衡就是停火基础
众所周知,加沙第三次停火受到川普的“20点和平计划”牵引。而这个计划的最关键重点,第一阶段的停火与人质换囚,第二阶段的哈马斯解除武装、以色列依序撤军外,就是接下来的美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监管停火,包括组成国际稳定部队、对加沙进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託管。
当然,在人质换囚时程迟滞、哈马斯持续抗拒解除武装下,这次停火同样脆弱摇晃;但美国、欧洲、阿拉伯国家、以色列相互携手的结构,也终究至今没有受到颠覆。与之相对,则是利用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行动”、动员“抵抗轴心”(Axis of Resistance)围堵以色列,却因力不如人而转趋低调的伊朗。整体来说,这次停火的实现,是战争经过两年博弈、从而牵引中东角力,最终达到权力再平衡的直接结果。
而这也可以说是俄乌停火的现实基础。
起初,俄罗斯要的是乌克兰的“芬兰化”,因此在伊斯坦堡谈判中提出各种条件,不只要求乌克兰修宪承诺不加入北约、承认顿巴斯“独立”,更同时包裹裁军、取缔反俄媒体与组织、提高俄语政治地位等“一揽子”要求。结果基辅拒不答应,并在北约的持续军援下,咬牙与俄罗斯缠斗至今。

2025年9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与军人见面并检查设备。(Reuters)
显然,乌克兰无法逐出俄军、收复失地,俄罗斯却也没能逼乌克兰全然低头,完整实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的战争目标;同理,北约不可能永远维持高强度的对乌军援,俄罗斯却也不能永远背负制裁重担。
这就导致各方鏖战三年后,终于在川普任内开始了一连串停火谈判:俄罗斯要利用川普、白宫“联俄制中”派急于停战的心理,让自己实现军事没能实现的战争目标,完成乌克兰的“芬兰化”;欧洲与乌克兰则要利用白宫“大西洋主义派”对俄罗斯的恐惧,为乌克兰争取到安全保障、抗阻俄罗斯未来的进一步入侵。
而从10月21日欧洲乌克兰提出的“12点拟议计划”(12-point proposal)来看,美欧乌或许已经达成一定共识。
首先,计划要求俄乌双方立即停火,并将当前前线作为未来谈判的基础;一旦双方停火并承诺停止领土扩张,俄罗斯就要将所有乌克兰儿童送回国内,并交换双方战俘和囚犯。乌克兰也将获得安全保障、修复战争破坏的资金以及快速加入欧盟的途径;并将与俄罗斯就被佔领土的治理进行谈判,但欧洲和乌方都不会在法律上承认任何被佔领土属于俄方。
而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将被逐步解除;但只有俄方同意为乌方战后重建做贡献的情况下,其被冻结的约3,000亿美元欧洲央行存款才会被归还。提议还包括:确保基础设施安全和能源供应稳定;建立调查机制,追究侵害人权和战争罪行的责任;保证人道援助的自由通行等内容。
最终,由川普担任主席的和平委员会将监督这项计划的实施。

2025年10月17日,美国华盛顿,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左)在白宫欢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右)。(Reuters)
俄罗斯还能抗拒多久
显然,“12点拟议计划”就像“20点和平计划”,诉诸即刻停火换囚,接著才是推进各种战后规划,包括被佔领土问题、乌克兰加入欧盟、对乌安全保障、解除对俄制裁,更重要的是,美国领导的和平委员会将监督停火作业。
但从当中部分条件、以及稍后的美俄峰会搁置来看,俄罗斯应当是不满意这种规划。
首先,这份计划并未涉及俄罗斯的核心关注、也就是导致战争爆发的深层根源:乌克兰必须承诺不加入北约。即便俄罗斯或许不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却始终要求乌克兰在军事联盟上的中立化,并在军事上自我裁军。
但“12点拟议计划”不仅没有禁止乌克兰加入北约,更承诺对乌提供安全保障,这无疑是在告诉外界:俄罗斯兴战不仅没有得到乌克兰,还让乌克兰与北约走得更近。

法国2025年9月4日主办“意愿联盟”会议,欧洲各国首脑及美国特使在爱丽榭宫讨论对乌克兰的支持。(Reuters)
再来,计划希望直接原地停火,未来谈判再处理被佔领土的治理问题,这符合川普近来的提议:俄乌前线应冻结在现有位置,却明显与普京要求互斥,也就是控制整个顿巴斯地区。
事实上,关于这点美国也不是毫无弹性。例如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官员们17日与泽连斯基会晤时,就曾转达俄罗斯的私下提案:乌克兰放弃顿巴斯地区,换取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和赫尔松(Kherson)地区的一小部分。但归根结柢,这终究没有出现在“12点拟议计划”中。
正因如此,这份计划也很难说服俄罗斯同意停火。但问题也就像加沙战争,当前“20点和平计划”中的各种条件,其实早在开战以来,就被各界不断提及与否决,如今却可以形成美国、以色列、阿拉伯共同施压哈马斯的结构,关键不是前者拥有道德制高点或能代表正义,而是这几方经过2年战争磨合,终于在将哈马斯连根拔起上形成了共识,即便这更多是以色列坚持、美国协助、阿拉伯配合的不对等结构。
同理,如果欧乌共拟的“12点拟议计划”也得到川普背书,意即美欧乌为了停战结成对俄施压的统一战线,压力就会来到俄罗斯这一方。俄罗斯当然可以持续拒绝,转而从战场上推进施压,问题却会回到原点:北约当然不可能永远维持对乌高强度军援,俄罗斯却也不可能永远背负制裁重担。

2025年10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Valdai Discussion Club)年度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说。(Reuters)
平心而论,俄罗斯的战争经济有其成效,却也存在局限。克里姆林宫当然可以持续宣传情势大好,但现实就是,俄罗斯不仅受到短期生产瓶颈的限制,还面临财政压力、劳动力市场过度紧张、技术孤立和支离破碎的国防工业基础的制约。国防开支实际就像一次性商品经济:原材料需求激增,但产出几乎立即消失,虽能维持短期就业和工业活动,却没有产生持久资产,导致经济在战争的每一年持续外强中乾。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财政指标也开始亮红灯。由于国际油价下跌、物流成本上升、汇率波动以及扩大制裁等威胁,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正在下降。2025年上半年,联邦收入收缩了16.9%,财政部围绕每桶59美元的假设油价设计了2026年预算,低于之前草案预算中的67美元,且可能会进一步下调。
而非石油收入虽有所增长,却不足以弥补缺口,尤其是在俄罗斯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回顾2023年和2024年,俄罗斯GDP分别增长3.6%和4.1%,这当然是得益于巨额的国家支出,却也同时推高消费价格。聚焦2025年前7个月,俄罗斯GDP仅增长1.1%,这明显是在经历两年过热后的急剧减速。
因此,俄罗斯当然可以持续通过军事施压,来尽可能推进谈判条件,问题是战争带来的经济红利很难持久,这同样是普京必须考量的重要面向。归根结柢,如果欧乌的“12点拟议计划”成功争取到美国支持,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其实就是俄罗斯到底还能抗拒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