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民党主席改选落幕,55岁的郑丽文以黑马姿态击败郝龙斌当选,成为洪秀柱后第二位获全国党员投票选出的女性党主席。郑丽文的胜选被视为国民党内部路线出现重大转折。
这位曾参与学运、主张台湾独立的前民进党员,如今代表国民党内主张改革与世代交替的“战斗派”。她在两岸立场上强调“中国认同”,选战期间曾被批评为“亲中”、“红统”,引发党内外高度关注。
选前包括台北市长蒋万安、新北市长侯友宜等多位地方首长皆表态支持稳健派代表郝龙斌,郑丽文的胜选被外界解读为党内“非中华民国派”势力的崛起,挑战国民党长期以来的路线与权力结构。
郑丽文当选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出贺电,提及“推进国家统一”。她的回应引起各界解读,外界关注她上任后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以及是否能整合党内派系,带领国民党迎战2026年地方选举与2028年总统大选。
上任后会延续“亲中”路线吗?

郑丽文(左三)击败郝龙斌(左四)当选国民党主席
在上周六(10月18日)进行的国民党主席改选,前立法委员郑丽文以65122票当选,得票率50.15%,比排第二的前台北市长郝龙斌多14.3%。
郑丽文的出线引发台湾政坛高度关注。多位学者指出,她主张党内改革与世代交替,为国民党注入一股“破旧立新”的能量,其对抗民进党的战斗形象有望带动党内团结,但也象征党内长期隐伏的路线冲突浮上檯面。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林泉忠投书媒体指出,郑丽文是国民党首位非建制派(亦称“非中华民国派”)出身的党主席,其政治论述高度意识形态化,强调“中国认同”,其更为“亲中”的鲜明立场与对手郝龙斌所代表的“两岸稳健派”明显区隔,党内将迎来“艰巨的路线之争”。
选前包括蒋万安、侯友宜等多位地方首长皆表态支持郝龙斌。
郑丽文的两岸立场在选举期间即备受讨论,她选前曾说台湾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重新大力推动两岸交流对话,主张恢复与中国大陆的制度性对话,“强强联手,一加一大于二”,也表示若当选党主席愿与习近平见面,“不要说见一次,见一百次都愿意”。
外界因此格外关注北京对此次选举结果的表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贺电指出,多年来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致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成效积极”。他期望两党深化合作交流,“推进国家统一”。
郑丽文覆电感谢习近平,表示“海峡两岸于1992年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她同意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她认为应在既有基础上强化两岸交流合作、促进台海和平稳定,“为民族复兴开辟宏伟前程”。
郑丽文胜选后也向国际承诺,国民党未来对外关系将秉持对等、尊重、互惠原则,坚持三大方向:不让台湾成为麻烦制造者、不成地缘政治牺牲品、积极为区域和平努力。
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李忠宪教授分析,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国民党主席发贺电并非首例,早在2021年朱立伦当选时,习近平也曾以贺信形式表达“在九二共识与反台独的共同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的立场。
然而,相较于朱立伦时期“台海情势复杂且严峻”的警示语气,此次郑丽文所收到的贺电显得更为积极与亲切,字句中强调“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甚至提及“推进国家统一”,使外界格外关注其中的政治讯号。
至于郑丽文的回覆,李忠宪认为她未设防线,显得立场更为亲中,使得“习郑关系在媒体眼中被放大为一种‘亲密’的象征”。
他也指出,郑丽文不再以“统一”为口号,而以对话、理性、务实作为包装,打造出一种国际社会可以接受的“温和版亲中”形象,对北京而言也能降低对台“统战”的成本,成为北京“政策输入”的新管道。
“郑丽文比立法院长韩国瑜更懂得包装,比朱立伦更懂得权衡,是一位可被国际社会接受、却又对北京有用的‘理性亲中’代表。”
美国德州山姆休士顿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则对BBC中文分析,虽然郑丽文在选举过程中展现出对北京友好的姿态,但她应该清楚台湾主流民意对“亲中”的警觉性仍然强烈, 因此预期她上任后会采取“语言上和缓、政策上稳健的方式来经营两岸议题”,延续“交流而不附和”的路线,口头上维持善意,实际上避免过度靠拢中国。
“她若要带领国民党回到主流政治舞台,势必要在论述上调整,作为主席她需要淡化‘t统一’相关语言,强调和平、稳定、交流,以避免引发中间选民疑虑,这样的调整不仅是战术考量,也是国民党在未来选举中生存的必要。”
“绿转蓝”争议人物,为何获胜?

郑丽文这次击败郝龙斌当选,外界都好奇这位“非典型国民党员”,为何能大胜传统蓝营政治人物。
她在云林出生、台南长大,是外省二代,就读台大法律系期间参与野百合学运,曾是“台独基本教义派”。她毕业后加入民进党,代表该党于1996年当选国民大会代表,即是依中华民国宪法设立的民意职位,负责选举总统、副总统、修改宪法及罢免元首,她也曾任民进党青年部副主任等职。
但在2002年,她因批评时任卫生署代署长涂醒哲涉嫌“舔耳案”,因不符事实,违反党内“不得乱发言”规定遭民进党停权,郑丽文后来称因“理念不合”退党。
离开民进党后,2004年泛蓝阵营在凯道集结抗议总统大选选举不公,郑丽文担任主持人被视为正式挺蓝,2005年正式“绿转蓝”获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延揽加入国民党,随后担任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主委、发言人等职务,也担任过不分区立委及行政院发言人,因口才及组织能力有“蓝营最强辩手”的称号。
台湾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刘嘉薇对BBC中文说,郑丽文的背景能更了解民进党,从而“凝聚泛蓝和中间选民”。她优于其他候选人是在于她更加“战斗”,这是国民党党员期待的,反映了国民党党员的危机感,“失去中央政权已经12年,希望能重返执政”。
郑丽文选举期间积极提出革新党内制度,例如要找回长期未参与党务的年轻党员,鼓励新世代参与决策,这让她在年轻党员间支持度高,并获军系与部分地方议会支持。选举期间,曾获国民党前黄复兴党部主委季麟连、桃园市议长邱奕胜等人支持。
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必荣向BBC中文分析,郑丽文胜选代表国民党内希望改革的声音,“年青人觉得国民党太老派,但郑丽文比较敢冲撞”,这个结果反映世代交替、稳健过渡的一个选择,“应该有助于国民党拓展年青人的选票”。
候选人郝龙斌与赵少康曾公开指控中共介选,意指郑丽文是“中共同路人”。翁履中对BBC中文表示,有关议题在选前被大幅渲染,反而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效应,“许多国民党员对于这类外部干预与‘抹红式’指控反感,激发了内部团结心理”。
其形象塑造也是关键之一,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李忠宪向BBC中文说,郑丽文懂得以“开放、理性”的语言包装自己,使她在国际媒体面前显得“兼具理智与现代感,与传统蓝营僵化、守旧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郑丽文获过半数支持当选,但整体投票率远低于上一届,只有不足四成。比对近年国民党主席得票数,郑丽文也是最低,较得票率不过半的朱立伦还要少两万多票。
翁履中认为这反映了党员的冷感与无力感,“选举过程中内部争议不断,让党员选择观望”。刘必荣则引述国民党员朋友分享,指他们感到陷入两难,因为郑丽文及郝龙斌都有支持的理由,“每一个党员投票都要算好几步,第一个钱的问题、第二个蓝白合、第三个大陆问题、第四个选举能否选赢的问题,各有利弊,所以大家不知道怎么选,大概就没有选”。
能否改革国民党和团结派系?

当选后,郑丽文发表胜利感言说,“国民党会努力成为第一大党,在我任内完成2028年完全执政的政党轮替,还有两岸共荣共和,这是我最重要的使命”。
林泉忠投书指出,郑丽文更为亲中的立场,在此次选举获得国民党内军系与黄复兴系统的支持,但可能失去与与中间选民对话的空间,选后新任党中央如何与原建制派整合,将是郑丽文上任后的首要挑战。
73岁的前台北市长郝龙斌在选战期间主张“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强调“九二共识不等于一国两制”,呼吁中国大陆正视并尊重中华民国的存在事实,象征党内稳健派的集结。
刘嘉薇教授分析,郑丽文标志着对抗民进党的大旗,将有助于国民党内部改革和派系团结,“因为党内有共同的目标,就是下架民进党,重返执政”。
郑丽文选后“用最深的诚意”向民进党说,台湾不能再内耗,不要在自己内部找敌人,要把台湾的政党政治从恶斗、内耗拉回正轨,期望民进党不要再仇恨、撕裂,不要再打“仇中牌”。
身兼民进党主席的总统赖清德并未发文恭贺郑丽文当选,仅送花篮致意。总统府发言人郭雅慧表示,期望朝野政党领袖“共同目标都能以国家利益为优先,以守护国家安全为前提”。民进党发言人吴峥也说,希望国民党“将台湾利益置于政党之上”,共同面对当前的国安挑战。
至于国民党内的声音,这次选举过程中因为传出“介选风波”,候选人一度激烈互打,党内担心影响日后团结。选举结果出炉后,屈居第二及三名的郝龙斌及罗智强也都祝贺郑丽文。
郝龙斌说“希望未来要放下这次选举中的纷扰以团结,共同为国民党的未来奋斗”。罗智强同样表示,“选举结束就是团结的开始”,相信国民党在郑丽文的带领下会开创新局,“打赢2026及2028大选”。
现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也祝贺郑丽文,说即将到来的“九合一”及总统大选是大家最关注的,他希望国民党团结、让国民党更强。
郑丽文曾提出国民党要走向集体领导,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认为,她是以什么方式、被纳入的人是有多大决策权,“这些都会决定未来郑丽文能否团结各个山头,未来国民党能否继续整体作战”。
短期而言,学者李忠宪认为国民党的派系冲突会缓和,因为郑丽文擅长透过资源与位置的再分配换取支持,“然而这种‘和谐’的背后并非真正的改革,而是‘资源再分割’的延续”,长远来说只是将国民党从“理念共同体”进一步转化为“权力交换所”。
李忠宪续分析,这种作法会使党内改革不再关乎方向与信念,而是谁能分得更多政治利益,恐导致国民党失去公共性与道德说服力,因为“政党不是为了特定派系、利益集团或个人升官而存在”,未来能否在社会中获得价值认同成疑。
刘必荣则指出,很多地方派系其实是支持郝龙斌,因为他代表稳定、可预测、不会有积极变化,所以郑丽文担任主席后,将要整合这些地方势力。但郑丽文当选势必把中央党部年轻化,而竞选地方选举方面因资源有限,就会出现分配的问题。
“本来郑丽文上来,可能一些年青人觉得有机会到我来竞选了,但跟民众党合作过程中又要让一些(地方席位)位置给他们,原本给年青人的变成给民众党了,是否这样?”
国民党预料11月才进行新旧任党主席交接,刘必荣提醒在蓝营选举的时候,民进党很多准备参选地方选举的候选人“队已经站好”,但国民党还要整理团队、跟民众党讨论如何合作和提名等,“等一切搞定都明年了”,“这个时候再搞个分裂就完蛋了”。
对蓝白合作的影响
下一步党主席要带领筹备选举,除了两岸论述会影响选情,在明年地方选举国民党与民众党两个在野党,如何协调提名与资源分配,也是对郑丽文的考验。
在郑丽文当选当晚,民众党随即发布新闻稿,主席黄国昌表示,台湾民众党致力推动“联合政府”,透过跨党派力量打破民进党“一党专擅之僵局”,期待未来民众党与国民党在政策与理念上持续深化交流,逐步累积互信,“建立联合治理典范”。
郑丽文也感谢黄国昌,表示知道社会有多么高的期待,一定要用最大诚意与决心,完成在野团结,“为台湾拨乱反正”。
事实上,郑丽文早在当选前已组成“党外在野大联盟”,说要连结所有统治者、执政党之外的声音,发挥制衡力量。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支持民众党的网红“馆长”陈之汉等也是发起人之一,被视为要整合蓝白势力。
如今郑丽文成功当选国民党主席,左正东分析蓝白合要成功,不只党主席愿意促成合作,还有党的基层群众能否接受,“特别涉及可能要礼让的选区里原本准备参选的候选人”,以及未来组成政府的行政部门职位分配。
“这些需要是主事者本身有协调党内各个山头的威望”,左正东认为目前郑丽文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要视乎她这一年的各项表现。
翁履中认为,郑丽文擅于运用媒体的能力,能让蓝白对话透过媒体产生合作气氛,但要让“蓝白合”更顺利,地方选举愿意配合多少民众党的要求,会是民众党对郑丽文是否有合作诚意的观察指标。
据国民党规划,党主席选举结果出炉后,将于10月21日公告党主席当选名单,并翌日将党主席选举结果陈报中常会核备,11月1日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进行新旧任党主席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