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AI让我花1000多块,去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景点”

“AI让我花1000多块,去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景点”

文章来源: APPSO 于 2025-10-13 14:35:5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作者 | 明日产品的

来源 | APPSO(ID:appsolution)

国庆八天假,大家都去了哪里玩?是爬了北京的埃菲尔铁塔,还是逛了巴黎的天坛,还是打卡了伦敦的花果山?

如果你觉得离谱,那说明你还没有受骗,但架不住有人已经被骗了。BBC 的一则报道里,就真的有人被骗到:两位游客满心期待地奔赴秘鲁安第斯山中的“圣胡曼塔伊峡谷”,花了 160 美元车费,长途跋涉,来到了偏远山区地带,然后发现——这个峡谷不存在。

“AI让我花1000多块,去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景点”

秘鲁的安第斯山脉

都是因为他们听信了 AI 给出的旅行建议,AI 结合真实景点的信息和图片,凭空造出了一个地方。两位游客误入海拔 4000 米、无信号,面临缺氧的危险,险些酿成大祸。

类似的“AI 幻觉”:其实多了不少。有旅行博主分享了自己的惨痛经历:她和丈夫按照 ChatGPT 安排,在日本宫岛爬弥山看日落,结果下山时才发现 AI 提供的缆车运营时间是错的——缆车早已停止运行,两人被困山顶,险些露宿山中。



日本宫岛的索道缆车

“北京埃菲尔铁塔”也是 AI 的手笔,来自旅行平台 Layla,他们还曾给英国游客设计过一条横跨意大利北部的“特种兵”行程,路线安排极其不合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堪比拉练。

最大的问题在于,游客对于目的地并不熟悉,还只能去到了才发现。尤其是有些资深驴友,喜欢挖掘不为人知的小众地点,被 AI 摆一道,也是很有可能。

根据全球救援组织 2025 年夏季旅行者安全与情绪调查,有24%的旅行者使用过人工智能进行旅行规划。最常见的用途包括行程规划(75%)和目的地研究(71%),其次是餐厅推荐(37%)和(25%)。



有趣的是,当被问及在国外紧急情况下是否会信任 AI 时,有30%的受访者表示“是”,33%的受访者表示“否”,37%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

这个比例,相差并不算悬殊,而且用户满意度很高:在使用过 AI 旅行工具的受访者中,79% 表示这些工具“非常”或“基本”有用。男性的满意度略高于女性,32% 的男性认为人工智能“非常有用”,而女性的这一比例仅为 26%。

只能说,AI 有用的时候确实令人满意,可是一旦翻车,倒霉起来也就很倒霉。还有什么比辛辛苦苦跑一趟,却发现目的地“只存在于 AI 的想象中”更糟心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图骗”

不过,仔细想来,“只存在于想象中”并不是 AI 出现后才有的事。

AI 问世之前,社交媒体的“精修照片”,也是另外一种幻象。无论是在朋友圈、Instagram、还是小红书上,旅行照大都经过精心炮制:又是选角度,又是修图,又是加滤镜,美得挑不出毛病。



只不过,一旦追随这些“种草帖”踏上旅途,现实往往会给人闷头一棍子。滤镜照片营造的美好,在现场可能变成大型翻车现场。

像之前大火的云南澄江“粉红沙滩”。照片里沙滩的颜色美得如梦似幻,让无数人心动不已。



可是等假期一到,大家纷纷赶赴云南之后才发现,没有了手机滤镜的沙滩,实际上是暗淡的“猪肝色”,就是一个普通红土滩。周边设施也很不完善,停车难、上厕所难,完全没有网上宣传的仙境感觉。



网友:可以报警吗?

过度美化是一种“照骗”,过度拥挤则是另一种。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可以调角度,避开人群,只展现最舒服的一面,但假期里的热门目的地真实情况往往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尤其是长假期,大家都选在这个时间出门。今年国庆的第一天,上海外滩的瞬时客流量飙升至 5.7 万人,较去年同期上升 31.7%,累计客流也达到 56.3 万人次。

所以,你看到的照片,是在璀璨的城市灯火。看不到的,是要被夹在人流里一点点挪过马路,得举起手来才能拍到一张没被人群淹没的东方明珠。



除了滤镜和人潮,一些“网红打卡地”本身就是营销产物。为了刺激人流,不少景区给自己安上各种 “小 XX” 的名号:小马代、小镰仓、小瑞士……



眼花缭乱,AI 搞错也不足为奇。

这些名字营造出异国情调的幻想,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但实际往往就名不副实。重庆曾有一家景区宣传“天空之境”仙境般照片,结果游客去了,发现离谱到十万八千里,引发大量投诉。当地监管部门认定这是虚假宣传,对景区运营公司开出了罚单。



不得不说,在社交媒体和营销包装下,“照骗”无处不在:有的美景全靠修图拼接,有的体验被夸得天花乱坠,有的照片干脆就是纯纯的摆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图骗”,要么是被人骗,要么是被 AI 骗。

来一场不被幻象操控的旅行

我们越来越擅长制造图像,同时也越来越容易被误导。AI 的幻觉、滤镜的修饰、算法的推荐,正在合力构筑一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它漂亮、精致,看似触手可及,却也在慢慢消解“真实”的质感。旅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出发去看世界,却常常看到的是世界的幻象。



但现在不可能回到没有社交媒体、没有 AI 的时候了。真正的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与期待。

当 AI 帮我们生成路线时,不仅仅是在推荐一个目的地,也隐含了我们对旅行的期待和诉求。为了贴合那个期待,AI 虚构出了一个地方;也因为贴合期待,所以我们选择相信——直到亲身感受期待破灭的那一刻。



但真实的旅行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意外组合而成:堵车、下雨、踩雷、人山人海。正是旅行中的不确定性,才是让我们确认“我在这里”的方式。过于执着地寻找心里“完美”的目的地,反而容易被 AI、被社交媒体反将一军。

所以,别让 AI 带你去不存在的地方,也不要留恋朋友圈里刷到的照片。旅行的意义,就在于用自己的脚,重新丈量这个被算法和模型塑造过的世界。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8)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罕见!昔日政敌希拉里高度赞扬特朗普:我真心的
中国这两个邻国,大打出手了
美防长抨击肥胖后,一张照片火了
一个容易倒闭的行业,不想说惨
诺贝尔经济学奖出炉!美英3学者共获殊荣




24小时讨论排行

小米电动车高速失控翻滚!车门难开 司机葬身火海
多久能摆脱稀土卡脖子?如何做?还要小心中国这招
美高官:稀土在握 中国能禁止任何国家参与现代经济
被哈马斯扣押的剩余20名人质已全部获释
美中贸易战为稀土再升级 特朗普放软:无意伤害中国
从汽车到战斗机:中国新出口限制或对全球造成沉重打击
“历尽沧桑无怨悔” 四通创始人 民运领袖万润南病逝
中国再打稀土牌 贝森特分析3种可能原因
哈马斯已释放全部人质,以后要空着手上谈判桌了
激烈交火!中国反制美对华船舶征港口费 海关总署喊话
脱了!波特兰抗议川普派兵 千人“裸体单车”上街
稀土风暴一次看懂!中国握全球90%加工
美国呼吁中国释放30名有影响力的地下教会领袖
胡锡进“宽容度变低 人们都不愿在网上发声了”引热议
中国拘留多名地下教会成员,引发新一轮宗教镇压担忧
泰操普通话导游强逼购物:今晚我就让你回不了中国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AI让我花1000多块,去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景点”

APPSO 2025-10-13 14:35:57

作者 | 明日产品的

来源 | APPSO(ID:appsolution)

国庆八天假,大家都去了哪里玩?是爬了北京的埃菲尔铁塔,还是逛了巴黎的天坛,还是打卡了伦敦的花果山?

如果你觉得离谱,那说明你还没有受骗,但架不住有人已经被骗了。BBC 的一则报道里,就真的有人被骗到:两位游客满心期待地奔赴秘鲁安第斯山中的“圣胡曼塔伊峡谷”,花了 160 美元车费,长途跋涉,来到了偏远山区地带,然后发现——这个峡谷不存在。

“AI让我花1000多块,去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景点”

秘鲁的安第斯山脉

都是因为他们听信了 AI 给出的旅行建议,AI 结合真实景点的信息和图片,凭空造出了一个地方。两位游客误入海拔 4000 米、无信号,面临缺氧的危险,险些酿成大祸。

类似的“AI 幻觉”:其实多了不少。有旅行博主分享了自己的惨痛经历:她和丈夫按照 ChatGPT 安排,在日本宫岛爬弥山看日落,结果下山时才发现 AI 提供的缆车运营时间是错的——缆车早已停止运行,两人被困山顶,险些露宿山中。



日本宫岛的索道缆车

“北京埃菲尔铁塔”也是 AI 的手笔,来自旅行平台 Layla,他们还曾给英国游客设计过一条横跨意大利北部的“特种兵”行程,路线安排极其不合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堪比拉练。

最大的问题在于,游客对于目的地并不熟悉,还只能去到了才发现。尤其是有些资深驴友,喜欢挖掘不为人知的小众地点,被 AI 摆一道,也是很有可能。

根据全球救援组织 2025 年夏季旅行者安全与情绪调查,有24%的旅行者使用过人工智能进行旅行规划。最常见的用途包括行程规划(75%)和目的地研究(71%),其次是餐厅推荐(37%)和(25%)。



有趣的是,当被问及在国外紧急情况下是否会信任 AI 时,有30%的受访者表示“是”,33%的受访者表示“否”,37%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

这个比例,相差并不算悬殊,而且用户满意度很高:在使用过 AI 旅行工具的受访者中,79% 表示这些工具“非常”或“基本”有用。男性的满意度略高于女性,32% 的男性认为人工智能“非常有用”,而女性的这一比例仅为 26%。

只能说,AI 有用的时候确实令人满意,可是一旦翻车,倒霉起来也就很倒霉。还有什么比辛辛苦苦跑一趟,却发现目的地“只存在于 AI 的想象中”更糟心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图骗”

不过,仔细想来,“只存在于想象中”并不是 AI 出现后才有的事。

AI 问世之前,社交媒体的“精修照片”,也是另外一种幻象。无论是在朋友圈、Instagram、还是小红书上,旅行照大都经过精心炮制:又是选角度,又是修图,又是加滤镜,美得挑不出毛病。



只不过,一旦追随这些“种草帖”踏上旅途,现实往往会给人闷头一棍子。滤镜照片营造的美好,在现场可能变成大型翻车现场。

像之前大火的云南澄江“粉红沙滩”。照片里沙滩的颜色美得如梦似幻,让无数人心动不已。



可是等假期一到,大家纷纷赶赴云南之后才发现,没有了手机滤镜的沙滩,实际上是暗淡的“猪肝色”,就是一个普通红土滩。周边设施也很不完善,停车难、上厕所难,完全没有网上宣传的仙境感觉。



网友:可以报警吗?

过度美化是一种“照骗”,过度拥挤则是另一种。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可以调角度,避开人群,只展现最舒服的一面,但假期里的热门目的地真实情况往往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尤其是长假期,大家都选在这个时间出门。今年国庆的第一天,上海外滩的瞬时客流量飙升至 5.7 万人,较去年同期上升 31.7%,累计客流也达到 56.3 万人次。

所以,你看到的照片,是在璀璨的城市灯火。看不到的,是要被夹在人流里一点点挪过马路,得举起手来才能拍到一张没被人群淹没的东方明珠。



除了滤镜和人潮,一些“网红打卡地”本身就是营销产物。为了刺激人流,不少景区给自己安上各种 “小 XX” 的名号:小马代、小镰仓、小瑞士……



眼花缭乱,AI 搞错也不足为奇。

这些名字营造出异国情调的幻想,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但实际往往就名不副实。重庆曾有一家景区宣传“天空之境”仙境般照片,结果游客去了,发现离谱到十万八千里,引发大量投诉。当地监管部门认定这是虚假宣传,对景区运营公司开出了罚单。



不得不说,在社交媒体和营销包装下,“照骗”无处不在:有的美景全靠修图拼接,有的体验被夸得天花乱坠,有的照片干脆就是纯纯的摆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图骗”,要么是被人骗,要么是被 AI 骗。

来一场不被幻象操控的旅行

我们越来越擅长制造图像,同时也越来越容易被误导。AI 的幻觉、滤镜的修饰、算法的推荐,正在合力构筑一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它漂亮、精致,看似触手可及,却也在慢慢消解“真实”的质感。旅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出发去看世界,却常常看到的是世界的幻象。



但现在不可能回到没有社交媒体、没有 AI 的时候了。真正的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与期待。

当 AI 帮我们生成路线时,不仅仅是在推荐一个目的地,也隐含了我们对旅行的期待和诉求。为了贴合那个期待,AI 虚构出了一个地方;也因为贴合期待,所以我们选择相信——直到亲身感受期待破灭的那一刻。



但真实的旅行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意外组合而成:堵车、下雨、踩雷、人山人海。正是旅行中的不确定性,才是让我们确认“我在这里”的方式。过于执着地寻找心里“完美”的目的地,反而容易被 AI、被社交媒体反将一军。

所以,别让 AI 带你去不存在的地方,也不要留恋朋友圈里刷到的照片。旅行的意义,就在于用自己的脚,重新丈量这个被算法和模型塑造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