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被AI“修复”成了科幻片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被AI“修复”成了科幻片

文章来源: 爱范儿 于 2025-10-03 23:58:5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暴晒+ 沥青 + 锡板 =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听起来有些像是化学实验,但这正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勒格哈的窗外景色》的诞生方式,尽管具体年份仍有争议,但也即将度过 200 岁的生日。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被AI“修复”成了科幻片

照片的作者尼埃普斯站在自家二楼的工作室窗边,架好镜头,对准庭院和远处景色,连续曝光几天,才在一块抛光锡板上捕捉到这段模糊而珍贵的影像。

如今将近两个世纪过去,这张照片却意外成了 AI 的「整活素材」。



AI 修复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越修越离谱

脑洞大开的 Reddit 网友尝试用 GPT-4o 等生成式 AI 工具「复原」这张历史影像,在网友的捣鼓下,这张老照片,迎来了它意想不到的版本。

比如在这个版本中,《星球大战》的帝国战舰降落在尼埃普斯的家中,整个画面瞬间穿越成了科幻片。



霓虹迷雾弥漫,绿蓝紫光交织的高楼林立,中心人物身披斗篷、站在高台之上,背对镜头,只能说,和 19 世纪的法国乡村风景风马牛不相及。



玩梗的网友沉浸在 AI 修图艺术,已经不知天地为何物了。红瓦屋顶统一配色、烟囱冒着蒸汽,路径弯弯绕绕像糖浆流动,一下子从纪实风变成了动画风。



再看这个版本,飞船没了、光污染也没了,原图开始包含左墙、右屋,以及中央斜坡结构。



相比 GPT-4o,《勒格哈的窗外景色》在 Flux 模型的复原中,被处理成了一座被遗弃的历史遗址,屋顶只剩下零星红瓦,仿佛早已被风雨和时间掏空。



好在,也有神来一笔的时刻,由 OpenAI o3 模型修复的画面里,熟悉的斜屋顶、塔楼、乡村小窗和光照角度,与最初的尼埃普斯作品勉强有些关系。



看到这,你或许会认为 AI 修复这张老照片,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但这股热闹背后,其实也有不少穿帮的细节,最典型的,便是照片中央那块模糊的三角形高亮区域,让 AI 们集体翻车。

这张照片的复原版本早在 1952 年就已面世。伦敦柯达实验室在历史学者赫尔穆特·格恩斯海姆的指导下,用底片对原图略作修饰并公开发布,让大众第一次清晰看见照片原貌。

实际上,当中那块三角形亮斑,并不是建筑结构,而是庭院地面在长时间曝光下,被阳光照射后留下的亮斑。图像左右是庄园的建筑墙面,远处依稀可见的则是一棵树和农田的地平线。



看得出 AI 很努力,但显然不太理解这种 19 世纪的拍照方式。

尼埃普斯用的感光材料,是把沥青混合薰衣草油涂在锡板上,在窗边放上几天(也有一种说法是 8 小时),靠太阳一点点灼印出图像。只有阳光最强的部分,才会在板上留下痕迹。

从实际复原的渲染图来看,上述大多数 AI 修图的版本都与实际建筑结构相差甚远。



复原渲染图 | Paulo Quartilho

1999 年,法国摄影学院 Spéos 的创始人皮埃尔-伊夫·马黑,曾租下当年尼埃普斯用作实验室的房间,并联合法国科研团队进行了实地考证,还为此专门拍了一支纪录片。

有趣的是,他们发现,在 19 世纪末的一次房屋翻修中,为了好腾出空间加装烟囱和壁炉,尼埃普斯的窗户被整体左移了大约 70 厘米,马黑团队也从地板结构中找到了原窗的位置,并将屋内陈设完全还原到当年的状态。



此外,尼埃普斯拍下《勒格哈的窗外景色》时,他并没有「拍底片—翻印正片」这一流程,而是把感光层直接安装在暗箱里,让光线在锡板上留下一次成像。

这就决定了相片天生是倒置影像,需要手动翻转才能像我们习惯那样正立过来。



如今,尼埃普斯居住地被改造成了博物馆,每年 7 月到 8 月开放,现在还有特定的官网可以查询预约时间。游客可以在尼埃普斯故居博物馆中,透过窗口眺望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庭院景观。



AI 幻觉,正在吞噬真实

早在生成式 AI 爆火之前,AI 修复古画、还原黑白照片的新闻就已经屡见不鲜。只是随着 GPT-4o、Gemini 等多模态大模型的上线,修图这件事变得更快、更普及。

当下的图像修复,底层大多基于扩散模型。

其基本机制是分两步走:先人为往图像中加入高斯噪声,逐步「破坏」图像结构;再在反向过程中通过学习将噪声一步步「复原」,最终生成一张看起来「无损」的图像。

在实际图像修复任务中,AI 只会对损坏区域进行采样和重建,不修改已知区域。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修复内容风格统一,且兼顾效率与质量。

而有些模型,比如 SPIRE 这样的语义控制框架,则会通过提示词把修复方向「锁定」在用户指定的内容上。ControlNet 等模块负责保持模型的「语义一致性」和「修图边界感」,避免过度发挥。

为了修得更「像」,还会引入了重采样机制。

如果 AI 修出来的内容偏题、风格不符,模型会检测到不合理,(比如语义特征不一致),会将结果「退回上一步」重新修。这个回溯跳跃长度越长,AI 越有可能纠正自己的「幻觉」。



北京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今年联合发布了关于 GPT-4o 图像修复能力的实验结果。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直觉式方案:将退化图像输入 GPT-4o,提取语义特征并叠加其「修复建议」,生成最终图像。

结果却是,好看是真的,但画面准确度就另当别论了。

GPT-4o 生成的图片视觉冲击力拉满,在 CLIP-IQA 等主观指标上得分很高。但在像素级对比上却掉了链子,PSNR(峰值信噪比)得分甚至低于原图。换句话说,GPT 修得可能「更假了」。

就像《勒格哈的窗外景色》,被 AI 修成一张看起来合理的复原图。你若没留个心眼,很可能就信了。当然,AI 修错一张照片,不稀奇;但可怕的是,修错之后,没人觉得有问题。

倘若 AI 修图是以原图为基础进行补全、美化,属于加工,那么 AI 生成图基于文本或模糊图像直接构造全新图,属于重构甚至伪造,现实中,AI 图像替代真图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去年,Facebook 上广为流传着一张黑白老照片,配文写着:「亨利·福特坐在他第一辆汽车福特四轮车中,摄于 1896 年。」结果对比历史馆藏,这照片完全不对。人物长相不符,车辆设计也错,AI 图中的车还有方向盘、穿模的手,堪称 AI 幻觉的教科书案例。

类似的还有一张号称莱特兄弟首次动力飞行的。画面中两名年轻男子站在一架古董双翼飞机前,表情神情自若。但对照历史档案,这同样是张假照片。



更深一层的担忧在于,这一切并不容易被察觉。

尤其是,生成式 AI 泛滥成灾的当下,人们往往不会质疑一张看起来合理的历史照片,尤其是在它配着权威文案,被数万人转发、点赞之后。

如同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所提出的「拟像」理论:拟像将会吞噬现实。

现代社会中的图像、广告、媒体、AI 不断制造和传播看似真实的东西,让人们失去对现实的判断能力。大家开始相信图像、相信标签、相信故事,而不是去追问「这是真的吗」。

也正因此,值得警惕的是,当我们提起世界第一张照片,引用的也许既不是原图,而是出自某个 AI 模型 的「高仿」作品。甚至那时候,它修得对不对,没人再会去查证。

所以说,下一次刷到百年前的人文瞬间,先别急着点赞,世界第一张照片或许还在博物馆,而我们记住的那张,很有可能是 AI 瞎编的。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英伟达CEO黄仁勋:马斯克脑袋堪称“终极GPU”
美法官裁定:拜登任期内大规模海上钻探禁令违法
美军袭击委内瑞拉附近海域“贩毒船只”,船上4人死亡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部分股东反对马斯克薪酬方案 要求重组特斯拉董事会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国大豆丰收中国不买 “特朗普考虑100亿美元援助”
特朗普想上1美元纪念币 美国教授:过不了法律这关
知名网红在攀岩时失足坠崖,直播间观众目睹坠亡瞬间
52岁莱温斯基久违现身 聊起和克林顿往事泪流满面
清华登顶多项全球计算机科学榜 “冲击美国主导地位”
讨厌隐藏式门把手的用户们,如今终于胜利了
“出片式旅行”,正在毁掉当代人的假期......
马斯克等亿万富豪称,大学毕业生有望去太空上班
哈里与国王见面秘密内容泄露 威廉继位将集中清算
特朗普前丈母娘过99岁生日,伊万卡和弟弟为她祝寿
日本首相争夺战今日“决战”,你看好谁?
中国半导体,准备好迎接全球万亿美元市场了吗
政府关门危机持续,加州州长呼吁民主党坚定立场
哈马斯提交对特朗普“20点计划”回应,都说了些什么
22起5G基站纵火案背后:美国阴谋论的狂热
4名贵州刀迷自驾3000多公里去看演唱会,途中却...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被AI“修复”成了科幻片

爱范儿 2025-10-03 23:58:59

暴晒+ 沥青 + 锡板 =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听起来有些像是化学实验,但这正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勒格哈的窗外景色》的诞生方式,尽管具体年份仍有争议,但也即将度过 200 岁的生日。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被AI“修复”成了科幻片

照片的作者尼埃普斯站在自家二楼的工作室窗边,架好镜头,对准庭院和远处景色,连续曝光几天,才在一块抛光锡板上捕捉到这段模糊而珍贵的影像。

如今将近两个世纪过去,这张照片却意外成了 AI 的「整活素材」。



AI 修复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越修越离谱

脑洞大开的 Reddit 网友尝试用 GPT-4o 等生成式 AI 工具「复原」这张历史影像,在网友的捣鼓下,这张老照片,迎来了它意想不到的版本。

比如在这个版本中,《星球大战》的帝国战舰降落在尼埃普斯的家中,整个画面瞬间穿越成了科幻片。



霓虹迷雾弥漫,绿蓝紫光交织的高楼林立,中心人物身披斗篷、站在高台之上,背对镜头,只能说,和 19 世纪的法国乡村风景风马牛不相及。



玩梗的网友沉浸在 AI 修图艺术,已经不知天地为何物了。红瓦屋顶统一配色、烟囱冒着蒸汽,路径弯弯绕绕像糖浆流动,一下子从纪实风变成了动画风。



再看这个版本,飞船没了、光污染也没了,原图开始包含左墙、右屋,以及中央斜坡结构。



相比 GPT-4o,《勒格哈的窗外景色》在 Flux 模型的复原中,被处理成了一座被遗弃的历史遗址,屋顶只剩下零星红瓦,仿佛早已被风雨和时间掏空。



好在,也有神来一笔的时刻,由 OpenAI o3 模型修复的画面里,熟悉的斜屋顶、塔楼、乡村小窗和光照角度,与最初的尼埃普斯作品勉强有些关系。



看到这,你或许会认为 AI 修复这张老照片,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但这股热闹背后,其实也有不少穿帮的细节,最典型的,便是照片中央那块模糊的三角形高亮区域,让 AI 们集体翻车。

这张照片的复原版本早在 1952 年就已面世。伦敦柯达实验室在历史学者赫尔穆特·格恩斯海姆的指导下,用底片对原图略作修饰并公开发布,让大众第一次清晰看见照片原貌。

实际上,当中那块三角形亮斑,并不是建筑结构,而是庭院地面在长时间曝光下,被阳光照射后留下的亮斑。图像左右是庄园的建筑墙面,远处依稀可见的则是一棵树和农田的地平线。



看得出 AI 很努力,但显然不太理解这种 19 世纪的拍照方式。

尼埃普斯用的感光材料,是把沥青混合薰衣草油涂在锡板上,在窗边放上几天(也有一种说法是 8 小时),靠太阳一点点灼印出图像。只有阳光最强的部分,才会在板上留下痕迹。

从实际复原的渲染图来看,上述大多数 AI 修图的版本都与实际建筑结构相差甚远。



复原渲染图 | Paulo Quartilho

1999 年,法国摄影学院 Spéos 的创始人皮埃尔-伊夫·马黑,曾租下当年尼埃普斯用作实验室的房间,并联合法国科研团队进行了实地考证,还为此专门拍了一支纪录片。

有趣的是,他们发现,在 19 世纪末的一次房屋翻修中,为了好腾出空间加装烟囱和壁炉,尼埃普斯的窗户被整体左移了大约 70 厘米,马黑团队也从地板结构中找到了原窗的位置,并将屋内陈设完全还原到当年的状态。



此外,尼埃普斯拍下《勒格哈的窗外景色》时,他并没有「拍底片—翻印正片」这一流程,而是把感光层直接安装在暗箱里,让光线在锡板上留下一次成像。

这就决定了相片天生是倒置影像,需要手动翻转才能像我们习惯那样正立过来。



如今,尼埃普斯居住地被改造成了博物馆,每年 7 月到 8 月开放,现在还有特定的官网可以查询预约时间。游客可以在尼埃普斯故居博物馆中,透过窗口眺望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庭院景观。



AI 幻觉,正在吞噬真实

早在生成式 AI 爆火之前,AI 修复古画、还原黑白照片的新闻就已经屡见不鲜。只是随着 GPT-4o、Gemini 等多模态大模型的上线,修图这件事变得更快、更普及。

当下的图像修复,底层大多基于扩散模型。

其基本机制是分两步走:先人为往图像中加入高斯噪声,逐步「破坏」图像结构;再在反向过程中通过学习将噪声一步步「复原」,最终生成一张看起来「无损」的图像。

在实际图像修复任务中,AI 只会对损坏区域进行采样和重建,不修改已知区域。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修复内容风格统一,且兼顾效率与质量。

而有些模型,比如 SPIRE 这样的语义控制框架,则会通过提示词把修复方向「锁定」在用户指定的内容上。ControlNet 等模块负责保持模型的「语义一致性」和「修图边界感」,避免过度发挥。

为了修得更「像」,还会引入了重采样机制。

如果 AI 修出来的内容偏题、风格不符,模型会检测到不合理,(比如语义特征不一致),会将结果「退回上一步」重新修。这个回溯跳跃长度越长,AI 越有可能纠正自己的「幻觉」。



北京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今年联合发布了关于 GPT-4o 图像修复能力的实验结果。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直觉式方案:将退化图像输入 GPT-4o,提取语义特征并叠加其「修复建议」,生成最终图像。

结果却是,好看是真的,但画面准确度就另当别论了。

GPT-4o 生成的图片视觉冲击力拉满,在 CLIP-IQA 等主观指标上得分很高。但在像素级对比上却掉了链子,PSNR(峰值信噪比)得分甚至低于原图。换句话说,GPT 修得可能「更假了」。

就像《勒格哈的窗外景色》,被 AI 修成一张看起来合理的复原图。你若没留个心眼,很可能就信了。当然,AI 修错一张照片,不稀奇;但可怕的是,修错之后,没人觉得有问题。

倘若 AI 修图是以原图为基础进行补全、美化,属于加工,那么 AI 生成图基于文本或模糊图像直接构造全新图,属于重构甚至伪造,现实中,AI 图像替代真图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去年,Facebook 上广为流传着一张黑白老照片,配文写着:「亨利·福特坐在他第一辆汽车福特四轮车中,摄于 1896 年。」结果对比历史馆藏,这照片完全不对。人物长相不符,车辆设计也错,AI 图中的车还有方向盘、穿模的手,堪称 AI 幻觉的教科书案例。

类似的还有一张号称莱特兄弟首次动力飞行的。画面中两名年轻男子站在一架古董双翼飞机前,表情神情自若。但对照历史档案,这同样是张假照片。



更深一层的担忧在于,这一切并不容易被察觉。

尤其是,生成式 AI 泛滥成灾的当下,人们往往不会质疑一张看起来合理的历史照片,尤其是在它配着权威文案,被数万人转发、点赞之后。

如同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所提出的「拟像」理论:拟像将会吞噬现实。

现代社会中的图像、广告、媒体、AI 不断制造和传播看似真实的东西,让人们失去对现实的判断能力。大家开始相信图像、相信标签、相信故事,而不是去追问「这是真的吗」。

也正因此,值得警惕的是,当我们提起世界第一张照片,引用的也许既不是原图,而是出自某个 AI 模型 的「高仿」作品。甚至那时候,它修得对不对,没人再会去查证。

所以说,下一次刷到百年前的人文瞬间,先别急着点赞,世界第一张照片或许还在博物馆,而我们记住的那张,很有可能是 AI 瞎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