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预制菜?这里的人吃了五十年

预制菜?这里的人吃了五十年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于 2025-09-25 01:44:4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日本拉面相当有名,特别是一兰拉面,全世界游客到访日本都要去尝尝。但包括一兰在内,还有二郎系拉面、九州拉面、博多拉面等等,大都可以认为是预制菜。”近日,在日本食品出口展网站上,一位中国博主的文章引发关注。文章写道:“可以把拉面理解为稍微健康的预制菜,面条、叉烧、笋片,甚至温泉蛋、汤头,都是在工厂里包装好运到后厨,然后厨师将面条煮熟,把食材摆放在一起就好。”

日本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预制菜产业,如今预制菜已成为国民餐桌上的常态。从便利店的即食便当,到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预制菜品,再到餐馆后厨标准化的预制食材,预制菜无处不在。

预制菜?这里的人吃了五十年

日本一家超市内销售的冷冻食品

生活在日本的沙铭,每隔一段时间去便利店都会发现新品,货架的摆放秩序也不断变化,许多预制食品拿回家加热就能吃。“我最爱吃的是一款意大利面,里面有鱼子酱和奶酪。买完就可以用店里的微波炉加热,食品包装上标注了加热时间。”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吃预制菜,在日本社会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前述中国博主的文章介绍:“日本老百姓的做饭日常就是:超市净菜切一切+调味料一冲+搁锅里一炖,或者在微波炉把早市买的便当‘叮’一下,就是一桌菜了。”

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早已达60%以上。以日本为代表的预制菜大国,为何对预制菜接受度这么高?

便利至上

王宏鑫在2006年来到日本留学。当时,超市里的冷柜还不多,售卖的蔬菜、肉类、海鲜多是已处理、清洗好的盒装半成品。作为“没时间做饭”的留学生,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

后来,他见证着超市里的冷链区域不断扩大,冷冻食品的种类也愈加丰富。“超过90%的日本料理可以制成冷冻食品进入超市,中华料理类冷冻食品的市场份额也在增长。”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毕业后,他从事中日食品贸易业务已有十多年,并在2017年创办了时行株式会社,专注做中国预制食品出口日本的生意。目前,公司每年稳定向日本出口6个货柜约150吨的预制小龙虾,除了调味小龙虾,还有清水虾、虾尾、纯虾肉等产品。“以往主要给中华物产店供货,从去年开始,日系超市也开始采购我们的产品。”

“在日本,很多超市在早上都会上架大批量的惣菜(预制菜),像寿司、牛丼、煎饺、唐扬鸡块、渍物(腌菜)、咖喱、沙拉、可乐饼、炸鱼饼、越南卷,全部都是预制菜。当然保质期很短,只有一天,到了晚上还没卖掉的话就会打折。”前述中国博主的文章介绍。沙铭也提到,日本主要有半预制、冷冻食品、冷藏食品、常温保存食品、半成品等,保存条件和保质期长短各有不同。



王宏鑫的公司内,出口日本的小龙虾预制品生产线

在美国和日本,市场的增长,主要由经济高速发展后国民需求的改变驱动。20世纪50年代,以肯德基为代表的美国快餐业崛起,食品以半成品形态进驻全球门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由于本土食品资源匮乏,日本政府于1965年出台“冷藏链劝告”,大力扶持速冻食品企业以及冷链建设,肯德基、麦当劳、吉野家等快餐品牌也迅速发展。

据国信证券研报,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端(B端)需求受学校供餐制度驱动,团餐标准化需求上升,冷冻食品产值快速提高。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在老龄化、单身化、家庭小型化、女性就业率上升等社会人口趋势的推动下,出于便捷性需求,消费者端(C端)也迎来拐点,延续了产值增长。

时至今日,“做饭简单方便”的需求仍在影响日本年轻人的选择。今年2月,日本冷冻食品协会对1250名25岁以上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食用冷冻食品的频率同比增长了20%,约28%的女性、31%的男性每周食用2—3次。饺子、冷冻蔬菜,乌冬面/荞麦面/拉面、意大利面,以及炒饭/烩饭等品类受到欢迎。

在一些发达国家,不花时间做饭、便利至上是共识。李明在德国从事餐饮行业市场拓展工作,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德餐的品类没有法餐、意餐丰富,高度的工业化发展也塑造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大家中午也不去外面就餐,习惯到超市买个预制汉堡或三明治。即便有在家做饭的习惯,也是从超市购买半成品、冷冻食品,快速完成制作”。

为此,商家要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日本食品巨头日冷集团的发家产品,正是一款看似平平无奇的炒饭。2001年,日冷集团推出“正宗炒饭”。此前,市场上冷冻米饭的口感更接近于拌饭,与真正的炒饭相差较远。日冷集团研发了特殊的炒菜技术与设备,让每一粒大米被蛋液包裹,通过蛋液和油脂的润滑防止大米粘连,实现了粒粒分明的效果。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市场欢迎,二十多年来始终位居同品类全球销量第一。

最近几年,预制的中华料理在日本受到欢迎,也是因为便利。据王宏鑫介绍,预制小龙虾采取了速冻锁鲜的技术。凭借这一技术,经冷冻的麻辣、蒜香、十三香等调味小龙虾,能在消费者解冻的过程中逐渐吸收调料入味。相比于购买半成品、回家现炒的方式,冷冻制品不仅节约时间,入味效果也更好。

近几年,他也持续向日本市场引进其他预制技术成熟的中国产品,如虾饺,以及烤鱼、剁椒鱼、酸菜鱼等调味鱼片。“以鱼类食品为例,日本的消费者是吃不完一整条鱼的,得做一人食分量。我们要切成鱼片,并将1/2或1/4的鱼片调味后制成产品,才能面向零售市场。”

连锁扩张的必然

2010年,沙铭开始带领国内的餐饮企业去日本考察,后来创立了北京玖玖一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她负责中日餐饮交流研学业务。她发现:“从2014、2015年开始,国内餐饮企业的需求明显升级了,要求学习国外的供应链管理,以及如何与连锁模式对接。”

连锁品牌的扩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中央厨房作为食品制造中心和供应链的核心,实现运营的标准化,优化人力成本,提升效率。

沙铭对日本一家做乡土料理的连锁面店印象深刻,店里也售卖炒饭、煎饺等,在日本快速扩张了数百家门店。其中,面和炒饭等主食由中央厨房制作,包菜等净菜由中央厨房切配,搭配酱料包配送到店现场炒制,店员只需加热和配上调料即可,即便如此味道也很不错。



日本的一家中央厨房

她表示,与国内情况不同,日本OEM中央厨房(第三方中央厨房)的分类非常细,一家企业往往长期服务于某一类需求,例如分别为大型超市、餐饮店、老人餐、学生餐的需求服务;品类区分也很严格,鱼类,肉类(如牛肉、猪肉、鸡肉等),蔬菜都会具体到细分种类。她曾去过一家专门做葱的加工厂,机器快速地去除头和葱叶,根据大中小号进行加工装配。“这也有助于食品的溯源。”她说。

这样的流水线体系,打造出了日本一系列连锁化餐饮品牌。

国信证券社会服务团队的一份研报指出,在日本,牛丼饭、汉堡、回转寿司行业的CR4(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指标)最高,分别为100%、96%和78%,供应链和门店运营的效率化是头部连锁企业的关键。

日本的牛丼饭行业由食其家、吉野家和松屋三家企业主导。随着中央厨房的深度普及,牛丼饭标准化程度得到极大提升,门店后厨只需进行加热。

上述研报分析,上市公司泉盛集团于1982年创立了食其家品牌,全球门店数现已超万家。2000年之前,食其家通过中央厨房模式在日本扩张门店。2000—2006年,集团横向收购餐饮公司,主要沿着牛肉、米这一核心原材料,收购主打牛排、汉堡牛肉、烤肉、寿司等产品的品牌,进一步提高了国际采购中的议价能力。凭借规模优势,采购、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另一方面是追求极致的人效。针对食其家员工,泉盛集团会进行秒级培训,将牛丼上菜时间控制在10秒内。为提高效率,日本的回转寿司店还会采用寿司机器人、自动计数和集水系统。

这一模式也被复制到国内。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国内吉野家的预制餐食使用比例接近100%。据公众号新榜的“声量通AI报告”,有超90%的消费者认为中央厨房加工等于预制菜。基于这一认知,可以说日本的快餐店、寿司、拉面店“做的都是预制菜”,尤其是头部连锁企业。

美味不与新鲜画等号

在日本,主流快餐品牌普遍采取平价策略。不过,大众餐厅的价格定位并不直接与中央厨房介入的程度有关。

沙铭介绍,日本的餐厅分类有低、中、高档,人均定价分别为1000—1500日元、3000—5000日元、6000—10000日元,不同档位都有偏快餐模式和偏精品模式的餐厅,后者则会更注重服务和餐食的精美制作。至于是否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往往取决于经营者的需要。

刘金成有近25年的日料烹饪、开店经验,在中国和日本都开过中高端日料餐厅并担任主厨,也任玖玖一番的日餐负责人。“国人对预制菜的看法带有一些贬义色彩,认为预制菜的品质不好,美味必须与‘新鲜’画等号。”他对《中国新闻周刊》感叹。

但在他看来,在冷冻技术、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延长时间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食材和料理的美味。



日料主厨刘金成(左一)与日料餐厅的同事

他解释,制作寿司要用到的醋饭,所用醋的种类、拌醋时间长短会影响口感的刺激性、柔软性,不同餐厅有自己的计算。活鱼处理一段时间后,肉质会变硬,需要在冰箱中控温储存一段时间使其变软,口感才更适宜,算上熟成的时间,有时需要一个星期。同理,生牛肉通常需要48—72小时的排酸,若再使用干式或湿式的熟成方法,牛肉还需在3—4度的环境中经历3个月、半年甚至2年。

以日本广受欢迎的鳗鱼饭为例,从市场进货后,先处理活鱼,再用开水烫表面,去除黏膜,进行切割,随后再上蒸笼蒸15分钟,洒上酒并放凉,包上保鲜膜后冷冻,主厨往往会同时处理一批鱼。客人完成点菜后,拿出冷冻制品完成解冻,烤火刷酱、浇上调制的鳗鱼汁即可。这也保证了制餐效率、出餐速度。

日本有一种著名的高端料理形式“主厨料理”(omakase),普通定价人均1万—2万日元,在高档餐厅可达人均2万—5万日元甚至更高。主厨会亲自采购食材、拟定菜单,并在客人面前现场烹饪,烹饪完即刻呈上,过程可见且有互动。

“这不意味着从零开始现做。”刘金成表示,定好菜单后,主厨就开始挑选食材,进行漫长的备餐流程。就餐时,主厨需提前和客人讲解,各种食材经过了多长时间的处理,客人往往会认可主厨的用心。

餐厅使用外部品牌预制食品的情况,也被普遍接受,例如裙带菜、芥末章鱼、厚蛋玉子烧等。他表示,身为经营者和主厨,应把关供货渠道的安全资质、制作的工艺流程,最终对“美味”负责。

食品安全是防线

日本预制菜加工业的高门槛,给王宏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介绍:“预制菜加工企业要遵守严格的食品卫生法,法律明确规定了添加剂的使用场景及用量,相关部门对工厂的持续监管也非常严格。”

日本规定添加剂要遵循“合法,必要,适量”,认为非法添加或超范围地使用添加剂掩盖品质缺陷,会产生巨大的食品卫生风险。以防腐剂为例,日本一袋保质期为9个月的火锅底料,被允许的防腐剂添加量小于0.05%,100g火锅底料里面的防腐剂含量必须在0.05g以下。

“这意味着,食品加工企业要更多研究如何通过低温或高温杀菌、密封包装、冷链与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在不依赖或减少添加剂的前提下,实现延长保质期、提升稳定性的效果。”王宏鑫说。

德国也对食品安全建立了非常高的标准体系。李明介绍,以欧盟的统一法规为基础,德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严格的。德国超市里的豆腐普遍偏硬,是因为食品安全法规要求其必须采用充分的热杀菌工艺。

日本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全链条管理。以冷冻食品为例,日本的全链条品质管理体系由“食品卫生法+加工许可证及资质+HACCP管理制度+冷链温控+严格的时间控制+标签追溯”构成。

沙铭表示,日本的中央厨房和食品加工行业会严格执行“中心温度检测”流程,使用专业温度计探针,在食材入库时进行中心温度检测,以验证冷链运输环节是否达标。“例如,冷藏蔬菜的中心温度规定为0—3度。一旦检测超出范围,则意味着食材新鲜度与安全风险已不可控,必须退货处理。”

此外,日本预制菜监管体系要求加工、运输和储存流程都遵循“可记录,可追溯,可拒收”原则,一旦违规会严格追责。

王宏鑫解释,关键在于,监管部门收录了原材料产地或养殖场、供货商、加工企业、收货和出售日期等一系列中间环节信息。消费者一旦反映问题,监管部门可以从通过产品标签向上追溯,控制住出问题的具体批次,并通过媒体通知主动召回,提供相应补偿,对问题厂家进行处罚。

在受访者看来,日本等国还没有明文规定要求餐厅告知消费者“菜品是否为预制菜”。经营者和消费者形成共识的基石,在于严格的食品安全体系。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6)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川普与爱泼斯坦牵手跳舞雕塑现身美国家广场 白宫回应
前Meta工程师爆料:17人团队15个H-1B 80%对手没了?
川普提名华裔律师任第9巡回法院法官 民主党炸锅
北大教授巴西坠亡前最后记录影像曝光 巴副总统发声
他们把“假中餐”卖给美国人,然后买下NBA球队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中学生均分创新低 华人父母震怒:就这教育水平?
习公布中国减排目标:首次承诺未来十年减排7至10%
邮轮上大批女游客拿胸罩做这事 其他乘客受不了:请停止
仇中越演越烈?首尔又反中游行 与中国女激烈口角
有人故意?川普夫妇搭联合国扶梯突卡住 白宫控"暗算"
中国6名“特级象棋大师”被判刑 王天一当庭认罪
印度拟购140架俄苏-57隐身战机 彻底升级作战能力
没想到,这个国家的人吃了五十年预制菜
川普称止痛药增胎儿自闭症风险,世卫欧盟纷驳斥:无证据
新能源“烂尾”局:一场关于车主、资本的残酷清算
预制菜?这里的人吃了五十年
被丈夫推下悬崖6年后,她只想离婚
WSJ:他是H-1B签证“乱象”的始作俑者
白宫揭晓“总统星光大道” 川普竟如此嘲讽拜登…
H-1B费大涨混乱瞬间:数十乘客紧急冲下飞机…
密谈后打出一张“川普牌” 泽伦斯基:他能搞定习近平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预制菜?这里的人吃了五十年

中国新闻周刊 2025-09-25 01:44:48

“日本拉面相当有名,特别是一兰拉面,全世界游客到访日本都要去尝尝。但包括一兰在内,还有二郎系拉面、九州拉面、博多拉面等等,大都可以认为是预制菜。”近日,在日本食品出口展网站上,一位中国博主的文章引发关注。文章写道:“可以把拉面理解为稍微健康的预制菜,面条、叉烧、笋片,甚至温泉蛋、汤头,都是在工厂里包装好运到后厨,然后厨师将面条煮熟,把食材摆放在一起就好。”

日本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预制菜产业,如今预制菜已成为国民餐桌上的常态。从便利店的即食便当,到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预制菜品,再到餐馆后厨标准化的预制食材,预制菜无处不在。

预制菜?这里的人吃了五十年

日本一家超市内销售的冷冻食品

生活在日本的沙铭,每隔一段时间去便利店都会发现新品,货架的摆放秩序也不断变化,许多预制食品拿回家加热就能吃。“我最爱吃的是一款意大利面,里面有鱼子酱和奶酪。买完就可以用店里的微波炉加热,食品包装上标注了加热时间。”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吃预制菜,在日本社会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前述中国博主的文章介绍:“日本老百姓的做饭日常就是:超市净菜切一切+调味料一冲+搁锅里一炖,或者在微波炉把早市买的便当‘叮’一下,就是一桌菜了。”

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早已达60%以上。以日本为代表的预制菜大国,为何对预制菜接受度这么高?

便利至上

王宏鑫在2006年来到日本留学。当时,超市里的冷柜还不多,售卖的蔬菜、肉类、海鲜多是已处理、清洗好的盒装半成品。作为“没时间做饭”的留学生,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

后来,他见证着超市里的冷链区域不断扩大,冷冻食品的种类也愈加丰富。“超过90%的日本料理可以制成冷冻食品进入超市,中华料理类冷冻食品的市场份额也在增长。”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毕业后,他从事中日食品贸易业务已有十多年,并在2017年创办了时行株式会社,专注做中国预制食品出口日本的生意。目前,公司每年稳定向日本出口6个货柜约150吨的预制小龙虾,除了调味小龙虾,还有清水虾、虾尾、纯虾肉等产品。“以往主要给中华物产店供货,从去年开始,日系超市也开始采购我们的产品。”

“在日本,很多超市在早上都会上架大批量的惣菜(预制菜),像寿司、牛丼、煎饺、唐扬鸡块、渍物(腌菜)、咖喱、沙拉、可乐饼、炸鱼饼、越南卷,全部都是预制菜。当然保质期很短,只有一天,到了晚上还没卖掉的话就会打折。”前述中国博主的文章介绍。沙铭也提到,日本主要有半预制、冷冻食品、冷藏食品、常温保存食品、半成品等,保存条件和保质期长短各有不同。



王宏鑫的公司内,出口日本的小龙虾预制品生产线

在美国和日本,市场的增长,主要由经济高速发展后国民需求的改变驱动。20世纪50年代,以肯德基为代表的美国快餐业崛起,食品以半成品形态进驻全球门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由于本土食品资源匮乏,日本政府于1965年出台“冷藏链劝告”,大力扶持速冻食品企业以及冷链建设,肯德基、麦当劳、吉野家等快餐品牌也迅速发展。

据国信证券研报,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端(B端)需求受学校供餐制度驱动,团餐标准化需求上升,冷冻食品产值快速提高。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在老龄化、单身化、家庭小型化、女性就业率上升等社会人口趋势的推动下,出于便捷性需求,消费者端(C端)也迎来拐点,延续了产值增长。

时至今日,“做饭简单方便”的需求仍在影响日本年轻人的选择。今年2月,日本冷冻食品协会对1250名25岁以上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食用冷冻食品的频率同比增长了20%,约28%的女性、31%的男性每周食用2—3次。饺子、冷冻蔬菜,乌冬面/荞麦面/拉面、意大利面,以及炒饭/烩饭等品类受到欢迎。

在一些发达国家,不花时间做饭、便利至上是共识。李明在德国从事餐饮行业市场拓展工作,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德餐的品类没有法餐、意餐丰富,高度的工业化发展也塑造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大家中午也不去外面就餐,习惯到超市买个预制汉堡或三明治。即便有在家做饭的习惯,也是从超市购买半成品、冷冻食品,快速完成制作”。

为此,商家要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日本食品巨头日冷集团的发家产品,正是一款看似平平无奇的炒饭。2001年,日冷集团推出“正宗炒饭”。此前,市场上冷冻米饭的口感更接近于拌饭,与真正的炒饭相差较远。日冷集团研发了特殊的炒菜技术与设备,让每一粒大米被蛋液包裹,通过蛋液和油脂的润滑防止大米粘连,实现了粒粒分明的效果。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市场欢迎,二十多年来始终位居同品类全球销量第一。

最近几年,预制的中华料理在日本受到欢迎,也是因为便利。据王宏鑫介绍,预制小龙虾采取了速冻锁鲜的技术。凭借这一技术,经冷冻的麻辣、蒜香、十三香等调味小龙虾,能在消费者解冻的过程中逐渐吸收调料入味。相比于购买半成品、回家现炒的方式,冷冻制品不仅节约时间,入味效果也更好。

近几年,他也持续向日本市场引进其他预制技术成熟的中国产品,如虾饺,以及烤鱼、剁椒鱼、酸菜鱼等调味鱼片。“以鱼类食品为例,日本的消费者是吃不完一整条鱼的,得做一人食分量。我们要切成鱼片,并将1/2或1/4的鱼片调味后制成产品,才能面向零售市场。”

连锁扩张的必然

2010年,沙铭开始带领国内的餐饮企业去日本考察,后来创立了北京玖玖一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她负责中日餐饮交流研学业务。她发现:“从2014、2015年开始,国内餐饮企业的需求明显升级了,要求学习国外的供应链管理,以及如何与连锁模式对接。”

连锁品牌的扩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中央厨房作为食品制造中心和供应链的核心,实现运营的标准化,优化人力成本,提升效率。

沙铭对日本一家做乡土料理的连锁面店印象深刻,店里也售卖炒饭、煎饺等,在日本快速扩张了数百家门店。其中,面和炒饭等主食由中央厨房制作,包菜等净菜由中央厨房切配,搭配酱料包配送到店现场炒制,店员只需加热和配上调料即可,即便如此味道也很不错。



日本的一家中央厨房

她表示,与国内情况不同,日本OEM中央厨房(第三方中央厨房)的分类非常细,一家企业往往长期服务于某一类需求,例如分别为大型超市、餐饮店、老人餐、学生餐的需求服务;品类区分也很严格,鱼类,肉类(如牛肉、猪肉、鸡肉等),蔬菜都会具体到细分种类。她曾去过一家专门做葱的加工厂,机器快速地去除头和葱叶,根据大中小号进行加工装配。“这也有助于食品的溯源。”她说。

这样的流水线体系,打造出了日本一系列连锁化餐饮品牌。

国信证券社会服务团队的一份研报指出,在日本,牛丼饭、汉堡、回转寿司行业的CR4(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指标)最高,分别为100%、96%和78%,供应链和门店运营的效率化是头部连锁企业的关键。

日本的牛丼饭行业由食其家、吉野家和松屋三家企业主导。随着中央厨房的深度普及,牛丼饭标准化程度得到极大提升,门店后厨只需进行加热。

上述研报分析,上市公司泉盛集团于1982年创立了食其家品牌,全球门店数现已超万家。2000年之前,食其家通过中央厨房模式在日本扩张门店。2000—2006年,集团横向收购餐饮公司,主要沿着牛肉、米这一核心原材料,收购主打牛排、汉堡牛肉、烤肉、寿司等产品的品牌,进一步提高了国际采购中的议价能力。凭借规模优势,采购、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另一方面是追求极致的人效。针对食其家员工,泉盛集团会进行秒级培训,将牛丼上菜时间控制在10秒内。为提高效率,日本的回转寿司店还会采用寿司机器人、自动计数和集水系统。

这一模式也被复制到国内。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国内吉野家的预制餐食使用比例接近100%。据公众号新榜的“声量通AI报告”,有超90%的消费者认为中央厨房加工等于预制菜。基于这一认知,可以说日本的快餐店、寿司、拉面店“做的都是预制菜”,尤其是头部连锁企业。

美味不与新鲜画等号

在日本,主流快餐品牌普遍采取平价策略。不过,大众餐厅的价格定位并不直接与中央厨房介入的程度有关。

沙铭介绍,日本的餐厅分类有低、中、高档,人均定价分别为1000—1500日元、3000—5000日元、6000—10000日元,不同档位都有偏快餐模式和偏精品模式的餐厅,后者则会更注重服务和餐食的精美制作。至于是否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往往取决于经营者的需要。

刘金成有近25年的日料烹饪、开店经验,在中国和日本都开过中高端日料餐厅并担任主厨,也任玖玖一番的日餐负责人。“国人对预制菜的看法带有一些贬义色彩,认为预制菜的品质不好,美味必须与‘新鲜’画等号。”他对《中国新闻周刊》感叹。

但在他看来,在冷冻技术、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延长时间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食材和料理的美味。



日料主厨刘金成(左一)与日料餐厅的同事

他解释,制作寿司要用到的醋饭,所用醋的种类、拌醋时间长短会影响口感的刺激性、柔软性,不同餐厅有自己的计算。活鱼处理一段时间后,肉质会变硬,需要在冰箱中控温储存一段时间使其变软,口感才更适宜,算上熟成的时间,有时需要一个星期。同理,生牛肉通常需要48—72小时的排酸,若再使用干式或湿式的熟成方法,牛肉还需在3—4度的环境中经历3个月、半年甚至2年。

以日本广受欢迎的鳗鱼饭为例,从市场进货后,先处理活鱼,再用开水烫表面,去除黏膜,进行切割,随后再上蒸笼蒸15分钟,洒上酒并放凉,包上保鲜膜后冷冻,主厨往往会同时处理一批鱼。客人完成点菜后,拿出冷冻制品完成解冻,烤火刷酱、浇上调制的鳗鱼汁即可。这也保证了制餐效率、出餐速度。

日本有一种著名的高端料理形式“主厨料理”(omakase),普通定价人均1万—2万日元,在高档餐厅可达人均2万—5万日元甚至更高。主厨会亲自采购食材、拟定菜单,并在客人面前现场烹饪,烹饪完即刻呈上,过程可见且有互动。

“这不意味着从零开始现做。”刘金成表示,定好菜单后,主厨就开始挑选食材,进行漫长的备餐流程。就餐时,主厨需提前和客人讲解,各种食材经过了多长时间的处理,客人往往会认可主厨的用心。

餐厅使用外部品牌预制食品的情况,也被普遍接受,例如裙带菜、芥末章鱼、厚蛋玉子烧等。他表示,身为经营者和主厨,应把关供货渠道的安全资质、制作的工艺流程,最终对“美味”负责。

食品安全是防线

日本预制菜加工业的高门槛,给王宏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介绍:“预制菜加工企业要遵守严格的食品卫生法,法律明确规定了添加剂的使用场景及用量,相关部门对工厂的持续监管也非常严格。”

日本规定添加剂要遵循“合法,必要,适量”,认为非法添加或超范围地使用添加剂掩盖品质缺陷,会产生巨大的食品卫生风险。以防腐剂为例,日本一袋保质期为9个月的火锅底料,被允许的防腐剂添加量小于0.05%,100g火锅底料里面的防腐剂含量必须在0.05g以下。

“这意味着,食品加工企业要更多研究如何通过低温或高温杀菌、密封包装、冷链与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在不依赖或减少添加剂的前提下,实现延长保质期、提升稳定性的效果。”王宏鑫说。

德国也对食品安全建立了非常高的标准体系。李明介绍,以欧盟的统一法规为基础,德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严格的。德国超市里的豆腐普遍偏硬,是因为食品安全法规要求其必须采用充分的热杀菌工艺。

日本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全链条管理。以冷冻食品为例,日本的全链条品质管理体系由“食品卫生法+加工许可证及资质+HACCP管理制度+冷链温控+严格的时间控制+标签追溯”构成。

沙铭表示,日本的中央厨房和食品加工行业会严格执行“中心温度检测”流程,使用专业温度计探针,在食材入库时进行中心温度检测,以验证冷链运输环节是否达标。“例如,冷藏蔬菜的中心温度规定为0—3度。一旦检测超出范围,则意味着食材新鲜度与安全风险已不可控,必须退货处理。”

此外,日本预制菜监管体系要求加工、运输和储存流程都遵循“可记录,可追溯,可拒收”原则,一旦违规会严格追责。

王宏鑫解释,关键在于,监管部门收录了原材料产地或养殖场、供货商、加工企业、收货和出售日期等一系列中间环节信息。消费者一旦反映问题,监管部门可以从通过产品标签向上追溯,控制住出问题的具体批次,并通过媒体通知主动召回,提供相应补偿,对问题厂家进行处罚。

在受访者看来,日本等国还没有明文规定要求餐厅告知消费者“菜品是否为预制菜”。经营者和消费者形成共识的基石,在于严格的食品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