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网红探店的店铺所使用的“红见手青”
近日,多名网红探店云南个旧一家野生菌店品尝“见手青”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在视频中,这道“见手青”被介绍为厚切、快炒,有博主称当地流传“3刀16秒”一说,即切3刀、炒16秒。
见手青,一种野生菌菇,常与致幻等不良作用相关联,若烹饪不当容易中毒。不少网友担忧,视频中如此短时间的烹饪是否会导致中毒?
被探店的店家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虽是快炒,但所谓“3刀16秒”太夸张,不属实,且由于火力差异、收购菌菇渠道差异等,她不建议家庭模仿快炒烹饪方法,强调见手青需要炒熟。曾研究见手青毒素的专家罗宏则告诉记者,食用见手青存在风险。
店铺老板:
“3刀16秒”太夸张,炒不熟易中毒
8月28日,被网红探店的店铺老板张女士告诉记者,其店铺最初由父亲经营,至今已有34年。张女士称,在网红探店后,店内出现了不少外省游客。厚切见手青的做法是在经营过程中探索得出,“我们自己也吃,觉得厚切的口感比较好。”
据张女士介绍,她收购的见手青来自个旧市老厂镇马鹿塘村一带,生长在栗树下。对于所使用的菌菇品种,张女士称其为“红见手青”“黄见手青”,有时也会混合使用。当记者询问是否使用过学名为兰茂牛肝菌的“红葱”,张女士予以否认。
在烹饪技法方面,有博主称当地流传“3刀16秒”一说,即切3刀、炒16秒。张女士辟谣称:“太夸张了。你敢吃,我也不敢卖。这个菌子要炒熟了才能吃,不能开玩笑。”在其店内,见手青快炒时为爆炒,会使用大量猪油。
至于具体烹饪时间,张女士担忧对他人产生误导,希望不要提及,她强调“必须要炒熟”。她也不建议家庭模仿快炒,一方面,家庭自采菌菇可能品种有误,另一方面,店内灶台火旺、温度高,而家庭火力较低、快炒存在风险,“就怕炒不熟,容易中毒。”
曾有一名博主在食用后发布文章称身体“有反应”。张女士认为,店铺所在地海拔超2000米,即便从相邻县出发,仍会经历海拔上升近千米,且沿途多山路,温度较低,路途情况也可能导致不适。

▲被网红探店的店铺所使用的“黄见手青”
专家:
最好炒20分钟以上,需趁热吃
从科学角度而言,快炒厚切见手青这种做法是否存在风险?见手青的毒素是如何产生的?
8月27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罗宏介绍,见手青在被加热时,毒素出现钟型曲线变化,即由低升高、再由高降低。最初,在见手青体内,毒素含量较少,而随着炒制,毒素含量出现指数级变化,增长10到30倍,“家庭一般火力炒七八分钟时,它的毒素含量会达到一个峰值。”他建议最好炒制20分钟以上。
罗宏进一步解释,见手青存在丰富的麦角硫因和杂色乳牛肝菌酸,这两种化学物质都是对人体有益的高值抗氧化剂,本身没有毒性,但当二者通过硫桥连接时会产生致幻毒素。“在炒制时,这两种化学物质很大概率会发生化学反应,条件合适时,毒素浓度会大大增加。”
罗宏介绍,这种毒素被称作兰茂菌素,不仅在“半生不熟”时大量出现,也会在炒熟冷却后出现。在见手青炒制过程中,毒素形成后在高温中存在不稳定性,大部分并不会降解,毒素分子中的麦角硫因部分存在硫醚与硫醇两种构型,可形成两种同分异构体。“炒完以后,它是一个构型;当温度降下来时,它又会恢复为另一构型,见手青内再次出现毒素。所以炒熟以后,需要趁热吃,不能在常温下静置冷却或放入冰箱。”
罗宏提出,中毒需要考虑两个方面,除了毒素含量以外,个人体质也有差异,敏感体质人群容易中毒,“极少数的敏感体质哪怕是一点点毒素都会很敏感,这样的人这辈子可能最好还是不要碰这个东西了。”
在观看网传探店视频及截图后,罗宏认为,还存在一种可能,即商家所使用的野生菌物种混杂,并没有使用大家所熟知的、毒性较强的见手青,“广义上的见手青泛指切开后会变蓝的所有牛肝菌。而老百姓所说的见手青是指兰茂牛肝菌,也是目前广义见手青中唯一明确有致幻作用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