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壹传媒集团创办人黎智英。(图/路透,下同)
根据《纽约时报》,在审讯过程中,控方指黎智英利用《苹果日报》发表161篇文章,并持续与外国势力接触,倡议对中港制裁,把报纸当作“政治武器”,即使无法直接证明黎本人有煽动意图,只要涉案文章具备相关元素,即足以构成犯罪。辩方则反驳,相关文章仅占报纸总量不到0.4%,多为新闻报道或评论,无法证明黎智英意图勾结外国势力。律师团队重申,新闻监督本是传媒责任,批评政府并不等于危害国安。
然而,多名法官在庭上对辩方的主张多所质疑,甚至以欧美示威者遭捕为例,回应“言论自由并非绝对”。此举引发观察人士忧虑,香港法院正面临来自北京的巨大政治压力。由于国安案件过往定罪率近乎百分之百,外界普遍认为判决方向早有定数。路透社、BBC及多家国际媒体均指出,此案已成为国际关注焦点。
黎智英于2020年被捕,自此长期单独羁押,健康每况愈下,曾出现心悸并需佩戴心脏监测仪,亦患有糖尿病,体重显着下降。联合国曾明确指出,单独监禁超过15日已属酷刑。黎的律师团与家属不断呼吁当局考虑其医疗需要,并允许他返家治疗,但港府强调羁押安排合理,并指黎要求单独监禁。
▲黎智英案156天审讯结束,最快10月宣判。(图/路透)
在国际层面,黎智英案已引发美英等国领袖表态关切。美国、英国及人权团体多次呼吁立即释放黎智英,强调他仅因行使言论自由而遭受打压。英国首相施纪贤亦称争取黎智英获释为“优先事项”。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外国政府至今缺乏具体行动,更可能在判决出炉后才有所回应。
最终,黎智英案无论结果如何,已对香港社会带来深远影响。《苹果日报》停刊、新闻自由指数大幅下滑,象征香港昔日的言论空间正迅速消逝。评论指出,当批评政府的文字可被定义为煽动、当媒体报道能被视作勾结外国,香港的司法天平已明显倾斜,未来的裁决将成为检验香港“一国两制”真实状态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