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我老婆看到要离婚的!”上海这里每天一大早排长队...

“我老婆看到要离婚的!”上海这里每天一大早排长队...

文章来源: 极目新闻 于 2025-08-27 18:02:5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在上海普陀区的西部舞厅

每天清晨都聚集着一群特殊的“打卡者”

银发族们风雨无阻地奔赴这个

被他们亲切称为“老年迪士尼”的地方

这里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

↓↓↓

“我老婆看到要离婚的!”上海这里每天一大早排长队...

现场实录:

大清早排队进舞厅

有人换乘两三辆公交车也要来

有人瞒着家人偷偷来

清晨六点多,西部舞厅门外已悄然变了模样。助动车一辆接一辆停靠,不一会儿就排成了长龙。这些赶早来的“银发舞者”追求的已经不只是抢到一个好位子了,“以前人家买菜排队,现在跳舞排队。”一位阿姨笑着说,“说明现在积极性很高的。”



即便要转两三趟公交、耗费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他们依旧风雨无阻。一走进去,仿佛瞬间跌入某个热烈而怀旧的现场。几百位爷叔阿姨在节奏中舞动、交谈,音乐震耳,却盖不住那份生动的自在。在这里,上海舞厅依然是他们的“热闹江湖”。



记者还触碰到了“雷区”↓↓

“他们都怕,怕你这个播放出来,家里人看到要‘讲话的’。”

“你拍的目的是什么,你不要乱拍,你电视台来拍工作单有吗?我马上打110,让派出所来处理。”

“我老婆看到要离婚,我对我老婆说外面锻炼身体的,跑步,不是到舞厅。”

“他老婆不知道他出来跳舞的,你把他拍摄出来发出来,老婆看到就会吵架了,不让他出来了。”

或许是过去一些所谓的贴面舞、黑灯舞,让人们对舞池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这让西部舞厅的许老板深感无奈,“实际上跳舞是很规范的,人家纯粹是来健身的。”



既能健身又能解压,

高温天阿姨爷叔热情不减

92岁爷叔每天报到

夏哥今年69岁,是纺织厂退休工人,家住嘉定南翔,每天骑摩托车40分来跳舞,风雨无阻。“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就开始就跳了,舞厅很多的,这个时候我们单位也有舞厅,提倡跳舞。跳慢三、慢四、吉特巴伦巴、快三、Disco都会跳。”



弹簧地板、镭射灯球,承载了一代人关于青春、社交和时尚的印记。夏哥说跳舞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现在我们这个岁数这么大了,都是六十几岁的人了,以前我身体也不好,年纪轻的时候有‘三高’,因为人胖,都一百五、六十斤了,现在跳舞后只有一百二十几斤。”

这样的还不止夏哥一人,“我很喜欢这个大汗淋漓的感觉,因为出一身汗,对自己,对心情放松很多。”

每天准时到岗的还有张老。精神矍铄的他站在那儿,很难想象出是一位92岁的老人家。他住顾村,每天换乘两辆公交车一个多小时。张老称,身边的好友陆续去世,来跳舞不仅仅是为了排解寂寞和孤单,“总希望和他们碰个面,但是很少碰到,就是作为一种自我心情的调节。”



黄梅娟夫妇都是退休以后才学会了跳舞,一招一式十分有腔调。“我现在67岁,他70岁,他也跳了没有几年,十年。我先生本来一直喜欢搓麻将,我就叫他一起去到公园去学(跳舞),学好就两个人一起去跳舞,(以前)我妈妈不同意跳,她说跳舞都是要跳‘坏掉’的,因为以前都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不是,要变坏总归是要变坏的。”黄梅娟说。



人均12至15元还送茶水

老板坦言经营压力大

但“客人认可西部舞厅”

老板许先生是福建人,20岁出头到上海打拼,1997年做起舞厅生意,经历多次关停并转,坚持到现在,实属不易。“普陀区全部舞厅都关掉了,就剩下我们一家,就我们遗留下来了。我们是做中老年人的生意,硬撑下来,纯粹靠门票。一个人进来是12块钱或15块钱,茶水我们也是送的。这个经营压力也是很大,所以说我们就跑量。”



虽说经营压力大,但是老板说,这些顾客对西部舞厅已经有感情了,“他们这样认为,到西部来跳舞就是到了自己家,这里面大概有两三百客人就认可西部舞厅。”很难想象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他们意气风发,永不言老。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5)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不许普京削藩 卡德罗夫权力归一 更大风暴要来了?
韩磊报警后妻子紧急回应,疑造谣者深夜发声道歉
泽连斯基要欧洲盟友明确回答:俄军下次来袭怎么做?
李连杰生日当天发现颈部有肿块 手术后确定是良性
37204886498253!美国国债上限快要守不住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国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对多国征收关税违法
中国旅行团8人瑞典采野蘑菇中毒 医生惊叹“罕见”
泽连斯基最新发声:俄军集结多达10万人,准备进攻
特朗普政府的“Gay天团”,在白宫内构建了一个权力网络
特朗普威胁将向芝加哥纽约派兵 奥巴马公开发警告
白忙一场?特朗普私下大发雷霆,怒喷乌欧不切实际
吴京出品的电影官宣撤档 上映6天 票房仅26.7万
中资老板毒死富士山树木案宣判:获刑1年
巴西政府被曝启动正式程序,开始报复美国
莫迪在日本表态:与中国保持紧密关系至关重要
可怕!华裔妻子在离婚听证会前夜硫酸泼向白人丈夫
“并非针对鲁迅”,投诉鲁迅夹烟墙画当事人致歉
以古鉴今:北宋的最后八年,是怎么样的?
上海骑手曝光外卖厨房:垃圾房旁做汉堡、赤膊备餐
中国境内第一个被允许破产的人,怎么样了?
沙利文:4年白干 当初拉来遏华的盟友现在骂美国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我老婆看到要离婚的!”上海这里每天一大早排长队...

极目新闻 2025-08-27 18:02:50

在上海普陀区的西部舞厅

每天清晨都聚集着一群特殊的“打卡者”

银发族们风雨无阻地奔赴这个

被他们亲切称为“老年迪士尼”的地方

这里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

↓↓↓

“我老婆看到要离婚的!”上海这里每天一大早排长队...

现场实录:

大清早排队进舞厅

有人换乘两三辆公交车也要来

有人瞒着家人偷偷来

清晨六点多,西部舞厅门外已悄然变了模样。助动车一辆接一辆停靠,不一会儿就排成了长龙。这些赶早来的“银发舞者”追求的已经不只是抢到一个好位子了,“以前人家买菜排队,现在跳舞排队。”一位阿姨笑着说,“说明现在积极性很高的。”



即便要转两三趟公交、耗费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他们依旧风雨无阻。一走进去,仿佛瞬间跌入某个热烈而怀旧的现场。几百位爷叔阿姨在节奏中舞动、交谈,音乐震耳,却盖不住那份生动的自在。在这里,上海舞厅依然是他们的“热闹江湖”。



记者还触碰到了“雷区”↓↓

“他们都怕,怕你这个播放出来,家里人看到要‘讲话的’。”

“你拍的目的是什么,你不要乱拍,你电视台来拍工作单有吗?我马上打110,让派出所来处理。”

“我老婆看到要离婚,我对我老婆说外面锻炼身体的,跑步,不是到舞厅。”

“他老婆不知道他出来跳舞的,你把他拍摄出来发出来,老婆看到就会吵架了,不让他出来了。”

或许是过去一些所谓的贴面舞、黑灯舞,让人们对舞池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这让西部舞厅的许老板深感无奈,“实际上跳舞是很规范的,人家纯粹是来健身的。”



既能健身又能解压,

高温天阿姨爷叔热情不减

92岁爷叔每天报到

夏哥今年69岁,是纺织厂退休工人,家住嘉定南翔,每天骑摩托车40分来跳舞,风雨无阻。“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就开始就跳了,舞厅很多的,这个时候我们单位也有舞厅,提倡跳舞。跳慢三、慢四、吉特巴伦巴、快三、Disco都会跳。”



弹簧地板、镭射灯球,承载了一代人关于青春、社交和时尚的印记。夏哥说跳舞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现在我们这个岁数这么大了,都是六十几岁的人了,以前我身体也不好,年纪轻的时候有‘三高’,因为人胖,都一百五、六十斤了,现在跳舞后只有一百二十几斤。”

这样的还不止夏哥一人,“我很喜欢这个大汗淋漓的感觉,因为出一身汗,对自己,对心情放松很多。”

每天准时到岗的还有张老。精神矍铄的他站在那儿,很难想象出是一位92岁的老人家。他住顾村,每天换乘两辆公交车一个多小时。张老称,身边的好友陆续去世,来跳舞不仅仅是为了排解寂寞和孤单,“总希望和他们碰个面,但是很少碰到,就是作为一种自我心情的调节。”



黄梅娟夫妇都是退休以后才学会了跳舞,一招一式十分有腔调。“我现在67岁,他70岁,他也跳了没有几年,十年。我先生本来一直喜欢搓麻将,我就叫他一起去到公园去学(跳舞),学好就两个人一起去跳舞,(以前)我妈妈不同意跳,她说跳舞都是要跳‘坏掉’的,因为以前都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不是,要变坏总归是要变坏的。”黄梅娟说。



人均12至15元还送茶水

老板坦言经营压力大

但“客人认可西部舞厅”

老板许先生是福建人,20岁出头到上海打拼,1997年做起舞厅生意,经历多次关停并转,坚持到现在,实属不易。“普陀区全部舞厅都关掉了,就剩下我们一家,就我们遗留下来了。我们是做中老年人的生意,硬撑下来,纯粹靠门票。一个人进来是12块钱或15块钱,茶水我们也是送的。这个经营压力也是很大,所以说我们就跑量。”



虽说经营压力大,但是老板说,这些顾客对西部舞厅已经有感情了,“他们这样认为,到西部来跳舞就是到了自己家,这里面大概有两三百客人就认可西部舞厅。”很难想象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他们意气风发,永不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