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刷AI新闻,却不知道“算力”才是决胜关键吗?
在最新的全球AI算力地图裡,美国蝉联第一名,而中国也正用“绿谷”换“硅谷”,稳居世界第二。
这不只是技术竞赛,也是一场谁能掌控未来、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的生存游戏。
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广袤沙漠一望无垠,太阳能板设在此处,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矩形方阵,而是由多达19.6
万块的太阳能板,排成了一匹奔腾的马。当阳光洒下,整匹“马”闪闪发亮,彷彿在沙漠中策马奔腾,驮著绿电一路狂飙。
不只会发电,还会“摆造型”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太阳能发电基地),根据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能源局资料,基地年发电量高达 20
亿度(千瓦时),足以供应台北市一个月的用电需求。
在中国,类似的巨大光伏基地成百上千,加上风力发电,打造出全球最大绿电生产国,随之带来一个事先意想不到的效应:AI的训练与推理需要大量的电力,源源不绝的绿电俨然“神助攻”,整个“十四五规划”(2021~2025)期间,中国的算力总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大。
全世界仅33国有主权AI
如同人类思考要用到大脑,AI的“思考”则需要用到算力。算力又从何而来?最大宗是大型资料中心,裡面装满成千上万个伺服器,包含无数英伟达H100、A100或华为昇腾等的AI芯片。
在这个“算力即生产力”的时代,谁掌握了算力,谁就握住了未来的科技主导权。这也是为何,各国纷纷投入了建设资料中心的“军备竞赛”。
“天河星逸”超级电脑。取自中国中山大学官网
英国牛津大学和阿尔托大学的研究团队花了5个月时间,地毯式调查了全球算力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在AI时代真正拥有算力主权的国家,全世界仅33个。其中美国第一,中国排名第二,美国拥有26个算力区域,其中22个支援训练AI模型,中国则有22个算力区域,4个支援AI训练。
国家(单位:个) |
算力区域数量 |
训练相关区域 |
---|---|---|
澳洲 |
4 |
3 |
比利时 |
1 |
1 |
巴西 |
2 |
1 |
加拿大 |
5 |
3 |
中国 |
22 |
4 |
法国 |
5 |
3 |
德国 |
7 |
4 |
印度 |
5 |
3 |
爱尔兰 |
3 |
2 |
以色列 |
2 |
2 |
义大利 |
4 |
3 |
日本 |
4 |
4 |
南韩 |
4 |
3 |
荷兰 |
2 |
2 |
挪威 |
1 |
1 |
波兰 |
2 |
1 |
新加坡 |
6 |
2 |
南非 |
4 |
2 |
西班牙 |
1 |
1 |
瑞典 |
2 |
2 |
瑞士 |
2 |
2 |
阿联酋 |
3 |
3 |
英国 |
5 |
3 |
美国 |
26 |
22 |
EU27 总计 |
27 |
19 |
全球总计 |
122 |
77 |
有趣的是,这份《AI 运算主权:跨地域、云端供应商和加速器的基础设施控制》报告中,出现了台湾,并提及在台湾有1个公共云端资料中心,具备运行现有 AI 模型的推理能力,而不具备从头训练大型 AI 模型所需的顶级算力。
根据报告,全球其实只有12%的国家和地区拥有AI算力,相较之下,台湾被剔除在“算力沙漠”之外。
中国算力每年成长三成
中国的算力冲上全球第二,是“十四五规划”国策的重大功绩。中国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2025年8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他介绍,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已经建设高品质数据集超过3.5万个,总体量超过了400PB。
再根据中国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第三季末,中国算力总规模达 268 EFLOPS(百万兆次浮点运算/秒),相当于把全球 80 亿人同时变成超级计算机,每个人每秒要完成超过 3 千万次计算,技术实力惊人。

中国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取自湖南大学网站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便报导,在苏州街头,一辆无人驾驶送货小车正穿梭其间。据介绍,无人送货小车在物流、医药、商场超市、生鲜配送领域,市场推广速度很快。不仅安全,而且动辄百公里的电费,仅需十几元人民币。它们能自主识别路况、导航送货,靠的是“智慧大脑”,这背后离不开强大算力的支撑。
“资本的力量在这个时代更加强大,”一位加拿大华裔网民近期走访亚洲2个月,看过京都、东京、北京、上海、香港、曼谷、台北的市场环境之后,由衷说道:“在中国,(用AI)搞钱的气氛最浓烈。”
在算力建设上,相关数据也展现了惊人的“中国速度”。
2025年,中国通用算力规模预计成长20%,智慧算力规模成长43%,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其实“十四五规划”的5年以来,中国算力总规模的增速,每年都高达30%。
东数西算,风大电便宜还能养AI
在全球算力竞赛中,美国依然是无可争议的霸主。拥有众多超级资料中心、云端巨头如AWS、Google Cloud 和Microsoft Azure等,以及AI芯片制造商如英伟达,美国的算力规模与技术深度领先全球,但中国的追赶速度令人咋舌──不靠“硅谷”,靠的一大助力是中国大西部的“绿谷”。
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大西部的各省市自治区,隶属于国家工程“东数西算”的八大枢纽,除了是绿能基地之外,也正转型成为低碳算力大本营。
综合官方文件和内地报导,所谓的“东数西算”,当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则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东数”之所以要“西算”,是将东部的数据和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大西部进行计算,因为大西部的电费较低廉,加上大西部的气候乾冷,还能为不断发热的AI伺服器自然降温,如此便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跨区域合作。
像是在呼和浩特,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部署了2万张AI加速卡,算力达6.7EFLOPS;而在贵州的贵安,绿色数据中心与超算平台并肩而立,支撑大模型训练与推理。
这些地方不再只是“风大电便宜”,而是“风大电便宜还能养AI”。算力不再是冷冰冰的伺服器,而是撑起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大模型的神经网络。
根据业内人士的测算,“东数西算”工程每年新增投资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涵盖资料中心、云平台、通讯设备、能源配套等领域。若以“十四五”五年计算,总投资可能突破2兆元人民币,等于是把台湾2024年全年GDP总量的1/3都拿去建设算力。
但官方显然认为,这笔钱不全然是砸在钢筋水泥上,更是花在未来的智慧上。未来的智慧大脑,正在黄土高原的风声中、戈壁沙漠的艳阳下悄然成形。
同时是中国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的刘烈宏表示,中国整体数据产业规模已达5.86兆人民币,250 座智算中心,如星辰般散落在中国版图上,日夜运转;中文的语料则成了主角,在大模型中占比超过 60%,甚至有些大模型已达 80%。
在这场全球算力排名赛中,谁能“算得快”,谁就能“跑得远”。算力之争,不只是科技之争,也是国家战略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