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斯加和普京会晤的前夕,美国总统特朗普内心的目标似乎不只是地缘政治突破,而是那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和平奖。
法国世界报 RFI
不过,欧洲政界却心怀戒心,担心特朗普会成为21世纪的新“张伯伦”。在1938年慕尼黑会议上,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将捷克斯洛伐克拱手让给了希特勒。
特朗普则梦想成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特朗普自称自第一任期以来就是“和平缔造者”。他反复强调,自己是自卡特以来唯一一位没有在任内将美军投入海外战争的总统,并坚称如果他当时在任的话,乌克兰战争和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的事件都不会发生。如今,重返白宫的他,直接将第二任期搞成为“和平奖”而战的一个任期。
可是,特朗普在高调宣称自己在斡旋世界和平的同时,却在其第二任期一开始就扬言要吞并格陵兰、控制巴拿马运河,甚至不排除动用武力;特朗普还削减对非洲援助并解散美国国际开发署,比尔·盖茨指责这会“导致世界最贫困儿童的死亡”;特朗普还无视法院的裁决驱逐移民,还在国内削弱法治体系。
6月20日,特朗普在自家社交平台上(Truth Social)宣布促成刚果(金)与卢旺达结束数十年战争,他说,“这是非洲的大日子,也是世界的大日子!”话锋一转,特朗普又列出一长串“被忽视了的(他的)和平壮举”:阻止印巴战争、维持埃及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和平、推动可能让中东统一的《亚伯拉罕协议》。可惜,这一切都没换来奖章。特朗普抱怨说,“不管是俄乌、还是以色列与伊朗,我都不会得奖,但大家知道我值得,这就够了。”
就特朗普上述的这一长串自我表功,法国世界报写道,问题在于,并非所有功劳都能坐实。例如,印度总理莫迪在议会中说:“没有任何外国领导人要求我们停止行动”,这完全否认了特朗普的调停。刚果与卢旺达的停火协议签署五十天后,反叛武装依然活跃;埃塞俄比亚则对特朗普有关尼罗河的评论颇为恼火;至于以色列宣布暂停对伊朗的攻击,更多是出于美国国内选票的考量,而非国际和平的使命。
好几个国家领导人迎合特朗普
尽管如此,还是有好几个国家的领导人在迎合特朗普。
巴基斯坦于6月21日提交提名书,称特朗普是“真正的和平工匠”;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在白宫表态“推动并支持”特朗普获奖;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更建议向诺奖委员会发出联合呼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则在8月7日宣布提名特朗普,理由是他推动柬泰边境冲突停火。美国媒体《今日美国》感叹说:至少有五位国家领导人公开为特朗普背书。
“如果我叫奥巴马,十秒钟就能拿奖。”
法国世界报表示,历史上,美国总统中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多为民主党人或进步派人士,而特朗普对此非常不高兴。2024年10月,他在底特律经济俱乐部吐槽说:“如果我叫奥巴马,十秒钟就能拿奖。”近期,他更转发了里根和老布什时期的演讲撰稿人麦金农的评论:“特朗普配得上和平奖,只是左派永远不会承认”。
确实,对这一系列的围着“诺贝尔和平奖”的动作,左派在保持沉默,也许左派是被震惊到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