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6名牌大学生溺亡之谜: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现场图)

6名牌大学生溺亡之谜: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现场图)

文章来源: 联合早报 于 2025-07-28 09:20:0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6名牌大学生溺亡之谜: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现场图)

内蒙古一家矿业公司的一宗致命事故,夺走了六名正进行参观学习的大学生性命。



涉事车间格栅板铺设情况。(澎湃新闻)



格栅板。(央视新闻)



涉事的矿厂已全部停工停产。(新华社)



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选矿部浮选车间。(微信@中国黄金内蒙古矿业)

上星期三(7月23日),六名东北大学学生正在中金黄金有限公司旗下的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进行浮选工艺的实地学习。这原本是一堂贴近职场的实践课程,岂料在他们走向浮选槽区域时,厂内的格栅板突然脱落,六人猝不及防,相继坠入槽中。

中金黄金有限公司隔天通报,“经全力施救,六人被救出后,医护人员确认已溺亡,另有一名老师受伤”。企业也对遇难者表示沉重哀悼,并称正在处理各项后续事宜。

随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调查组,提级调查这起事故。据中国媒体报道,这六名学生均为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在读生,年龄在20岁至22岁之间。



图为东北大学。(网上截图)

这类企业参访,本是高校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尤其对矿业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从大三升大四前的重要必修实践课,甚至关係到能否顺利毕业。但谁也没想到,这堂实地教学课,竟成为六名年轻学子的最后一课。

讽刺的是,就在接待这批学生之前,涉事企业曾于今年2月发佈消息称,公司的浮选车间已完成部分平台格栅筛板更换,“排除了安全隐患”;同时自信地宣佈,2024年浮选车间已实现“零事故”。

不仅如此,在事发前的不到两周——7月11日,公司还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会议开了,口号也喊了,但悲剧还是发生了。事故曝光后,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引发舆论譁然。人们在惋惜生命流逝的同时,也将疑问直指矿厂的安全管理制度:到底哪裡出了问题?

根据后续的调查通报,事故的直接原因有了初步结论:浮选槽上方的钢格栅板一侧固定角钢因长期疲劳产生裂纹,事故当天遭受集中载荷时瞬间断裂,导致整块格栅板翻转脱落,酿成悲剧。

一名参访过事发工厂的学生回忆,浮选区平时在岗的员工不过二三十人,但一旦学生参观,人数就会远超平常。他提到,“如果是七个人站在(格栅)板上,可能板子会受不住”。

其实,类似实地教学安排也并非首次。2021年5月,内蒙古矿业曾发文称,每年7月会接纳近50名採矿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并获得东北大学授予的“优秀实践教育基地”称号。

但网上很快流传的一段聊天记录,也将企业安全承诺再次推上舆论风口。记录显示,今年2月进行的格栅筛板更换工程仅为局部更新,关键焊缝并未进行无损检测。这一细节,不仅刺破“隐患已排除”的承诺,也让“零事故”的自我评估显得格外刺耳。

目前,涉事选矿厂已停产整顿;另据中青网报道,企业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车间主任,以及当天的现场监护人员,都被採取刑事强制措施。这宗事故也导致中金黄金上星期四的股价一度大跌超7%,截至收盘跌4.41%。



图为网传浮选槽实景,槽内液体似乎不断冒泡,如同水在沸腾下的状态。(网络图片)



图为网传另一类型浮选槽,可见槽内配有搅拌装置。(网络图片)

  “溺亡”之说,经得起推敲吗?

事实上,相较于矿厂安全管理,舆论更关注的问题是:这六名大学生,究竟是怎么死的?

官方的初步通报将死因定性为“溺亡”,但这两个字很快就引发质疑。在不少人看来,“溺亡”二字显得过于轻描淡写,既未还原事故经过,也难以反映事故现场的真实险恶。

公开资料显示,铜钼矿的浮选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池,而是一种用于将金属矿物从矿石中分离出来的装置。裡面充满矿浆——一种混合了水、化学药剂与细碎矿粉的高密度混合物。

有业内人士向媒体解释,浮选槽中的矿浆水不仅含有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还不乏强酸强硷的腐蚀性药剂,温度较高,安全风险极高。一旦坠入,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更直观的说法来自一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他形容,浮选槽的垂直高度有十几米,裡面是矿浆,“类似于泥石流,人掉进去动不了”。

不过,另一名在选矿厂工作多年的员工则称,矿浆通常是常温水稀释,五六十摄氏度的说法并不准确。但他指出,浮选槽内的搅拌装置力度很大,人掉进去极易被撞伤、骨折,甚至吸入矿粉导致窒息,几乎没有脱困可能。

也就是说,学生们坠入浮选槽之后,情况可能比“溺亡”要残酷得多。或许正因如此,许多网民难以接受“溺亡”这个说法。

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质疑:学生掉进浮选槽后,到底是先被搅拌器撞击?还是因吸入药剂粉尘迅速窒息?又或者是两者叠加?

无论如何,如此严重的事故,似乎并非“溺亡”二字就能简单带过的。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曹林就在个人公众号上直言:“『溺亡』两字,写满了相关通报讳掩事实、淡化责任、模糊焦点、误导公众的小心机。”

不过,由于选矿车间本身就远离大众认知的范畴,关于浮选槽的细节说法也并不一致。《中国之声》实地探访事故矿厂时,浮选车间主任李春爽说,浮选槽PH值在8到9之间,为中性偏硷,温度约三四十摄氏度,并不存在强酸、强硷或高温的情况。

也因此,有些人对“溺亡”一词并不如外界那样敏感。中国前媒体人胡锡进就认为,这个词确实不够精准,但这也不会消弱此次事故对生产领域产生的警示作用,“挑剔一个词有些过度了”。

无论观点如何分歧,有一点是共识:“溺亡”这两个字是目前为止,官方通报中最直接、最核心的死因表述。在疑问尚未完全释疑的当下,人们对它格外敏感,也不难理解。

  矿业事故屡见不鲜

事实上,这并非第一宗格栅板酿成的惨剧。早在2021年,宝武水务湛江分公司一名巡检工人就因踩破老化的格栅板,坠入循环槽不幸身亡。最终,这宗事件被认定为一宗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矿业本就是高危行业,这一点毋庸置疑。过去几年,中国屡屡传出矿难噩耗:2023年2月,内蒙古一处露天煤矿坍塌,造成53人遇难;同年8月,陝西一座煤矿突发瓦斯爆炸,致11人死亡;2024年1月,河南一座煤矿发生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16人死亡,五人受伤。

有了这些事故的警示,中国官方加快对煤矿安全监管的步伐。去年1月,中国国务院公佈《煤矿安全生产条例》,明确要求各地加强隐患排查、强化执法整治,力图扭转矿难频发的态势。

相较于矿山行业时有发生的重大事故,选矿厂平日鲜少因致命事故见诸舆论。或许正因如此,东北大学六名学生在浮选槽罹难的消息,很快就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引爆,所激起的震动远超以往矿场的事件。

事发后,中国多所高校罕见集体发佈暑期实践的安全提醒。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对突发事件的标准回应;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传递出一个不言自明的信号:这宗事故,并不寻常。

正是因为不寻常,舆论对于官方目前措辞模糊的通报并不买帐。人们期待调查全面结束后,官方更加清晰透明的信息,以及具体可感的整改承诺——而不是一纸轻描淡写、试图安抚情绪的公关话术。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6)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灾情惨重!北京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非必要不外出(组图)
“基因狂人”贺建奎美艳娇妻宣佈分手 新婚仅3月“闪离”
私下换汇后果太严重 华人被中国警方要求回国调查
沉默的屠杀 中国竟让致命攻击案在新闻中消失
释永信出事 有言论认为与方济各会面 踩国家红线




24小时讨论排行

投资万亿的雅江工程开工 网民十问习近平
英防长:若台湾爆发战事 英国已准备好在亚太区作战
真正奇怪的是,释永信为何现在才被查?
释永信被目睹喝酒吃肉 僧人私下叫其情妇"师娘"
川普挡赖清德过境,裴洛西批:美国不该被中国欺压噤声
中国发放婴幼儿补贴 3周岁前每娃每年3600元
特朗普“移民陷阱”中,无路可退的走线华人
ICE埋伏 华人日常一个疏忽被捕 这些地方以后不敢去了
怕被AI取代?AI教父:可以考虑找这两种工作
释永信遭爆料与美女香港酒店开房 女方暗留保险套
强烈反对宗教界把坏和尚释永信丢给我们世俗界
网友感叹:上次少林寺方丈出事还是北宋年间…
6名牌大学生溺亡之谜: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现场图)
坑爹!为移民 独生女串通中介偷卖父母国内养老房
到苏格兰打高尔夫 特朗普“走哪都带她”引发争议
泰柬终于停火,秘密就藏在这张照片里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6名牌大学生溺亡之谜: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现场图)

联合早报 2025-07-28 09:20:07
6名牌大学生溺亡之谜: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现场图)

内蒙古一家矿业公司的一宗致命事故,夺走了六名正进行参观学习的大学生性命。



涉事车间格栅板铺设情况。(澎湃新闻)



格栅板。(央视新闻)



涉事的矿厂已全部停工停产。(新华社)



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选矿部浮选车间。(微信@中国黄金内蒙古矿业)

上星期三(7月23日),六名东北大学学生正在中金黄金有限公司旗下的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进行浮选工艺的实地学习。这原本是一堂贴近职场的实践课程,岂料在他们走向浮选槽区域时,厂内的格栅板突然脱落,六人猝不及防,相继坠入槽中。

中金黄金有限公司隔天通报,“经全力施救,六人被救出后,医护人员确认已溺亡,另有一名老师受伤”。企业也对遇难者表示沉重哀悼,并称正在处理各项后续事宜。

随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调查组,提级调查这起事故。据中国媒体报道,这六名学生均为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在读生,年龄在20岁至22岁之间。



图为东北大学。(网上截图)

这类企业参访,本是高校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尤其对矿业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从大三升大四前的重要必修实践课,甚至关係到能否顺利毕业。但谁也没想到,这堂实地教学课,竟成为六名年轻学子的最后一课。

讽刺的是,就在接待这批学生之前,涉事企业曾于今年2月发佈消息称,公司的浮选车间已完成部分平台格栅筛板更换,“排除了安全隐患”;同时自信地宣佈,2024年浮选车间已实现“零事故”。

不仅如此,在事发前的不到两周——7月11日,公司还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会议开了,口号也喊了,但悲剧还是发生了。事故曝光后,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引发舆论譁然。人们在惋惜生命流逝的同时,也将疑问直指矿厂的安全管理制度:到底哪裡出了问题?

根据后续的调查通报,事故的直接原因有了初步结论:浮选槽上方的钢格栅板一侧固定角钢因长期疲劳产生裂纹,事故当天遭受集中载荷时瞬间断裂,导致整块格栅板翻转脱落,酿成悲剧。

一名参访过事发工厂的学生回忆,浮选区平时在岗的员工不过二三十人,但一旦学生参观,人数就会远超平常。他提到,“如果是七个人站在(格栅)板上,可能板子会受不住”。

其实,类似实地教学安排也并非首次。2021年5月,内蒙古矿业曾发文称,每年7月会接纳近50名採矿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并获得东北大学授予的“优秀实践教育基地”称号。

但网上很快流传的一段聊天记录,也将企业安全承诺再次推上舆论风口。记录显示,今年2月进行的格栅筛板更换工程仅为局部更新,关键焊缝并未进行无损检测。这一细节,不仅刺破“隐患已排除”的承诺,也让“零事故”的自我评估显得格外刺耳。

目前,涉事选矿厂已停产整顿;另据中青网报道,企业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车间主任,以及当天的现场监护人员,都被採取刑事强制措施。这宗事故也导致中金黄金上星期四的股价一度大跌超7%,截至收盘跌4.41%。



图为网传浮选槽实景,槽内液体似乎不断冒泡,如同水在沸腾下的状态。(网络图片)



图为网传另一类型浮选槽,可见槽内配有搅拌装置。(网络图片)

  “溺亡”之说,经得起推敲吗?

事实上,相较于矿厂安全管理,舆论更关注的问题是:这六名大学生,究竟是怎么死的?

官方的初步通报将死因定性为“溺亡”,但这两个字很快就引发质疑。在不少人看来,“溺亡”二字显得过于轻描淡写,既未还原事故经过,也难以反映事故现场的真实险恶。

公开资料显示,铜钼矿的浮选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池,而是一种用于将金属矿物从矿石中分离出来的装置。裡面充满矿浆——一种混合了水、化学药剂与细碎矿粉的高密度混合物。

有业内人士向媒体解释,浮选槽中的矿浆水不仅含有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还不乏强酸强硷的腐蚀性药剂,温度较高,安全风险极高。一旦坠入,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更直观的说法来自一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他形容,浮选槽的垂直高度有十几米,裡面是矿浆,“类似于泥石流,人掉进去动不了”。

不过,另一名在选矿厂工作多年的员工则称,矿浆通常是常温水稀释,五六十摄氏度的说法并不准确。但他指出,浮选槽内的搅拌装置力度很大,人掉进去极易被撞伤、骨折,甚至吸入矿粉导致窒息,几乎没有脱困可能。

也就是说,学生们坠入浮选槽之后,情况可能比“溺亡”要残酷得多。或许正因如此,许多网民难以接受“溺亡”这个说法。

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质疑:学生掉进浮选槽后,到底是先被搅拌器撞击?还是因吸入药剂粉尘迅速窒息?又或者是两者叠加?

无论如何,如此严重的事故,似乎并非“溺亡”二字就能简单带过的。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曹林就在个人公众号上直言:“『溺亡』两字,写满了相关通报讳掩事实、淡化责任、模糊焦点、误导公众的小心机。”

不过,由于选矿车间本身就远离大众认知的范畴,关于浮选槽的细节说法也并不一致。《中国之声》实地探访事故矿厂时,浮选车间主任李春爽说,浮选槽PH值在8到9之间,为中性偏硷,温度约三四十摄氏度,并不存在强酸、强硷或高温的情况。

也因此,有些人对“溺亡”一词并不如外界那样敏感。中国前媒体人胡锡进就认为,这个词确实不够精准,但这也不会消弱此次事故对生产领域产生的警示作用,“挑剔一个词有些过度了”。

无论观点如何分歧,有一点是共识:“溺亡”这两个字是目前为止,官方通报中最直接、最核心的死因表述。在疑问尚未完全释疑的当下,人们对它格外敏感,也不难理解。

  矿业事故屡见不鲜

事实上,这并非第一宗格栅板酿成的惨剧。早在2021年,宝武水务湛江分公司一名巡检工人就因踩破老化的格栅板,坠入循环槽不幸身亡。最终,这宗事件被认定为一宗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矿业本就是高危行业,这一点毋庸置疑。过去几年,中国屡屡传出矿难噩耗:2023年2月,内蒙古一处露天煤矿坍塌,造成53人遇难;同年8月,陝西一座煤矿突发瓦斯爆炸,致11人死亡;2024年1月,河南一座煤矿发生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16人死亡,五人受伤。

有了这些事故的警示,中国官方加快对煤矿安全监管的步伐。去年1月,中国国务院公佈《煤矿安全生产条例》,明确要求各地加强隐患排查、强化执法整治,力图扭转矿难频发的态势。

相较于矿山行业时有发生的重大事故,选矿厂平日鲜少因致命事故见诸舆论。或许正因如此,东北大学六名学生在浮选槽罹难的消息,很快就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引爆,所激起的震动远超以往矿场的事件。

事发后,中国多所高校罕见集体发佈暑期实践的安全提醒。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对突发事件的标准回应;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传递出一个不言自明的信号:这宗事故,并不寻常。

正是因为不寻常,舆论对于官方目前措辞模糊的通报并不买帐。人们期待调查全面结束后,官方更加清晰透明的信息,以及具体可感的整改承诺——而不是一纸轻描淡写、试图安抚情绪的公关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