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吴明华面对造访者,一脸迷茫:“从来没想过娶媳妇,这辈子估计也没希望娶到媳妇了。”
在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余塅乡茶山村及附近的小坪村,时间仿佛凝固了。走进村庄,随处可见四五十岁的男性独自劳作、独自生活。小坪村只有100来户人家,其中4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30个,占到总户数的三分之一。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村庄已经整整五年没有办过一场喜事。一些五六十岁的光棍,基本上一辈子没有结婚的可能性。当被问及原因时,村里的年轻人脱口而出的答案简单却沉重:“穷,还能有啥?”
在距离修水县城70公里的深山里,小坪村的村民们有的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村庄的“光棍地图”清晰可见:40岁的吴明华、43岁的吴复喜、53岁的吴贤华、60岁的吴秀平……他们的名字被村民们默默记在心里,成为“光棍村”无声的注脚。
吴秀平只种了少许水稻田,主要收入靠养蜂。他苦笑着告诉来访者:“辛苦养蜂一年,只能收入四五千元。”当被问及为何不外出打工时,他无奈地摇头——年轻时被黑心老板克扣工钱的经历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顾忌,如今年纪大了更没人要了。
53岁的吴贤华是家中独子,身体健康却同样被困在深山。他每年靠养蜂赚2000元,加上政府补助勉强度日。“出去打工?”他低头看着年迈的父母,“我走了,谁来照顾他们?”内向的性格也让他担心在外受人欺负。
当被问到婚姻难题时,村里的小伙子们没有预料到,他们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不是爱情,而是“彩礼”——这个横亘在婚姻道路上的经济大山。
在江西农村地区,彩礼数字已飙升至令人窒息的高度。结婚的话,还必须在县城有房有车。这对一个年收入仅数千元的农村家庭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除了现金彩礼,还流行给女方买金首饰,“动辄6金、8金,有一户竟然配了18金”。
婚姻市场的供需失衡让情况雪上加霜。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农村,一个二婚甚至带孩子的女性都能同时被8到10个男性争抢。媒人手中的女性资源变得奇货可居,男方家庭不得不竞相抬高彩礼价格。
江西的性别失衡问题触目惊心。2022年数据显示,江西男性比女性多出151.52万人,总人口性别比(女性=100)达到106.92。这种失衡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全国31个省份的乡村男女性别比均大于100。
“修水虽说脱贫了,但女孩资源输出多过于进来,光棍也就比其它县多。”一位当地观察者这样描述。曾经以“美女之县”闻名的修水县,如今成了光棍重灾区。
这种失衡的根源要追溯到几十年前的重男轻女思想。如今,乡村高学历女性通过求学外出后,很难再回到农村生活。“知识造就了她们的视野,难以融入故土乡村生活方式。”她们更关注伴侣的收入能力与知识水平,而这恰恰是留守农村男性的短板。
九江市区的婚姻状况呈现出与农村截然相反的图景。2020年数据显示,九江市办理结婚登记31104对,而办理离婚登记高达15059对,离婚率惊人。2014至2016年间,九江市离婚率从21%攀升至32%,三年上升11个百分点。
在城区,超过28岁的大龄剩女已接近万人。这些女性往往教育程度高、经济独立,对伴侣的要求相应提高。“她们要求对应的男性要优于自己,至少是自身相匹配。因此,合适的男性就不多了”。
与此同时,农村男性在城市的婚恋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那些“低薪文化素质差”的农村青年,在大城市难以立足后只能返回家乡,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而能够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农村男性,多数是“企业管理层或高薪技术员”,他们更可能带回外地新娘。
面对整村的光棍困境,可能的出路在哪里?专家建议多管齐下。首先是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其次是政府主动“牵线搭桥”,组织农村青年相亲会、成立乡镇婚介所,为农村大龄男性创造婚恋机会。
而针对最根本的性别失衡问题,则需要从源头治理。“各级卫计、司法、公安、教育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对涉及胎儿性别鉴定等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
每当夜幕降临,山村里的灯火稀疏亮起,每一盏孤灯下都坐着一个可能终生与婚姻无缘的男人。当被问及未来时,40岁的吴明华只是茫然望向远山:“出去?能去哪呢?这里再穷,好歹是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