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学家正逐步揭示宠物昵称如何深掘人类语言中的音韵玄机、情感密码,乃至言语演化的本源。|摄影:JANE THOMPSON

你的狗狗叫什么名字?不是他们在兽医记录单上的名字,而是当他们偷袜子或者头歪的恰到好处时的名字。
一位Reddit用户分享道,自家狗狗的名字从“大臭臭”一路演变,经历了“臭臭小可爱”、“哞哞眨眨”,最终定格为“呆萌眨眨”。
这些充满童趣的昵称看似无厘头,但语言学家指出其背后暗含着人类建立情感纽带、表达爱意和语言游戏的行为模式。随着宠物从户外工作转变为室内伴侣,我们与它们交流的方式——以及谈论它们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诸如奥兹•罗克西(如图)这类名字,常遵循儿向语言模式——重复、节奏感与夸张元音——这些特征有助于强化社会联结与情感依恋。

宠物昵称是一种语言游戏形式
科学文献表明,昵称是人类表达爱意和建立情感连结的有力方式。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社会语言学教授辛西娅•戈登指出:“为狗狗取名也可视其为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游戏。游戏能增进人际凝聚力,而给狗狗取名正是让它们融入欢乐氛围、感受情感连结的方式。”
她自己的宠物狗原名艾奇,其昵称经历了“狗脸”、“狗儿”、“大驼鹿狗”、“噗噗”、“小噗噗”、“噗噗先生”直至终版“噗噗阁下”的蜕变。尽管宠物们可能对自己日益荒诞的称号浑然不觉,但它们仍会对你欢快的语调作出反应。戈登强调:"它们对副语言特征(即语言之外的部分)非常敏感。"
对于大脑节律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点。人类在与宠物交谈时会本能地放慢速度并夸大音调,与狗喜欢的较慢的三角带语音相匹配,使“Snoofioso”比扁平的“Snoof”更有效。


露娜的尖耳朵(右)与莫莉•吉拉的莫西干发型(左)等鲜明特征常催生更繁复的昵称。研究表明视觉特质能激发语言创造力,促使主人创造押韵或荒诞的名字,以此强化宠物作为独特社交伙伴的角色。


研究指出,狗狗歪头或呆萌表情等行为会触发爱意昵称的创造,主人会本能地用充满游戏精神的声韵语言予以回应。

为什么我们给宠物起愚蠢的昵称
199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昵称创造过程“体现了人类通过声音模式实验创造新词的巨大乐趣”。这些模式包括头韵、元韵——节奏相近的两个音节中出现相似元音,以及押韵。除纯语音游戏外,昵称还通过双关或概念并置等方式进行语义层面的创新。
虽然昵称对我们而言极具私密性,但有证据证实人们可能遵循着潜在的语言规则。该研究的作者指出这类语言游戏的模式令人联想到童谣、婴儿语及童年语言游戏——那段纯粹为语言本身而快乐的时光。
论文着重分析了南非校园中流行的“猪拉丁语”命名游戏,其韵律演变与宠物名的进化轨迹惊人相似:“戴维德→帕维德→里克棍棍帕维德;琳迪→品迪→瑞克斯汀克斯汀迪”。
研究者认为此类语言游戏暗藏“声音象征主义的遗痕”——人类天生倾向于将特定声音与意义关联。
戈登教授指出,正如“基基/布巴”思维实验所揭示的,我们常将某些音素与特定特质关联:“‘i’音,如sniff象征纤小,‘oo’音暗示笨重敦实,所以我的狗叫噗噗阁下”。
幽默是另一种昵称演变的核心驱动力,尤其是童年时期偏好的滑稽类型。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语言学教授南希•贝尔举例道:“屎尿屁类梗永远流行,比如‘臭臭’”。
她回忆自家老狗丁克贝尔的昵称变迁:“从丁克、丁克尔、丁克涂鸦,最后变成‘臭臭涂鸦’——对百万岁老狗来说这名字简直不能更贴切”(另一位Reddit网友承认自家吉娃娃博美犬官方名“Pepper”(胡椒)最终沦为了“PeePoo”(尿尿),“因为好笑”)。
不仅宠物,孩童与爱侣也会积累昵称。乌普萨拉大学方言研究所档案研究员卡塔琳娜•莱布林提到瑞典谚语“Kärt barn har många namn”(受宠的孩子名字多)。
区别在于孩子到一定年龄会反抗前卫实验性或令人尴尬的别名,而宠物“无法抗议我们的命名创造……这反而让我们更大胆,”莱布林解释道。

索戈佩坎的繁复名字映射着更广趋势:当代宠物名日益模仿人类姓名的韵律与复杂性。语言学家称,这些音节丰富的创造多源自被称为“家庭私语”的家族言语模式。

不同语言用不同形式塑造宠物名字
英语宠物名可能特别容易变异。意大利语等语言拥有丰富的“指小后缀”体系,如-ino、-etto、-uccio,既能表微小又可示亲昵。英语则主要依赖“-y/-ie”后缀,如walkies散步趣、shoesies鞋鞋,表现力相对有限。
近期研究发现,意大利宠物主使用指小后缀的频率显著更高。研究者据此推测,英语使用者可能需要另寻方式来表达情感共鸣。
“因为意大利语自带丰富的萌化变形机制,使用者无需像英语那样依赖任意性改动就能轻松创造亲昵变体,”该研究首席作者、比萨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isa)英语语言学副教授埃莉萨•马蒂耶洛指出,“这确实使意大利宠物名的演变更具规律性。”

品种差异、毛发质感与体型特征常对主人如何改造名字产生影响——通过韵律节奏、押韵模式或质感联想,构筑宠物独特的命名轨迹。

宠物名字代表了部分主人家族的私密语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动物长期承担实用功能——其名称便是明证。研究宠物命名史的莱布林指出,狗名多与守卫、狩猎或牧羊相关。猫若得名,往往是"喵喵"这类拟声词。
但随着伴侣动物角色的进化,人类的称呼方式也随之改变。19世纪中叶的城镇化浪潮将犬类引入室内,催生了小型犬种的培育。如今宠物已成为家庭核心成员,近三十年来其名字也日益人化。
戈登教授认为,荒诞的宠物命名实则是“家庭私语”的延伸——这种家庭成员间的私密术语在外人听来犹如天书。“它常自然形成于儿童发音错误引发的趣味,比如全家从此把ketchup(番茄酱)念成keppage(番茄酱酱)。”
语言是标识群体归属的强大工具,宠物能成为家族记忆与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乔治城大学语言学教授黛博拉•坦南研究发现,人们常借宠物“代言”——在人际对话中赋予它们声音。

博斯科•丁克尔的圆瞪眼神或许是其名字的灵感来源。研究者发现面部表情会触发高频元音化昵称——这属于人类本能调整语言以传递关怀与联结的宏观模式。

坦南归纳出宠物代言的多种动机,包括借宠物之口缓冲对家人的批评。典型案例中,母亲模仿爱犬泰特和里基的尖细嗓音婉转责备儿子:“我们虽然捣蛋,但比不上杰森更捣蛋,他才是最捣蛋的!”
坦南发现宠物对话常成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媒介。贝尔教授对此深表认同:“宠物命名本质是社交行为。”她讲述疫情期间独力照料幼犬的经历:“头三年它只叫米奇或米克。”再婚后,夫妻俩迅速为它创造了“扭扭仔”“扭扭男孩”“小虫”等新名字。
说到底,宠物昵称不仅是可爱的符号,更是封存时光的语言琥珀——承载着在场者的羁绊、彼此的对话方式,以及围绕爱意构建的私密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