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青春期孩子的潜规则:是盲目从众还是奢侈浪费

青春期孩子的潜规则:是盲目从众还是奢侈浪费

文章来源: 外滩教育 于 2025-07-13 03:54:0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青春期孩子的潜规则:是盲目从众还是奢侈浪费

“我要买李宁新出的跑鞋,我们班的男生个个都买了。”

儿子放学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让我赶紧打开淘宝。原因是最近运动会的跑步比赛,班里男孩都在讨论,李宁新款跑鞋可以提高速度,所以迫不及待想要拥有同款。

我打开淘宝一看,一双七百多,就为了一场跑步比赛,想想有点浪费。再一看,4C是去年旧款,但刚好搞活动,才三百多,心想两个系列差不多,就跟他商量买4C款。

结果,儿子一听就炸了。

“谁要穿去年的旧款,同学们都是5C,新款才跑得快!”

我也有点生气,就反问他:“跑步的快慢,全凭鞋子是否新款吗?”

“大家都穿5C,我就要跟大家一样!”儿子气呼呼丢下一句话就摔门而去。

“为什么要跟大家一样?”比起生气儿子的“奢侈浪费”,我更担忧的是孩子的“盲目跟风”。



羊群效应:

“盲目跟风”的成长危机

别人买了新球鞋,我也要;别人都玩这个游戏,我不玩就落伍了;别人都说语文老师很无聊,我也不喜欢她了;别人都说爸妈只关心学习,我也觉得你们不是真的爱我……

小时候,孩子讨厌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长大后,却不自觉受“别人怎么说”的影响,成为了跟在羊群后面的跟屁虫——“别人说的都对”,“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做的我要学”。

最后,丢了思考,丢了自己。



心理学领域将个体盲目追随群体行为的现象称为“羊群效应”,这种在资本市场屡见不鲜的非理性行为,正在校园里悄然蔓延。

“羊群效应”最初是描述羊群行为的一种现象。

在草原上,羊群通常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头羊往哪里走,其他羊就会不假思索地跟着走。哪怕前方是悬崖,或是一片危险的区域,只要头羊率先行动,其余的羊也会盲目追随,不会独立判断方向是否正确、前方是否存在风险 。

在一个牧场里,农场主早晨忘记打开羊圈的门栏。着急出去吃草的头羊,加速奔跑跳跃,跨过了门栏跳了过去。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第二只、第三只羊也紧随其后,效仿着跳了过去。农场主见状,赶紧打开门。

可是令人惊讶的是,面对敞开的大门,后面的羊群却依旧模仿前羊的行为,一只接一只地通过跳跃栅栏的方式,离开羊圈。

“羊群效应”就是指的是个体在群体环境下,往往会忽视自身的判断和信息,盲目地跟从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像羊群跟随头羊一样。



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最容易在中学生群体当中蔓延。



青春期

最容易成为“盲从的小羊”

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中学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同伴群体的影响力在这时尤为突出。

从以前的“我爸妈说”,到如今的“我同学说”,他们在意的声音悄然在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在这一时期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融入群体来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中学生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为了不被同龄人排斥,不少学生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想法,盲目跟从群体行为。

当班上开始流行某种网红款文具,即便不需要也会跟风购买收藏,因为“人有我有,才不会OUT”。

当同学都在吐槽数学老师讲课无趣,一听到数学两个字就烦,孩子的脑袋里也会出现一个洗脑的声音“学数学真没意思”。

当部分同学总是作业不写,早上来抄学霸的。这种“节省时间”的行为很快就会在班级蔓延,跟风的同时还有侥幸心理“大家都这么做的”。

当班上男孩都在玩某款新游戏,课间、放学后大家都在讨论游戏内容,许多原本不玩游戏的孩子,也会下载游戏开始玩,以免被同学“边缘化”。

当身边朋友喜欢某位偶像明星,经常在课间讨论,为了有共同话题,于是开始关注该明星,购买周边产品,甚至参与粉丝应援活动,成为一枚伪粉。

教育部2023年的调研数据显示,68.7%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跟风消费,而在学习习惯与社交选择上,这一比例更是突破80%。

福建省疾控中心的陈锦辉所长就总结过,从众心理是青少年吸烟的主因,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加之从众心理,一人吸烟,常常就会引起周围人的模仿。不愿参与的孩子,反而容易成为被排斥的对象。

类似“一人带头,众人效仿”是众多负面行为蔓延的开端。



有资深的中学老师就指出,初高中80%成绩上不去的孩子,都是毁在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上——随大流!别人不学,我不学;别人吐槽,我吐槽;别人摆烂,我摆烂;别人逆反,我逆反……

学坏容易学好难,平庸摆烂的羊群,如同一剂心灵毒药,腐化孩子的意志,拉着孩子坠落。

当“别人都这样”成为行为准则,我们的孩子正在沦为“跟风的小羊”,丢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没主见、没思考、没立场、没坚持,风吹那边倒那边。



无意识洗脑:

警惕群体迷雾中的隐形杀手

羊群效应的危害,如同温水煮青蛙。

孩子误以为从众是一张“安全牌”,实则是吞噬个性的隐形杀手。

华东师范大学的实验数据揭示,当群体决策错误时,76%的青少年会压抑自己的正确判断,选择从众。这种“沉默的螺旋”不仅扼杀创造力,更会形成恶性循环。

湮灭个性,沦为随大流的“工具人”

北京师范大学一项跟踪研究发现,过度从众的学生在10年后职业满意度仅为独立思考者的1/3。

那些曾因“大家都选理科”而放弃绘画的少年,成年后对着满屏幕的财务报表,只能叹息“我本可以成为梵高”,悄悄将遗憾深埋心底,在悔恨中度过随波逐流的一生。

思维退化,圈养出标准答案里的“空心人”

斯坦福大学实验表明,群体压力会导致青少年批判性的思维下降,沦为被动的“接受者”。

当老师提问“如何看待网络暴力”,全班齐声回答“要举报”时,那个小声说“也要倾听原因”的孩子,成了异类。

当作文《我的理想》,写“科学家、医生、老师”都能得高分时,那个想当“养花人”的孩子,偷偷藏起了自己的稿子。

教育流水线上培养出来的“标准件”,让他们就像被修剪过的盆栽,规整地生长,却永远开不出自己的花。

风险倍增,沉浸于无意识的危险游戏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就曾指出——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2023年广州初中生模仿网红高空挑战,在21楼天台玩“跨越”的视频就曾在网络上流传,引起警方的高度重视。参与的中学生承认“别人都跳了,我怕被嘲笑,不敢不跳。”



当“大家都这么做”成为行为准则,风险便如同暗潮般悄然翻涌。

在校园里,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危险游戏屡见不鲜。盲目跟风追星、参与危险游戏、传播不实信息等行为,都是集体无意识作祟的结果。

每个参与者都以为“法不责众”,个体的风险感知能力大幅下降,最终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组团暴力

友谊外下的霸凌帮凶

在社交关系中,“抱团”最容易引发校园小团体的同质化。为了融入集体,我们不难看到很多的孩子做着事与愿违的事情,用妥协换取虚假的归属感。

上海社科院的调查显示,跟风加入“不良小团体”的学生,出现行为偏差的概率是普通学生的 4.3 倍。更严重的是,长期的群体依赖会削弱孩子的抗压能力,当脱离群体庇护时,他们往往陷入迷茫与焦虑。

在常见的校园霸凌事件中,导火索通常由一小部分孩子的语言暴力点燃,因为得到另一部分孩子(为了显得自己比较合群,而将火力对准共同的攻击对象)从众的附和和支持,继而歧视、排挤、辱骂,蔓延升级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数据表明,遭受过校园霸凌的青少年,大约占学生总数的32.5%。而剩余的67.5%的学生,除了少数的施暴者,更多的是围观者,不敢出手相助的他们,正在沦为“从众性霸凌”的帮凶。



《少年的你》里的老警察,在调查胡小蝶死因时,提起从前办过的案件——

“之前,一个男生在厕所里,被同学活活打死了。那些施暴者说,他们也没想到,这样一拳头一拳头打下去,真的可以把人打死!”



调查显示,校园欺凌呈现群体化,在初中时期最为高发。其中,女生参与比例为61.1%,高于男生。

当合群被畸形化“排斥异类”,人性最底层恃强凌弱、得寸进尺的本能,就会在屡屡突破底线后,露出了狰狞丑陋的真面目。



在羊群里

做一头“清醒的羊”

羊群效应的本质,是安全感与独特性的博弈。

因为渴望融入集体,而选择了从众,但又被内心对独特性的追求拉扯。最后,对被孤立的恐惧让安全感需求占据上风,致使他们选择盲目从众。

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强大的“心理免疫力”,帮助他们建立清醒的自我认知与独立判断能力。

1、给足安全感,构建自我价值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更容易在群体中随波逐流,试图通过迎合他人来填补内心的不安。家长给予的爱与支持,是构建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当孩子犯错时,比起严厉斥责,家长更应蹲下身子,温柔询问事情经过,告诉孩子“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什么”。

比如,孩子考试失利,家长可以说“分数不能定义你,我爱的是努力向上的你,我们一起分析问题,下次一定会更好。”

这种包容的态度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评价或是否合群,从而拥有拒绝盲目跟风的底气。

“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家庭中设立明确且合理的规则,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也是培养安全感的有效方式。例如,让孩子自主安排周末的学习与娱乐时间,在规则范围内自由选择,建立独立思考和做抉择的信心。

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与信任,内心的安全感会不断增强,在面对群体压力时,就不会轻易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自我。

2、日常思辨型对话,培养批判性思维

家长可以将思辨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对话中,让思考成为对抗盲从的利剑。

例如,当天晚餐时,我就跟儿子讨论了关于“高价明星款跑鞋深受学生党追捧,是否有购买必要”的话题,从“这款跑鞋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它是否是解决你跑步速度的关键存在?”到“如果不买,会对你的体育成绩产生什么影响?”“影响跑步速度的真正原因,是鞋子还是个人能力?”

一连串的讨论中,既能调动孩子交流的欲望,大胆发表意见,也在讨论过程中,激发他深入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被表面现象和群体意见左右。

而最后,儿子主动提出不需要买新跑鞋,而是改成每天早起半小时晨练。因为他已经认识到——“比起鞋子,训练跑步技巧和耐力更重要。”



当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群体浪潮翻滚的舆论赛场,才保持清醒,做出理性的判断。

3、进行风险场景预演,提升判断能力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难免冲动,失去理智,无法理性决策。

所以,日常我们可以多与孩子开展“风险场景模拟游戏”,在模拟中练就火眼金睛,在角色扮演中思考应对策略。

例如,模拟同学说 “大家都抄作业,你不抄就太傻了”,引导孩子说出拒绝的理由,如 “抄作业是欺骗自己,我宁愿慢慢学,也不要虚假的成绩”。通过反复演练,孩子在面对真实场景时,就能快速判断行为的对错与风险,做出正确选择。

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也是提升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初中生模仿网红高空挑战坠亡事件”为例,与孩子一起探讨“这些孩子为什么会选择冒险?如果是你,会如何拒绝?”让孩子明白盲目从众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在面对类似诱惑时保持警惕。

预防胜于治疗。提前进行风险预演,能让孩子在面对群体行为时,多一份理性与谨慎。

4、建立健康的择友观,培育拒绝的勇气

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明白,真正的友谊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而非盲目从众。

当孩子的朋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一起逃课时,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真正的朋友会希望你违反校规吗?如果拒绝,这段友谊就会结束,这样的朋友值得珍惜吗?”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标准,远离不良小团体的影响。

同时,鼓励孩子在面对错误的群体行为时勇敢说“不”。

当孩子拒绝了同学的不当邀请,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你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这非常了不起!”让孩子感受到敢于拒绝是值得赞扬的品质。

良友为伴,不惧独行。

当孩子拥有健康的择友观和拒绝的勇气,就能在群体中坚守自我,不被错误的潮流裹挟。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羊群效应的影响无处不在。

但只要家长用爱赋予孩子安全感,让个体的价值被重视,让孩子的独特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孩子就有勇气打破从众的枷锁,成为在群体中保持清醒、独立思考的“领航者”。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人群中既能听见他人,也不迷失自己。”

当我们教会孩子在群体浪潮中保持清醒,在喧嚣声中倾听内心,那些曾经在安全感与独特性之间挣扎的“小羊”,终将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4)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国三分之二的省,正在面临集体失血
川普关税一波波,为何美股不跌反涨?专家揭背后"心理战"
谭秦东:命运的玩笑
川普重课30%关税!欧盟警告反制,冯德莱恩:仍盼8/1前达协议
简评人民日报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




24小时讨论排行

印度航空坠机事件:为何驾驶舱录音让事情更加扑朔迷离
加萨平民领物资"当场遭以军爆头"!医院泪诉:24人被击毙
约炮外国电竞手曝不雅片 中国女生遭退学 挨批有损国格
刘晓波去世八周年:重温他留给中国人的精神遗产
如想取得美国签证 国务院:社媒帐号必须“公开”
中国女数学家英语演说 意外成“小粉红”攻击目标
律师谈“出轨Zeus女生被学校开除”,提出三大争议点
美6月关税年增3倍! 联邦收入由亏转盈270亿美元
一美公民在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被定居者殴打致死
川普拟首度批准乌克兰金援!美媒曝「2笔资金来源」
法国外长拒绝和王毅握手?这一幕引发中说纷纭
全美关注!总统有无权剥夺在美国出生公民的国籍?
豪砸13亿美元!美军"爱国者飞弹"采购量拟增至4倍
爱泼斯坦案致MAGA分裂?川普吁团结 马斯克再发难
逃过暗杀1年「川普变了」!盟友曝他真实心境
吴瑛教授儿女起诉:NIH和西北大学联手迫害她自杀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青春期孩子的潜规则:是盲目从众还是奢侈浪费

外滩教育 2025-07-13 03:54:03
青春期孩子的潜规则:是盲目从众还是奢侈浪费

“我要买李宁新出的跑鞋,我们班的男生个个都买了。”

儿子放学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让我赶紧打开淘宝。原因是最近运动会的跑步比赛,班里男孩都在讨论,李宁新款跑鞋可以提高速度,所以迫不及待想要拥有同款。

我打开淘宝一看,一双七百多,就为了一场跑步比赛,想想有点浪费。再一看,4C是去年旧款,但刚好搞活动,才三百多,心想两个系列差不多,就跟他商量买4C款。

结果,儿子一听就炸了。

“谁要穿去年的旧款,同学们都是5C,新款才跑得快!”

我也有点生气,就反问他:“跑步的快慢,全凭鞋子是否新款吗?”

“大家都穿5C,我就要跟大家一样!”儿子气呼呼丢下一句话就摔门而去。

“为什么要跟大家一样?”比起生气儿子的“奢侈浪费”,我更担忧的是孩子的“盲目跟风”。



羊群效应:

“盲目跟风”的成长危机

别人买了新球鞋,我也要;别人都玩这个游戏,我不玩就落伍了;别人都说语文老师很无聊,我也不喜欢她了;别人都说爸妈只关心学习,我也觉得你们不是真的爱我……

小时候,孩子讨厌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长大后,却不自觉受“别人怎么说”的影响,成为了跟在羊群后面的跟屁虫——“别人说的都对”,“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做的我要学”。

最后,丢了思考,丢了自己。



心理学领域将个体盲目追随群体行为的现象称为“羊群效应”,这种在资本市场屡见不鲜的非理性行为,正在校园里悄然蔓延。

“羊群效应”最初是描述羊群行为的一种现象。

在草原上,羊群通常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头羊往哪里走,其他羊就会不假思索地跟着走。哪怕前方是悬崖,或是一片危险的区域,只要头羊率先行动,其余的羊也会盲目追随,不会独立判断方向是否正确、前方是否存在风险 。

在一个牧场里,农场主早晨忘记打开羊圈的门栏。着急出去吃草的头羊,加速奔跑跳跃,跨过了门栏跳了过去。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第二只、第三只羊也紧随其后,效仿着跳了过去。农场主见状,赶紧打开门。

可是令人惊讶的是,面对敞开的大门,后面的羊群却依旧模仿前羊的行为,一只接一只地通过跳跃栅栏的方式,离开羊圈。

“羊群效应”就是指的是个体在群体环境下,往往会忽视自身的判断和信息,盲目地跟从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像羊群跟随头羊一样。



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最容易在中学生群体当中蔓延。



青春期

最容易成为“盲从的小羊”

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中学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同伴群体的影响力在这时尤为突出。

从以前的“我爸妈说”,到如今的“我同学说”,他们在意的声音悄然在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在这一时期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融入群体来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中学生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为了不被同龄人排斥,不少学生会选择放弃自己的想法,盲目跟从群体行为。

当班上开始流行某种网红款文具,即便不需要也会跟风购买收藏,因为“人有我有,才不会OUT”。

当同学都在吐槽数学老师讲课无趣,一听到数学两个字就烦,孩子的脑袋里也会出现一个洗脑的声音“学数学真没意思”。

当部分同学总是作业不写,早上来抄学霸的。这种“节省时间”的行为很快就会在班级蔓延,跟风的同时还有侥幸心理“大家都这么做的”。

当班上男孩都在玩某款新游戏,课间、放学后大家都在讨论游戏内容,许多原本不玩游戏的孩子,也会下载游戏开始玩,以免被同学“边缘化”。

当身边朋友喜欢某位偶像明星,经常在课间讨论,为了有共同话题,于是开始关注该明星,购买周边产品,甚至参与粉丝应援活动,成为一枚伪粉。

教育部2023年的调研数据显示,68.7%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跟风消费,而在学习习惯与社交选择上,这一比例更是突破80%。

福建省疾控中心的陈锦辉所长就总结过,从众心理是青少年吸烟的主因,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加之从众心理,一人吸烟,常常就会引起周围人的模仿。不愿参与的孩子,反而容易成为被排斥的对象。

类似“一人带头,众人效仿”是众多负面行为蔓延的开端。



有资深的中学老师就指出,初高中80%成绩上不去的孩子,都是毁在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上——随大流!别人不学,我不学;别人吐槽,我吐槽;别人摆烂,我摆烂;别人逆反,我逆反……

学坏容易学好难,平庸摆烂的羊群,如同一剂心灵毒药,腐化孩子的意志,拉着孩子坠落。

当“别人都这样”成为行为准则,我们的孩子正在沦为“跟风的小羊”,丢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没主见、没思考、没立场、没坚持,风吹那边倒那边。



无意识洗脑:

警惕群体迷雾中的隐形杀手

羊群效应的危害,如同温水煮青蛙。

孩子误以为从众是一张“安全牌”,实则是吞噬个性的隐形杀手。

华东师范大学的实验数据揭示,当群体决策错误时,76%的青少年会压抑自己的正确判断,选择从众。这种“沉默的螺旋”不仅扼杀创造力,更会形成恶性循环。

湮灭个性,沦为随大流的“工具人”

北京师范大学一项跟踪研究发现,过度从众的学生在10年后职业满意度仅为独立思考者的1/3。

那些曾因“大家都选理科”而放弃绘画的少年,成年后对着满屏幕的财务报表,只能叹息“我本可以成为梵高”,悄悄将遗憾深埋心底,在悔恨中度过随波逐流的一生。

思维退化,圈养出标准答案里的“空心人”

斯坦福大学实验表明,群体压力会导致青少年批判性的思维下降,沦为被动的“接受者”。

当老师提问“如何看待网络暴力”,全班齐声回答“要举报”时,那个小声说“也要倾听原因”的孩子,成了异类。

当作文《我的理想》,写“科学家、医生、老师”都能得高分时,那个想当“养花人”的孩子,偷偷藏起了自己的稿子。

教育流水线上培养出来的“标准件”,让他们就像被修剪过的盆栽,规整地生长,却永远开不出自己的花。

风险倍增,沉浸于无意识的危险游戏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就曾指出——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2023年广州初中生模仿网红高空挑战,在21楼天台玩“跨越”的视频就曾在网络上流传,引起警方的高度重视。参与的中学生承认“别人都跳了,我怕被嘲笑,不敢不跳。”



当“大家都这么做”成为行为准则,风险便如同暗潮般悄然翻涌。

在校园里,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危险游戏屡见不鲜。盲目跟风追星、参与危险游戏、传播不实信息等行为,都是集体无意识作祟的结果。

每个参与者都以为“法不责众”,个体的风险感知能力大幅下降,最终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组团暴力

友谊外下的霸凌帮凶

在社交关系中,“抱团”最容易引发校园小团体的同质化。为了融入集体,我们不难看到很多的孩子做着事与愿违的事情,用妥协换取虚假的归属感。

上海社科院的调查显示,跟风加入“不良小团体”的学生,出现行为偏差的概率是普通学生的 4.3 倍。更严重的是,长期的群体依赖会削弱孩子的抗压能力,当脱离群体庇护时,他们往往陷入迷茫与焦虑。

在常见的校园霸凌事件中,导火索通常由一小部分孩子的语言暴力点燃,因为得到另一部分孩子(为了显得自己比较合群,而将火力对准共同的攻击对象)从众的附和和支持,继而歧视、排挤、辱骂,蔓延升级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数据表明,遭受过校园霸凌的青少年,大约占学生总数的32.5%。而剩余的67.5%的学生,除了少数的施暴者,更多的是围观者,不敢出手相助的他们,正在沦为“从众性霸凌”的帮凶。



《少年的你》里的老警察,在调查胡小蝶死因时,提起从前办过的案件——

“之前,一个男生在厕所里,被同学活活打死了。那些施暴者说,他们也没想到,这样一拳头一拳头打下去,真的可以把人打死!”



调查显示,校园欺凌呈现群体化,在初中时期最为高发。其中,女生参与比例为61.1%,高于男生。

当合群被畸形化“排斥异类”,人性最底层恃强凌弱、得寸进尺的本能,就会在屡屡突破底线后,露出了狰狞丑陋的真面目。



在羊群里

做一头“清醒的羊”

羊群效应的本质,是安全感与独特性的博弈。

因为渴望融入集体,而选择了从众,但又被内心对独特性的追求拉扯。最后,对被孤立的恐惧让安全感需求占据上风,致使他们选择盲目从众。

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强大的“心理免疫力”,帮助他们建立清醒的自我认知与独立判断能力。

1、给足安全感,构建自我价值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更容易在群体中随波逐流,试图通过迎合他人来填补内心的不安。家长给予的爱与支持,是构建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当孩子犯错时,比起严厉斥责,家长更应蹲下身子,温柔询问事情经过,告诉孩子“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什么”。

比如,孩子考试失利,家长可以说“分数不能定义你,我爱的是努力向上的你,我们一起分析问题,下次一定会更好。”

这种包容的态度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评价或是否合群,从而拥有拒绝盲目跟风的底气。

“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家庭中设立明确且合理的规则,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也是培养安全感的有效方式。例如,让孩子自主安排周末的学习与娱乐时间,在规则范围内自由选择,建立独立思考和做抉择的信心。

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与信任,内心的安全感会不断增强,在面对群体压力时,就不会轻易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自我。

2、日常思辨型对话,培养批判性思维

家长可以将思辨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对话中,让思考成为对抗盲从的利剑。

例如,当天晚餐时,我就跟儿子讨论了关于“高价明星款跑鞋深受学生党追捧,是否有购买必要”的话题,从“这款跑鞋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它是否是解决你跑步速度的关键存在?”到“如果不买,会对你的体育成绩产生什么影响?”“影响跑步速度的真正原因,是鞋子还是个人能力?”

一连串的讨论中,既能调动孩子交流的欲望,大胆发表意见,也在讨论过程中,激发他深入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被表面现象和群体意见左右。

而最后,儿子主动提出不需要买新跑鞋,而是改成每天早起半小时晨练。因为他已经认识到——“比起鞋子,训练跑步技巧和耐力更重要。”



当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群体浪潮翻滚的舆论赛场,才保持清醒,做出理性的判断。

3、进行风险场景预演,提升判断能力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难免冲动,失去理智,无法理性决策。

所以,日常我们可以多与孩子开展“风险场景模拟游戏”,在模拟中练就火眼金睛,在角色扮演中思考应对策略。

例如,模拟同学说 “大家都抄作业,你不抄就太傻了”,引导孩子说出拒绝的理由,如 “抄作业是欺骗自己,我宁愿慢慢学,也不要虚假的成绩”。通过反复演练,孩子在面对真实场景时,就能快速判断行为的对错与风险,做出正确选择。

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也是提升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初中生模仿网红高空挑战坠亡事件”为例,与孩子一起探讨“这些孩子为什么会选择冒险?如果是你,会如何拒绝?”让孩子明白盲目从众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在面对类似诱惑时保持警惕。

预防胜于治疗。提前进行风险预演,能让孩子在面对群体行为时,多一份理性与谨慎。

4、建立健康的择友观,培育拒绝的勇气

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明白,真正的友谊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而非盲目从众。

当孩子的朋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一起逃课时,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真正的朋友会希望你违反校规吗?如果拒绝,这段友谊就会结束,这样的朋友值得珍惜吗?”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标准,远离不良小团体的影响。

同时,鼓励孩子在面对错误的群体行为时勇敢说“不”。

当孩子拒绝了同学的不当邀请,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你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这非常了不起!”让孩子感受到敢于拒绝是值得赞扬的品质。

良友为伴,不惧独行。

当孩子拥有健康的择友观和拒绝的勇气,就能在群体中坚守自我,不被错误的潮流裹挟。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羊群效应的影响无处不在。

但只要家长用爱赋予孩子安全感,让个体的价值被重视,让孩子的独特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孩子就有勇气打破从众的枷锁,成为在群体中保持清醒、独立思考的“领航者”。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人群中既能听见他人,也不迷失自己。”

当我们教会孩子在群体浪潮中保持清醒,在喧嚣声中倾听内心,那些曾经在安全感与独特性之间挣扎的“小羊”,终将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