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高考赢家,批量放弃清华北大?

高考赢家,批量放弃清华北大?

文章来源: 凤凰WEEKLY 于 2025-08-29 20:22:0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一眨眼,又到开学季。

准大学生们即将奔赴精心报考的大学。往年,无数高分学霸的终点是清华北大。

但今年情况却有了变化。

过去两个月,高考相关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

高考学霸们,主动放弃清华北大。

高考赢家,批量放弃清华北大?

我们身边一些高分考生,也在艰难权衡中做出了放弃名校的选择。

招考季结束,回看这些放弃名校的考生志愿,不外乎两条路:

要么奔向热门的“高薪行业”;

要么投向更“稳妥”的体制就业相关院校。

名校光环正在被重新审视。考生和家长面前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现实:

就业前景。

毫不夸张地说,高中刚结束,高考生们就已站在人生的岔路口。

“上岸”的压力,提前4年便已到来。



高薪专业,正在击败清北光环

高考学霸放弃清北的消息,是接二连三的。严格来说:

大多数学霸放弃的不是清北, 而是清北的冷门专业。

7月初,江西瑞昌一中的三名理科尖子生放弃报考清北的冷门专业,转而选择复旦、上海交大等学校的人工智能、金融等专业。

班主任漆老师在名为“清北团队合作群”的微信群内发长文指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辜负学校百万投入”。

随后解散群聊,称其为教育的失败。



校方关于培养清北生的奖励机制,和三名尖子生的未来选择之间疑似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矛盾引发全网关注,最终以校方致歉,教师检讨画下句点。

几乎是同一时间,北大护理系考生郭恩惠退学重考清华工科的自述也在互联网走红。



2019年就曾考上北大护理系的郭恩惠,只在北大上了一节护理课,便决定退学重考清华工科。如今他已经是清华电气工程的大四学生,升入清华研究生等待入学。在他阐述自己退学重考的决定时,不止一次提到:

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互联网公司,做“高精尖产业”。

在选名校还是选专业的纠结上,郭恩惠劝告学弟学妹:“报考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什么”。

填报志愿时放弃清北冷门专业,不是个例。

7月中旬,因学生不服从调剂,北大在湖北招生出现空档的消息登上热搜。



除湖北外,今年招生季北京大学在广东、陕西、云南、内蒙古等地本科提前批的招录过程中,也出现了空档情况。

而那些放弃清北光环的学生,几乎全部涌向高薪专业。

据钱塘视频报道,高考取得677分的考生万鑫宇,在北大参加强基面试时接到西湖大学施一公校长的电话。

报志愿截止的当天,他放弃了北大、复旦、交大等顶尖名校,报考了浙江民办院校西湖大学。



万鑫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湖大学的氛围很吸引我,我想以后在那里搞科研,研究半导体。”

根据2024年最新薪酬调研,中国半导体行业社招工程师的平均年薪约为34万元。

网传,博士+10年经验者平均年薪可达105万元。

据杭州综合频道报道,北京某位取得679高分的考生,已经通过了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但拒绝服从专业调剂,选择浙大的人工智能专业。

该考生放弃北大的原因是:“人工智能专业是浙大的强势学科,和我的人生目标很契合,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也是浙大的。”



今年夏天,除了工科专业,香港医科也是学霸和家长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互联网上,一则“广东高考屏蔽生(全省前50名)杨某放弃清北,选择港大牙科,获168万港元奖学金”的消息被疯狂转发。

截至发稿前,我们并未找到杨同学这条消息的权威信源,关于巨额奖学金的事校方也未发布官方回应。

不过,高考学霸涌入香港高校确实是近年来的志愿新趋势。

去年,来自深圳的张静怡就曾发表《“拒绝清北选择港大,我后悔了吗?”》的文章,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广泛讨论。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香港大学的牙医学科在QS排名中常年位居全球前三、亚洲第一,本科毕业后起薪就能达到6万港币(约合人民币5.5万),三五年后年入百万是很普遍的现象。

据行业数据显示,清北本科毕业生工作五年后的平均月薪约为2.4万元人民币。



在高考学霸批量放弃清北之前,人们对待清北的态度就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不同于名校崇拜的传统叙事,近几年互联网开始把清北指数称为行业晴雨表。关于清北指数最常见,也最惊悚的互联网标题是:

“清北浓度,是判断一个行业走向死亡的标志”。

根据网友们的观察,如果一个行业批量涌入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那么这个行业就不行了。为了印证清北指数,网友们列举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

2005年,清北第一就业意向行业是外企,随后外企发展受限;

2008年,清北毕业生的就业首选是银行、国企,很快国央企限薪;

2015年,清北毕业生批量卷入互联网行业,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泡沫;

2019年,清北毕业生大批入职国际学校老师,国际学校却招不到学生了......



无论是学霸批量涌入高薪专业,还是清北指数的出现,都难免会遭到网络质疑。

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工资高”的调侃并不中听,但现实生活中,比起要读什么学校、接受何种教育,普通人更希望从大学中得到的确实是:

更好的就业前景。



稳定未来,击败清北光环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有人放弃清北冷门专业,也有人志本就不在清北。

河南省高考物理类状元代易瓒以总分724的成绩报考了国防科技大学,后证实该消息为假。

在代亿瓒入学报道之前,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她去国防科技大学的谣言,甚至还补充出她热爱航天的故事细节。

网传的关于国防科技大学的报考优势中,最著名也最诱人的是:

入学即入军籍,享受军人待遇。

在校期间学费全免,住宿、服装、饮食均由国家承担,每月还发放生活津贴。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通常会被授予中尉军衔,硕士学位会被授予上尉军衔,博士学位会被授予少校军衔。也就是说:

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生,可以直接享受军官待遇。

虽说消息河南状元报考军校的消息为假,但今年夏天,考军校的学霸确实不在少数。

山西汾阳考生张世巍高考取得658分的成绩,选择报考陆军工程大学。



湖北武汉的刘思源高考成绩637分,选择报考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

河南洛阳的赵飞扬以高考成绩639分录为空军飞行学员,入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选拔......

除了军校,警校也是今年夏天的热门志愿。

作者山西老家的表弟高考取得了593的成绩,他报考的4个志愿全部都是警察学院。



打动表弟一家的,是警察院校网传“90%的入警率”。

这当然有夸大的成分。目前全国各警校(包括公安大学)已不再包分配,毕业生若想进入公安局、派出所当警察,必须参加考试,通过各项考核后方可成为警察。

不过,全国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应届毕业生(含研究生)都可以参加公安联考。

相比公务员考试,公安联考的通过率要高很多。

宇宙尽头是编制的调侃,过去只会出现在本科毕业和研究生毕业季的探讨之中。但随着考取编制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表弟妈妈说:

“考编的竞争正在提前。”



既然都要考编,比起读四年其他专业,再根据专业选择有限的考公岗位,表弟一家都认为,不如一开始就读一个离编制更近的学校。

越来越多家庭希望从源头上避免考编的竞争压力。

近年来公安类专业凭借其高就业率和稳定性,成为高考报考的热门,录取分数线屡创新高,部分省属警校的录取分数甚至直逼985高校。

对志在考编的考生来说,比起选择什么岗位都能考的汉语言文学,分数越高的学生越会倾向于:

高考结束,就半只脚迈入编制。



高考志愿

来到衡量「教育回报率」时代

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身边都不乏关于选择“高薪”还是“稳定”的讨论。

关于这两条经典人生之路的选择,往往出现在本科/研究生毕业季。

但是今年,这道关乎人生走向的选择题,被提前到了高考志愿阶段。



比起读什么大学,在哪个城市读大学,学生和家长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

学什么专业,才更好就业。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比以往更清晰地意识到:高考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育投资的兑现时刻。

这种兑现,非常关键。

因为哪怕考生赢在分数线上,也可能输在选赛道上。

考生和家长倾举家之力,“十年磨一剑”熬到高考,一旦如果选错赛道,浪费的不仅是四年青春,很可能意味着前期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这样的局面,是一个家庭无论如何都不想看到的。

对未来感到焦虑的考生和家长,开始重新审视大学教育。对他们来说,读大学不仅是单纯求学,更是一次昂贵的投资。

只有顺利就业,才算完成了家庭教育规划的最后一环。

越来越多家庭,开始把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摆在台前。



要做好家庭教育规划,就需要保证未来的就业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项:要么薪水高前景好,要么工作足够稳定。

关于教育回报率的计算,正在倒逼高校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2024年9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曾表示:

光是2024年一年,因“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全国被撤销的专业布点就高达1670个。

2025年,各大高校撤销专业的消息也接二连三传来。



〓图源:@新浪图数室

高校撤销专业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就业率低、社会需求不足、专业设置陈旧、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

社会不需要的专业,终将被淘汰。与此同时,新兴专业也在不断涌现,成为高校新的增长点。

但即便如此,就业难题依然悬在每一个家庭头顶。

据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202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5.5%,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222万人,较2024年增加了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就业越难,学生和家长对大学志愿的态度就会越审慎。

未来四年,整个家庭的时间、金钱、人力投入,究竟能换来什么样的工作,成了学生和家长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大学对学生和家庭的意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关于大学的讨论渐渐从自由追梦的青春,变成关于投资回报的博弈。



今年夏天,我们几乎听不到学生“热爱,所以报考”的声音了。

遥想上一次互联网关于“考生本人志愿”的讨论,还是2020年的夏天。一位名叫钟芳蓉的湖南耒阳留守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好成绩,并选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

5年后的夏天,高中生们在纸面上似乎依然拥有选择的自由。但这份所谓的“自由”,往往伴随着家庭期望、社会压力和现实环境的裹挟。

在“就业能不能落地”“收入能不能养家”“未来能不能撑起生活”这些复杂问题面前,谈论考生的热爱和向往似乎变得幼稚且空泛。

现实世界里,没人能逃避「未来如何养活自己」的质问。

哪怕是在18岁的夏天。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国旅行团8人瑞典采野蘑菇中毒 医生惊叹“罕见”
佩通坦被泰国宪法法院裁定违宪 即日解除总理职务
吴京出品的电影官宣撤档 上映6天 票房仅26.7万
特朗普威胁将向芝加哥纽约派兵 奥巴马公开发警告
“被以色列遗忘的英雄,中国给了他奖章”




24小时讨论排行

泽连斯基要欧洲盟友明确回答:俄军下次来袭怎么做?
美国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对多国征收关税违法
巴西政府被曝启动正式程序,开始报复美国
黎智英等待判决,命运取决于北京和特朗普
白忙一场?特朗普私下大发雷霆,怒喷乌欧不切实际
莫迪在日本表态:与中国保持紧密关系至关重要
37204886498253!美国国债上限快要守不住了!
中媒曝赵一曼被审讯日文档案:被捕时受致命伤
韩磊报警后妻子紧急回应,疑造谣者深夜发声道歉
中国境内第一个被允许破产的人,怎么样了?
李连杰生日当天发现颈部有肿块 手术后确定是良性
不讨论释永信、管好朋友圈,少林寺内会议消息曝光
寒武纪这个“印钞机”,值不值6000亿?
不许普京削藩 卡德罗夫权力归一 更大风暴要来了?
一个美好的,罕见的,东亚家庭样本
绝望的Z世代:贫困压垮了英国的年轻人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高考赢家,批量放弃清华北大?

凤凰WEEKLY 2025-08-29 20:22:00

一眨眼,又到开学季。

准大学生们即将奔赴精心报考的大学。往年,无数高分学霸的终点是清华北大。

但今年情况却有了变化。

过去两个月,高考相关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

高考学霸们,主动放弃清华北大。

高考赢家,批量放弃清华北大?

我们身边一些高分考生,也在艰难权衡中做出了放弃名校的选择。

招考季结束,回看这些放弃名校的考生志愿,不外乎两条路:

要么奔向热门的“高薪行业”;

要么投向更“稳妥”的体制就业相关院校。

名校光环正在被重新审视。考生和家长面前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现实:

就业前景。

毫不夸张地说,高中刚结束,高考生们就已站在人生的岔路口。

“上岸”的压力,提前4年便已到来。



高薪专业,正在击败清北光环

高考学霸放弃清北的消息,是接二连三的。严格来说:

大多数学霸放弃的不是清北, 而是清北的冷门专业。

7月初,江西瑞昌一中的三名理科尖子生放弃报考清北的冷门专业,转而选择复旦、上海交大等学校的人工智能、金融等专业。

班主任漆老师在名为“清北团队合作群”的微信群内发长文指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辜负学校百万投入”。

随后解散群聊,称其为教育的失败。



校方关于培养清北生的奖励机制,和三名尖子生的未来选择之间疑似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矛盾引发全网关注,最终以校方致歉,教师检讨画下句点。

几乎是同一时间,北大护理系考生郭恩惠退学重考清华工科的自述也在互联网走红。



2019年就曾考上北大护理系的郭恩惠,只在北大上了一节护理课,便决定退学重考清华工科。如今他已经是清华电气工程的大四学生,升入清华研究生等待入学。在他阐述自己退学重考的决定时,不止一次提到:

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互联网公司,做“高精尖产业”。

在选名校还是选专业的纠结上,郭恩惠劝告学弟学妹:“报考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什么”。

填报志愿时放弃清北冷门专业,不是个例。

7月中旬,因学生不服从调剂,北大在湖北招生出现空档的消息登上热搜。



除湖北外,今年招生季北京大学在广东、陕西、云南、内蒙古等地本科提前批的招录过程中,也出现了空档情况。

而那些放弃清北光环的学生,几乎全部涌向高薪专业。

据钱塘视频报道,高考取得677分的考生万鑫宇,在北大参加强基面试时接到西湖大学施一公校长的电话。

报志愿截止的当天,他放弃了北大、复旦、交大等顶尖名校,报考了浙江民办院校西湖大学。



万鑫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湖大学的氛围很吸引我,我想以后在那里搞科研,研究半导体。”

根据2024年最新薪酬调研,中国半导体行业社招工程师的平均年薪约为34万元。

网传,博士+10年经验者平均年薪可达105万元。

据杭州综合频道报道,北京某位取得679高分的考生,已经通过了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但拒绝服从专业调剂,选择浙大的人工智能专业。

该考生放弃北大的原因是:“人工智能专业是浙大的强势学科,和我的人生目标很契合,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也是浙大的。”



今年夏天,除了工科专业,香港医科也是学霸和家长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互联网上,一则“广东高考屏蔽生(全省前50名)杨某放弃清北,选择港大牙科,获168万港元奖学金”的消息被疯狂转发。

截至发稿前,我们并未找到杨同学这条消息的权威信源,关于巨额奖学金的事校方也未发布官方回应。

不过,高考学霸涌入香港高校确实是近年来的志愿新趋势。

去年,来自深圳的张静怡就曾发表《“拒绝清北选择港大,我后悔了吗?”》的文章,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广泛讨论。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香港大学的牙医学科在QS排名中常年位居全球前三、亚洲第一,本科毕业后起薪就能达到6万港币(约合人民币5.5万),三五年后年入百万是很普遍的现象。

据行业数据显示,清北本科毕业生工作五年后的平均月薪约为2.4万元人民币。



在高考学霸批量放弃清北之前,人们对待清北的态度就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不同于名校崇拜的传统叙事,近几年互联网开始把清北指数称为行业晴雨表。关于清北指数最常见,也最惊悚的互联网标题是:

“清北浓度,是判断一个行业走向死亡的标志”。

根据网友们的观察,如果一个行业批量涌入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那么这个行业就不行了。为了印证清北指数,网友们列举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

2005年,清北第一就业意向行业是外企,随后外企发展受限;

2008年,清北毕业生的就业首选是银行、国企,很快国央企限薪;

2015年,清北毕业生批量卷入互联网行业,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泡沫;

2019年,清北毕业生大批入职国际学校老师,国际学校却招不到学生了......



无论是学霸批量涌入高薪专业,还是清北指数的出现,都难免会遭到网络质疑。

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工资高”的调侃并不中听,但现实生活中,比起要读什么学校、接受何种教育,普通人更希望从大学中得到的确实是:

更好的就业前景。



稳定未来,击败清北光环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有人放弃清北冷门专业,也有人志本就不在清北。

河南省高考物理类状元代易瓒以总分724的成绩报考了国防科技大学,后证实该消息为假。

在代亿瓒入学报道之前,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她去国防科技大学的谣言,甚至还补充出她热爱航天的故事细节。

网传的关于国防科技大学的报考优势中,最著名也最诱人的是:

入学即入军籍,享受军人待遇。

在校期间学费全免,住宿、服装、饮食均由国家承担,每月还发放生活津贴。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通常会被授予中尉军衔,硕士学位会被授予上尉军衔,博士学位会被授予少校军衔。也就是说:

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生,可以直接享受军官待遇。

虽说消息河南状元报考军校的消息为假,但今年夏天,考军校的学霸确实不在少数。

山西汾阳考生张世巍高考取得658分的成绩,选择报考陆军工程大学。



湖北武汉的刘思源高考成绩637分,选择报考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

河南洛阳的赵飞扬以高考成绩639分录为空军飞行学员,入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选拔......

除了军校,警校也是今年夏天的热门志愿。

作者山西老家的表弟高考取得了593的成绩,他报考的4个志愿全部都是警察学院。



打动表弟一家的,是警察院校网传“90%的入警率”。

这当然有夸大的成分。目前全国各警校(包括公安大学)已不再包分配,毕业生若想进入公安局、派出所当警察,必须参加考试,通过各项考核后方可成为警察。

不过,全国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应届毕业生(含研究生)都可以参加公安联考。

相比公务员考试,公安联考的通过率要高很多。

宇宙尽头是编制的调侃,过去只会出现在本科毕业和研究生毕业季的探讨之中。但随着考取编制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表弟妈妈说:

“考编的竞争正在提前。”



既然都要考编,比起读四年其他专业,再根据专业选择有限的考公岗位,表弟一家都认为,不如一开始就读一个离编制更近的学校。

越来越多家庭希望从源头上避免考编的竞争压力。

近年来公安类专业凭借其高就业率和稳定性,成为高考报考的热门,录取分数线屡创新高,部分省属警校的录取分数甚至直逼985高校。

对志在考编的考生来说,比起选择什么岗位都能考的汉语言文学,分数越高的学生越会倾向于:

高考结束,就半只脚迈入编制。



高考志愿

来到衡量「教育回报率」时代

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身边都不乏关于选择“高薪”还是“稳定”的讨论。

关于这两条经典人生之路的选择,往往出现在本科/研究生毕业季。

但是今年,这道关乎人生走向的选择题,被提前到了高考志愿阶段。



比起读什么大学,在哪个城市读大学,学生和家长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

学什么专业,才更好就业。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比以往更清晰地意识到:高考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育投资的兑现时刻。

这种兑现,非常关键。

因为哪怕考生赢在分数线上,也可能输在选赛道上。

考生和家长倾举家之力,“十年磨一剑”熬到高考,一旦如果选错赛道,浪费的不仅是四年青春,很可能意味着前期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这样的局面,是一个家庭无论如何都不想看到的。

对未来感到焦虑的考生和家长,开始重新审视大学教育。对他们来说,读大学不仅是单纯求学,更是一次昂贵的投资。

只有顺利就业,才算完成了家庭教育规划的最后一环。

越来越多家庭,开始把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摆在台前。



要做好家庭教育规划,就需要保证未来的就业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项:要么薪水高前景好,要么工作足够稳定。

关于教育回报率的计算,正在倒逼高校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2024年9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曾表示:

光是2024年一年,因“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全国被撤销的专业布点就高达1670个。

2025年,各大高校撤销专业的消息也接二连三传来。



〓图源:@新浪图数室

高校撤销专业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就业率低、社会需求不足、专业设置陈旧、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

社会不需要的专业,终将被淘汰。与此同时,新兴专业也在不断涌现,成为高校新的增长点。

但即便如此,就业难题依然悬在每一个家庭头顶。

据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202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5.5%,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222万人,较2024年增加了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就业越难,学生和家长对大学志愿的态度就会越审慎。

未来四年,整个家庭的时间、金钱、人力投入,究竟能换来什么样的工作,成了学生和家长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大学对学生和家庭的意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关于大学的讨论渐渐从自由追梦的青春,变成关于投资回报的博弈。



今年夏天,我们几乎听不到学生“热爱,所以报考”的声音了。

遥想上一次互联网关于“考生本人志愿”的讨论,还是2020年的夏天。一位名叫钟芳蓉的湖南耒阳留守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好成绩,并选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

5年后的夏天,高中生们在纸面上似乎依然拥有选择的自由。但这份所谓的“自由”,往往伴随着家庭期望、社会压力和现实环境的裹挟。

在“就业能不能落地”“收入能不能养家”“未来能不能撑起生活”这些复杂问题面前,谈论考生的热爱和向往似乎变得幼稚且空泛。

现实世界里,没人能逃避「未来如何养活自己」的质问。

哪怕是在18岁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