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了,朋友圈里的高中老师都在发喜报,又一代苦逼高中生结束了自己的高中生活,再过个几天就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牢章作为一个过来人,别的经验可能互联网上说的很多了,所以不说少的不唠,唯一一条,千万别选没空调的学校。
这几天也是闹出了不少笑话,6月下旬,黑龙江、吉林等地遭遇罕见高温,多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
吉林大学大部分宿舍未安装空调,夏季室内闷热难耐,尤其在6月末至暑假期间以及秋季开学后的半个月,体感温度极高,学生得在地下车库打地铺。
当然,按照惯例,我也查到了这所大学的留学生宿舍,不出所料是有空调的。

你就哪怕再往北到了哈尔滨也有学校出这种事。哈工程的老师就会在招生的时候讲,自己的学校是53年留下来的墙体非常厚,夏天隔热冬天隔热,我从一个土木专业的角度上跟大家说这纯粹是放屁。
一般的房子做好保温之后能做到冬天隔冷,夏天隔热,但问题是宿舍就这么十几平方米的地方,不但要塞4个人,还要塞一整套生活设施,内功率很高,这样的环境冬天是肯定暖和的,夏天在保温设计的作用下,如果不透气,绝对是灾难。

当然也不能光说别人,中南大学D座教学楼的空调多少年了?
我本科的时候在当刺头闹事,当时学校就哄我,说研究,现在读研了还在研究。
所有看到这个视频的高中毕业生,请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联系联系刚才提到的几所学校,问问吉林大学和哈工程什么时候装空调啊?
问一问中南大学,D座的空调什么时候修,牢章虽然再也不用去上课了,但还是替学弟学妹们谢谢大家。
不过平心而论,中南包括宿舍在内,其余绝大部分区域都有空调,这个我们后文会讲。
当然,只看空调难保会有误伤,存不存在学校还可以,但没空调的学校呢?也可能存在,因为在我们这套评价体系里,空调只是一个表象,一个易于观察的表象,我们实际上在评测的是什么?管理,或者说是管理层的思维方式。
刚才说的哈工程,在工科领域也是响当当的学校了,但是你看看招生老师的嘴脸呢。学校热,不但不解决问题,还要扣境外势力帽子,说一些人抹黑学校,因为是给国防做贡献,被美国拉到黑名单,大家意志不坚定。



一个空调问题还要扯到境外势力上,我觉得你他妈多少有点扯淡了。
更有甚者。说出来欧洲白种人体质和咱不同,他们耐冷不耐热。那俄罗斯不卖天然气,说冬将军欧洲冻死人的时候,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结果这回旋镖还得打到我们河北人头上,河北农村冬天断气,把老百姓冻个半死。
中南大学当年修宿舍的时候,还没什么钱,当时的校长是张尧学院士,学生有意见啊,张尧学也闹头,最后拿出个解决办法是请了商业公司在宿舍里面安装空调,学生一年出100块钱费用算租赁。这个办法应该推广到全国的高校,你学校实在是不舍得出这个钱,或者说没有这个能力,那牵头组织工作总会做吧?
建筑电力工程产能和空调产能如此过剩的当下,空调这种小事都解决不了,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而且越是没空调的学校,管的越多,并不是说有什么神秘的联系,二者的关系很好理解,本科生和科研工作没关系,不值得付出任何成本,反过来说,只要能出学术成果,能在学术评价体系里面给学校抬咖,实验猪都能配空调系统。
领导时常体现出两种叠加态,一种是早该管管了,另一种是我TM凭什么管你,当他看你不顺眼,要收拾你的时候就呈现为早TM该管管了,呈现出了极强的控制欲。比如武汉大学就会没收学生的电动车,甚至还要强制收购,强买强卖个人财产。
那另一方面,如果底层开始要一点福利和基本的做人待遇的时候,这很多领导,身上的叠加态就会坍缩成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我凭什么管你,具体来说就是无论学生的意见太大,总之是不给你装空调的。

我再念一遍,2013年,张尧学的回复,我下决心也要给你们装空调。中南从湖南没有拿到一分钱,如果我能从湖南拿到一个亿,我全部用来给你们装空调何况我们从国家拿到钱也比复旦少得多,但我答应你明年尽最大努力装空调。
隔壁湖南大学也有话说的呀,第2年2014年赵月宇就说,装空调不一定会影响吃苦耐劳。

岳麓山下这两所985,两段话比一万个招生广告要用的多。因为它代表着学校的一种态度,那就是本科生在学术层对学校的名声和晋升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学校尊重本科生的生活条件。愿意为之付出协调工作。这样的学校,不是说他们完全不会损害学生的利益,而是以管理为名义去损害学生利益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别的学校我不敢说,中南大学在疫情三年没有封过一次校,学生全部自由进出,中南大学的校门不关,外面的人进得来,里面的人出得去,10年来,外卖都可以送到宿舍楼下,宿舍不限功率,不搞强制断电。
这几样条件干掉全国多少学校,大家心里面可以有评价。

当然从纯学术,纯功利的角度说学生不是校园的共建者,合作者,而是纯粹的被管理者。但正如所说,这是从纯功利的角度上说的。
现在知识还需要大学教授来传授吗?我觉得对于90%的人来说不需要了,b站是全中国最优秀的开放大学。所有顶尖院校的专业课程你都可以在里面学。学校的第一作用是给你发毕业证,给你一个社会承认的文凭来证明你年轻时候的学习能力,第二个作用就是实现社会化。
大学是个小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化,也就是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社会礼仪,人生规划、社会认、谈恋爱等等问题都要在大学这四年里面解决。中国绝大多数高中生是谈不上什么社会认知和未来规划的,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考上了大学,什么东西都不用想,什么东西也不用算,你只要听话刷题就行。只有踏进了大学的校门,大多数人才算正式成为了成年人。
既然中国人的社会化和养成是从大学才开始的,那么这样的管理模式在给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答案就是极度功利主义的,都在指责当代年轻人自私、冷血、市侩,你们怎么不考虑考虑自己是怎么对年轻人言传身教的?
如果在这个阶段,学校不是帮助学生建立价值观、实现独立人格,而是用高压、回避、污名化等手段去压制正常诉求,它传递的就是一种失败的信号:社会就是权力者说了算,你的声音毫无价值。
这是一种犬儒的、消极的、阶层化的社会模型:
【部分删减】
或许这种情况是现实,但象牙塔应当是个讲理想主义的地方,不应该被傲慢的权力腐化至此。

其实再往大了说,这是父权制和行政管理的遗留,学生被当成了潜在的风险源或服从者,而不是正在成长的社会个体。自己也从来不把自己当成教书育人的教师,而是行政管理者,一句话,行政官僚化的大学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师了。
官僚化,就意味着权力,而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还是拿空调举例子,这些学校的领导,他们住的地方肯定是优先保证空调的,哪怕他们每年住在里面的时间很少,那也得保证他们的工作环境。上级巡视领导,肯定也是一样。
大学会决定你未来几十年的人生路,选大学就是在选未来的三观,应当慎重抉择。
所以我们回到标题还是那句话,鉴别一个学校是否值得去上的最好问题就是问他们有没有空调,这不是一个空调的问题,而是从一个空调能够看出太多太多的东西,这是一个切口,一个窗口,能让你一下子就弄清楚,在这里成长为人值不值得。
而对于不幸已经在这些没有空调的学校就读的年轻人来说,这也是人生第一课。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早一点认清,有痛感,是好事。
【部分删减】
高考的时候都会写议论文,激扬文字当然不错,但这也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就是一切激昂的、闪耀的、光荣的现实都和自己有关,事实未必如此。大家需要尽快意识到,现实世界里的宏观和微观存在背离,以及为何会发生这种背离。
应当去理性地审视宏大叙事,谨慎地评估它与你的关系。
面对这些,我们这一代人比你们痴长一些,我们也效法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我们成功地让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变成了生育率倒数第二,把好些人急的团团转。
既然宏大叙事不一定和个人感受有关,那么生育率也可以和人口总量无关。
我们这个社会是不缺宏大叙事的,它总是一次又一次,以理想、奋斗、集体、荣耀的名义出现。但作为个体,在跟着欢呼雀跃之前,不妨冷静一点多想想,成本在哪里?成就从哪来?是否只有好处没有有坏处?自己是不是那个代价?
这不是悲观,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