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当注定「工作到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生?

当注定「工作到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生?

文章来源: 刘知趣 于 2025-05-27 00:16:3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当注定「工作到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生?

(图/《宽松世代又如何》)

?

就在上周,丹麦议会正式通过一项新法案,规定到2040年退休年龄将上调至70岁,比当前退休年龄再延迟3年。

放眼欧洲的众多国家,像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各国的退休年龄也基本都在65岁以上,且都有进一步上调的计划。而美国虽然最早62岁就能退休,但领取全额社会保障福利的年龄,也在今年从65岁提升到了67岁。

如此来看,在人均寿命几近80岁的今天,「工作到死」似乎不再是一句玩笑话。

就在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同样公布了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9岁,在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名第四。

然而,在这样一个全民长寿的背景下,35+的中年人却面临着前所有未有的生存危机,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不稳定的职场环境、内卷的子女教育……这样的社会情绪也无可避免地影响着年轻一代:

我们这些00后亲眼看着80后、90后是怎么被时代拷打的,婚姻、买房、买车、养老、裁员……初中高中大学已经拷打的够要命了,现在90后扭头看我们说我们真可怜。

有一种准备参加索姆河战役的新兵,瞥见擦肩而过的火车里,装满凡尔登老兵尸体的感觉……很平淡的绝望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同的历史阶段,总会塑造一代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比起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期的80、90后,有着一条清晰可见的成功路径:努力读书,考入好大学,毕业后进入体制或大厂,从而实现稳定的生活。

如今年轻人面对的世界充满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学历通胀、工作通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慢下来」「活在当下」反而成了一种新的生存哲学。

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失落的一代」,他们不再执着于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而是更关注个体体验与精神的满足。这种「小确幸」的生活方式,在诸如《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等日剧中都有真实的呈现。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思考:在一个寿命越来越长的时代,人生是否必须被压缩成几个关键节点?我们是否应该允许自己、甚至是下一代,拥有更多元的生活方式?

|01 工作可以「慢下来」

当我们谈及工作时,无论是身边的长辈,亦或是是我们自己,潜意识里还是会认为「稳定大于天」。一辈子能在一个单位干到退休,听起来就很踏实,也很体面。

毕竟,「工作稳定」不仅是普通人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也几乎是社会赋予我们身份的唯一标签。

然而,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代际价值观的改变,个体职业发展的路径是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多元。

在国外,年轻人换工作的频率越来越高,跳槽更不会被视为「不靠谱」。

以美国为例,从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数据来看,出生于1957年~1964年的婴儿潮一代,在18~54岁之间平均从事过12.4份不同的工作。

相比之下,出生于1981年~1996年的千禧一代,在同一阶段平均更换工作的次数更高,达到了13.7次。换句话说,个体职业生涯的流动性在不断增强,一个人的职业路径早已不是一条直线。

日本也有着同样的趋势。总务省2023年的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25~34岁人群中,从事非正式雇佣(包括合同工、派遣员工等)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7%,相比十年前又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这些岗位虽然保障性差一些,但胜在灵活自由。

除此之外,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年轻一代对「终身雇佣」不再执着,他们更在意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兴趣契合度以及个人成长空间。

其实仔细想想,未来几十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会上升到100岁甚至更高。相比过去五六十岁就走完一生的时代,我们多出来的这几十年,倘若只是为了拼命工作、重复几个固定的阶段,显然并不划算。

人生真的不应该只是只活几个「展示成果的瞬间」,而是在活「整个生命过程的体验」。所以我相信慢慢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西方那种「35岁去读个书」「毕业后先Gap一年」这样的生活方式。

|02 教育不只是「被筛选」

在过去的几十年,「小镇做题家」借着时代的红利跻身一线城市新中产的故事屡见不鲜,教育曾是中国社会实现阶层跃迁最具确定性的通道。

但时过境迁,如今这条路正在肉眼可见地快速收窄。一方面,是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和地区,县中再难出贵子;另一方面,是学历通胀、工作通缩,名校毕业生也未必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不仅如此,教育体系似乎也在悄然变革。大家不妨去看看现在小学生的教材,会发现比我们小时候要难得多,尤其是数学,一些题目甚至接近了初中的水平。

这背后固然是反映了教育系统的竞争正在变得日益激烈,基础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筛选出国家真正需要的「顶尖人才」。

说到判断孩子适不适合走应试这条路线,一个重点小学的老师给我分享了两个很直观的判断方法:一是看记忆力,背书快不快、理解能力强不强,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二是骨子里有没有一股「拼劲儿」,就是那种我非要把这道题搞懂的决心。如果这两点都不突出,大概率不适合通过传统应试这条路成为「顶尖人才」。

这时候,作为家长应该考虑的是及早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而不是一味地卷分数。很多时候,家长会因为追求分数,反倒打压了孩子真正的天赋,比如:「你好好学习吧,什么时候了还在画画」「马上中考了,你还在写小说,中考考写小说吗?」……

在一个物质条件空前丰富的时代,大家对成功的定义也必然变得更加多元。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那些工匠们,他们并没有走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路径,一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获得了无与伦比的价值感与满足感。

所以,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最终的目标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而是帮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世界上,能站稳脚跟,活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03 婚育是个人选择

如果说教育和职场的焦虑还停留在个体层面,那么婚姻与生育则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冲突。

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需要「婚育」这件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创下历史新低,总和生育率降至1.0左右,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2.1。与此同时,民政部发布的离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协议离婚人数达210万对,离婚率持续攀升。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时代价值观的转变:生育已经不再是道德义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放眼全球,这种趋势也并非中国独有。联合国人口司的研究指出,在发达国家中,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经济独立性增强以及社会观念转变,非婚同居、晚婚甚至不婚的比例都在上升。

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35年,日本终身未婚率将突破30%。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愿意为了「结婚」而妥协自己的生活质量。

未来,我猜想生育意愿可能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富人因资源充足乐意多生,穷人因生存压力小而敢生,但夹在中间的中产阶层则更倾向于少生甚至不生。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生育的成本过高,回报却越来越不确定。

换句话说,生育的成本既可以被拉到无限大,也可以被压缩到无限小。而「生出天才」这件事,本质上是一场概率游戏——有人愿意赌,是因为有退路;有人敢赌,是因为没得选;而中间阶层,既不敢输,又怕输不起。

所以你会发现,中产群体反而成了最「佛系」的一群人。他们不再追求「必须有后代」,也不再被「无后为大」的传统道德绑架。

这还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变化:婚姻的意义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过去它是「搭伙过日子」的经济合作,是「无后为大」的伦理责任。但现在,婚姻更像是一种情感陪伴的选择。如果一段关系不能带来成长、理解与幸福,那单身未必不是更好的选项。

|04 不再「卷」才是新生活

2018年,发表在《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International》的研究数据显示,在瑞士,65至74岁的居家老年人中,约有73%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即便在75岁以上的群体中,这一比例也达到了62%。

这说明,随着医疗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类寿命正在不断延长,6、70岁的时候一样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人生就不再只是「工作——退休」两个阶段,而是可能被分成多个章节。

当年轻人逐渐意识到职场并无「稳定」可言,领悟到人生漫漫、生命的价值在于体验——不再盲目投身于一场看不到尽头的物质竞争,转而关注自我内心真实且具体的精神需求时,也恰恰预示着个体正在挣脱「范式成功」的束缚,社会集体的平均幸福感也一定会随之提升。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推脸”风波上国际头条:马克龙妻曝痛苦内情
川普点头答应 美股开盘直接反弹大涨400点
华裔女来美20年面临驱逐 所住小镇95%挺川仍声援
信用崩塌?中国50年超长期国债拍卖大翻车
灵媒预言成真 美失踪大学生遗骸寻获 52年悬案终破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国突暂停留学签证预约 全面审查社媒 影响面在扩大
美媒:特朗普家族利用总统职权变现,规模令人震惊
特斯拉员工上书建议“开除马斯克” 结果…
川普下重手整治哈佛 都是为了以色列……
“我老公为微软工作25年 被算法随机选中解雇”
川普:普京“在玩火” 俄:最坏情况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中国3千5百万剩男找不到老婆 买外国新娘问题猖獗
网疯传:哈佛因拒收川普小儿子遭报复?
突发!川普扩大留学生社媒审查 领馆暂停签证面试
特朗普政府要求:联邦机构终止与哈佛所有合约
任志强狱中获高规格探视 政局松动的信号?
羞辱?川普要撤回哈佛30亿补助金 给全美技职学校
滑行时引擎起火 北京飞旧金山客机紧急中断起飞
马斯克"女儿"跨性别拍内衣广告 一身反骨要自己养自己
攻击一所学校事小,抹黑祖国传统医学事大
元老纷纷离世 民主党陷年龄焦虑 25岁的他要变革…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当注定「工作到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生?

刘知趣 2025-05-27 00:16:32
当注定「工作到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生?

(图/《宽松世代又如何》)

?

就在上周,丹麦议会正式通过一项新法案,规定到2040年退休年龄将上调至70岁,比当前退休年龄再延迟3年。

放眼欧洲的众多国家,像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各国的退休年龄也基本都在65岁以上,且都有进一步上调的计划。而美国虽然最早62岁就能退休,但领取全额社会保障福利的年龄,也在今年从65岁提升到了67岁。

如此来看,在人均寿命几近80岁的今天,「工作到死」似乎不再是一句玩笑话。

就在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同样公布了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9岁,在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名第四。

然而,在这样一个全民长寿的背景下,35+的中年人却面临着前所有未有的生存危机,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不稳定的职场环境、内卷的子女教育……这样的社会情绪也无可避免地影响着年轻一代:

我们这些00后亲眼看着80后、90后是怎么被时代拷打的,婚姻、买房、买车、养老、裁员……初中高中大学已经拷打的够要命了,现在90后扭头看我们说我们真可怜。

有一种准备参加索姆河战役的新兵,瞥见擦肩而过的火车里,装满凡尔登老兵尸体的感觉……很平淡的绝望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同的历史阶段,总会塑造一代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比起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期的80、90后,有着一条清晰可见的成功路径:努力读书,考入好大学,毕业后进入体制或大厂,从而实现稳定的生活。

如今年轻人面对的世界充满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学历通胀、工作通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慢下来」「活在当下」反而成了一种新的生存哲学。

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失落的一代」,他们不再执着于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而是更关注个体体验与精神的满足。这种「小确幸」的生活方式,在诸如《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等日剧中都有真实的呈现。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思考:在一个寿命越来越长的时代,人生是否必须被压缩成几个关键节点?我们是否应该允许自己、甚至是下一代,拥有更多元的生活方式?

|01 工作可以「慢下来」

当我们谈及工作时,无论是身边的长辈,亦或是是我们自己,潜意识里还是会认为「稳定大于天」。一辈子能在一个单位干到退休,听起来就很踏实,也很体面。

毕竟,「工作稳定」不仅是普通人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也几乎是社会赋予我们身份的唯一标签。

然而,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代际价值观的改变,个体职业发展的路径是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多元。

在国外,年轻人换工作的频率越来越高,跳槽更不会被视为「不靠谱」。

以美国为例,从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数据来看,出生于1957年~1964年的婴儿潮一代,在18~54岁之间平均从事过12.4份不同的工作。

相比之下,出生于1981年~1996年的千禧一代,在同一阶段平均更换工作的次数更高,达到了13.7次。换句话说,个体职业生涯的流动性在不断增强,一个人的职业路径早已不是一条直线。

日本也有着同样的趋势。总务省2023年的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25~34岁人群中,从事非正式雇佣(包括合同工、派遣员工等)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7%,相比十年前又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这些岗位虽然保障性差一些,但胜在灵活自由。

除此之外,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年轻一代对「终身雇佣」不再执着,他们更在意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兴趣契合度以及个人成长空间。

其实仔细想想,未来几十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会上升到100岁甚至更高。相比过去五六十岁就走完一生的时代,我们多出来的这几十年,倘若只是为了拼命工作、重复几个固定的阶段,显然并不划算。

人生真的不应该只是只活几个「展示成果的瞬间」,而是在活「整个生命过程的体验」。所以我相信慢慢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西方那种「35岁去读个书」「毕业后先Gap一年」这样的生活方式。

|02 教育不只是「被筛选」

在过去的几十年,「小镇做题家」借着时代的红利跻身一线城市新中产的故事屡见不鲜,教育曾是中国社会实现阶层跃迁最具确定性的通道。

但时过境迁,如今这条路正在肉眼可见地快速收窄。一方面,是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和地区,县中再难出贵子;另一方面,是学历通胀、工作通缩,名校毕业生也未必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不仅如此,教育体系似乎也在悄然变革。大家不妨去看看现在小学生的教材,会发现比我们小时候要难得多,尤其是数学,一些题目甚至接近了初中的水平。

这背后固然是反映了教育系统的竞争正在变得日益激烈,基础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筛选出国家真正需要的「顶尖人才」。

说到判断孩子适不适合走应试这条路线,一个重点小学的老师给我分享了两个很直观的判断方法:一是看记忆力,背书快不快、理解能力强不强,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二是骨子里有没有一股「拼劲儿」,就是那种我非要把这道题搞懂的决心。如果这两点都不突出,大概率不适合通过传统应试这条路成为「顶尖人才」。

这时候,作为家长应该考虑的是及早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而不是一味地卷分数。很多时候,家长会因为追求分数,反倒打压了孩子真正的天赋,比如:「你好好学习吧,什么时候了还在画画」「马上中考了,你还在写小说,中考考写小说吗?」……

在一个物质条件空前丰富的时代,大家对成功的定义也必然变得更加多元。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那些工匠们,他们并没有走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路径,一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获得了无与伦比的价值感与满足感。

所以,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最终的目标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而是帮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世界上,能站稳脚跟,活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03 婚育是个人选择

如果说教育和职场的焦虑还停留在个体层面,那么婚姻与生育则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冲突。

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需要「婚育」这件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创下历史新低,总和生育率降至1.0左右,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2.1。与此同时,民政部发布的离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协议离婚人数达210万对,离婚率持续攀升。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时代价值观的转变:生育已经不再是道德义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放眼全球,这种趋势也并非中国独有。联合国人口司的研究指出,在发达国家中,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经济独立性增强以及社会观念转变,非婚同居、晚婚甚至不婚的比例都在上升。

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35年,日本终身未婚率将突破30%。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愿意为了「结婚」而妥协自己的生活质量。

未来,我猜想生育意愿可能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富人因资源充足乐意多生,穷人因生存压力小而敢生,但夹在中间的中产阶层则更倾向于少生甚至不生。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生育的成本过高,回报却越来越不确定。

换句话说,生育的成本既可以被拉到无限大,也可以被压缩到无限小。而「生出天才」这件事,本质上是一场概率游戏——有人愿意赌,是因为有退路;有人敢赌,是因为没得选;而中间阶层,既不敢输,又怕输不起。

所以你会发现,中产群体反而成了最「佛系」的一群人。他们不再追求「必须有后代」,也不再被「无后为大」的传统道德绑架。

这还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变化:婚姻的意义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过去它是「搭伙过日子」的经济合作,是「无后为大」的伦理责任。但现在,婚姻更像是一种情感陪伴的选择。如果一段关系不能带来成长、理解与幸福,那单身未必不是更好的选项。

|04 不再「卷」才是新生活

2018年,发表在《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International》的研究数据显示,在瑞士,65至74岁的居家老年人中,约有73%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即便在75岁以上的群体中,这一比例也达到了62%。

这说明,随着医疗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类寿命正在不断延长,6、70岁的时候一样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人生就不再只是「工作——退休」两个阶段,而是可能被分成多个章节。

当年轻人逐渐意识到职场并无「稳定」可言,领悟到人生漫漫、生命的价值在于体验——不再盲目投身于一场看不到尽头的物质竞争,转而关注自我内心真实且具体的精神需求时,也恰恰预示着个体正在挣脱「范式成功」的束缚,社会集体的平均幸福感也一定会随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