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撤销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格,约四分之一的国际学生面临转学困境,其中包括大量中国留学生。这轮制裁被视为对美国高校抗议巴以冲突的清算,亦是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文化战争”的升级。美国一名联邦法官其后紧急叫停有关措施,但事件仍持续发酵。
据《封面新闻》报道,多名哈佛中国留学生形容事件如“天都塌了”,对未来学业、签证及生活安排感到极大不安。
当地时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撤销哈佛大学的学生与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意味该校将不得再招收新的外国留学生。该认证涉及F-1(学术学生)、M-1(职业学生)及J-1(交流访问)签证,是国际学生赴美就读的核心凭证。
据悉,该项禁令将自2025—2026学年生效,为美国首次对单一顶尖高校採取此类措施。过往SEVP认证多针对破产或欺诈学校,对哈佛等研究型大学出手,被外界视为“核选项”。
美国国土安全部长诺姆(Kristi Noem)指责哈佛未配合交出过去五年外国学生参与抗议活动的资料,包括影像纪录,并称哈佛“纵容反犹言论”。报道指,此次决定与2024年巴以冲突期间,美国高校爆发声援巴勒斯坦抗议活动有关。
根据官方声明,哈佛若欲恢复SEVP认证,需在72小时内交出涉事学生纪录。哈佛方面强烈谴责此举为“非法且具报复性”,并已于5月23日入禀波士顿联邦法院提出诉讼。同日,美国加州联邦法官怀特发出紧急禁令,暂时阻止相关措施生效,并禁止政府以移民理由拘留任何非美出生学生。案件仍在审理中。

图为美国哈佛大学校园,摄于2025年5月2日(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中国留学生:学校放暑假返美恐无期 天都塌了
据《封面新闻》报道,目前哈佛国际学生比例约佔27.2%,其中中国学生佔约四分之一,为该措施中受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
哈佛学生李莎(化名)在接受访问时说:“没想到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她形容消息传出时,“像是天都塌了”。李莎原定下学期将赴肯尼亚、印度、乌克兰进行访学交流,惟现时行程已陷入不确定。
她坦言,若制裁成真,唯有选择转学、休学或暂时工作,等待政策转变再回到校园。她又指出,因哈佛已进入暑假,离境学生恐怕最受影响,“可能将无法返美”。
李莎续称:“校方可能会和政府协商相关条款,或通过法律渠道维护权利。”她已收到哈佛发给学生的邮件,表示将全力协助受影响学生。
而准备于今年8月入读哈佛研究生课程的中国学生马宁宁,亦对事件感到意外。她原正等待I-20表格(学生签证所需文件),当看到“禁止哈佛招收国际学生”的新闻时,最初以为是旧闻重炒,“第一反应觉得很扯,这应该又是让哈佛大学妥协的一种方式。”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波,马宁宁表示父母曾建议她联络其他已拒绝的offer,“但我想等72小时尘埃落定后再做打算,况且全球学校的录取已基本截止,极少有大学会补录。”
她又提到,哈佛新生群一度活跃起来,“但说来说去也无非是一个『等』”。其后收到法官叫停政策的消息,她坦言“意料之中,但没想到会这么快。”
此次美国政府对哈佛出手,不单与巴以抗议有关,更被视为保守派与自由派“文化战争”的升级表现。而类似冲突可追溯至1950年代“麦卡锡主义”时期,彼时联邦政府曾要求大学教授宣誓效忠,美国高校长期被右翼势力视为“思想不正确”温床。
近年来,随着“觉醒文化”盛行,右翼智库与舆论机构多次抨击常春藤高校散播“左翼病毒”,呼吁政府“要么驯服,要么拆除”这些精英学府。川普在竞选期间也多次强调,将对“敌视保守派”的大学採取措施。2025年3月,其政府成立“校园反犹太主义工作组”,开始调查全美多所高校的学生言论与集会行为。
哈佛因拒绝交出国际学生抗议资料,被视为重点打击对象。据报道,美国教育部早前曾向哈佛发出调查清单,并威胁若不配合,将中止其外国学生招生资格。
据英国《卫报》评论,哈佛此次事件反映出,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再度沦为政治试刀石。评论认为,这场文化战争结合移民、税务、执法等多重政策工具,进一步升级为“政府主导的整肃行动”。
截至目前,哈佛学生及师生已发起抗议,并成立“哈佛学生自由联盟”,呼吁保障国际学生权益。哈佛校方亦表明,将坚持学术自由与学生安全为首要原则,并诉诸法律捍卫校方与学生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