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学阀之外,还有科阀、画阀在悄悄垄断中国的社会资源

学阀之外,还有科阀、画阀在悄悄垄断中国的社会资源

文章来源: 黑噪音 于 2025-05-19 18:27:5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提起“学阀”二字,中国人并不陌生。这些披着知识外衣的掌权人士,坐拥资源、卡脖认证、批钱批项目,活得那叫一个滋润,似乎有学历就能封侯拜相。

但可别以为这只是学界独有的生态,放眼四周,一种更庞大、更隐秘的“阀族联盟”早已悄然成型:科阀、画阀,以及无处不在的资源垄断者。

过去,“科学家”是多么神圣的称号。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谁不是倾尽一生,甘为祖国燃尽灵魂的楷模?

但今时不同往日,院士评选早就成了“隐形选秀”,比选秀还精彩——不过不是比能力,而是比关系、圈子、门路。

现在的院士评选资格,更多的是其背后的资源统筹能力,而远非只看科研本身的能力。

“科阀”,早已不是那个在实验室熬夜到掉头发的科研工作者,而是穿西装、打领带、满嘴“战略新兴产业”“卡脖子技术”的“圈内精英”。

一些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手握的是“国家战略”,心想的却是“我徒弟评上了”或者“我儿子也快毕业了”。

据说有一些院士,手下带着几十个博士后,项目多得写PPT都要外包。论文?早就有枪手。技术?不懂没关系,会开发布会就行。

什么是先进技术,得他们说了算;什么是创新成果,他们评估;项目资金怎么分配,他们签字盖章。想搞科研你就得进他们的小圈子,否则,别说评奖,连实验室的灯泡都可能批不下来。

当一个科研体系的评价标准被少数人垄断,当技术成果变成“人情往来”的副产品,所谓“创新能力”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幌子,论文能飞上天,技术却落不了地。

最终伤害的,是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

再来说说“画阀”。现在绘画圈子有种潜规则:会画不如会混,画院不是画室是会所。

想办展?混圈子的能力因素远大于你画画的水平本身。

“画阀”这个词,你大概第一次听。但你一旦进入当下的艺术圈,那叫一个醍醐灌顶——什么叫“以画养权、以权养画”?看他们就知道了。

所谓“画阀”,就是掌握了书画评判标准、展览入口和艺术资源的那批人。他们往往头衔惊人:某协会或者某分会主席、理事,还有什么XX界杰出贡献人物……听着就像联合国秘书长都要敬他们三分。

但你真让他提笔画一幅,可能连手都会抖。

一些画阀的真本事,不在笔下,在酒桌上。画坛评奖,讲究的不是笔墨功底,而是“拜过哪位师父”“是不是谁的学生”“是哪年入的哪个画院”。

搞艺术?不如先搞定人脉。拜错师门,十年功力白练;站错队伍,一幅作品进不了展厅。

当然,基因还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爹是大画家,那你也一定是大画家,即便你根本就不怎么会画画。

因此, “画展”也成了权力展示场。有些“艺术展”里一幅画标价800万,画的是一条粗粗的红线配几个墨点,然后旁边一堆人点头说“极具东方哲思”。

你以为他们真看懂了?其实,他们只是在赌那张纸背后的关系网。

在画阀世界,这些展根本就不是给大众看的,也不是用来培养新的艺术家,而是用来给权力站台的。

美不是目的,名与利才是主旋律。

于是你会看到,一个不知所云的“名家”,带着一帮“高徒”,占尽展览资源、讲座席位、政府采购的通道,而真正能画、愿画的年轻人,只能在地摊、网络、或者永远无人问津的小角落里默默挣扎。

文学界也一样,多少有才华的年轻人连出版发表的机会都没有,但“写阀”们凭着文字垃圾一年能出好几本书,还可以大张旗鼓搞“作品研讨会”。

其实从“学阀”“科阀”到“画阀”,本质上是同一回事:知识的世袭化、资源的圈层化、权力的隐性垄断。

就像古代的门阀望族,今天的“阀族联盟”们也拥有几大共性:

论资排辈,尊卑有序:你再有本事,不如人家“某某的学生”;

裙带成风,近亲繁殖:父子皆教授,师徒皆院士,开会像家宴,评奖像族谱;

掌握资源,决定标准:不是你努力决定你能不能成功,而是你有没有打入他们的酒局。

时间久了,这种现象会逐渐强化为一种文化基因,被下一代默默吸收。当每个人都笃信“拼实力不如拼关系,靠努力不如抱大腿”,那社会也将慢慢变质。

很多人解释:“这是中国特色的人情文化嘛。”

但如果连科研、艺术、教育这些应当是社会最清澈的地方都变成了利益的泥潭,那我们要用什么塑造民族的未来?

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些“阀”,不仅是在浪费资源,更是在损害中国科技、学术、艺术的发展根基,是透支一代人的信念与热情。那么多年轻人躺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阀”们已经让人失望透顶了。

哲学上有个概念叫“消极自由”。面对这些容易让人心灰意冷的现实,年轻人至少可以坚持不拜、不捧、不跪、不盲从。

让我们共同记住一句话:

真正的知识,是燃烧的自由思想之火,而不是权力世袭的香火。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7)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演唱会CEO出轨最大赢家是他 还清57万元学生贷款
新一轮的美国妖股来了 散户压路机前捡铜板?
大罢免0通过 赖清德称“确立了反共护台的国家方向”




24小时讨论排行

财政赤字困难 泽连斯基喊欧洲国家出钱 帮乌军加薪
情人78岁丁珮谈李小龙离世当天细节 癫痫或是真死因
中国的经济学家都死绝了?还不站出来发声
华人家的花园太丑险遭罚款,大家评评冤不冤
24名“蓝委”全过关 陆媒:民进党“大罢免”完全失败
俄媒寻人 25年前与普京合影中国男孩找到了 现任...
大罢免失败赖清德会请辞吗?"第二波投票后民进党恐大乱"
“杀死”那个错付910元车费男孩的不仅仅是司机
特朗普开怼:“克林顿去过那个小岛28次 我从没去过”
释永信涉刑事犯罪 严重违反戒律 包养多名情妇还有私生子
BBC:台湾“大罢免”惨败的五个启示
中国餐厅日营业额“惨崩9成” 关店潮猛烈来袭
一份与释永信通奸女人笔录 被举报私生活混乱
斯坦福揭秘婚姻现代真相:为何"优质"单身女性更多?
特朗普发奥巴马版乘车逃亡恶搞图,其本人及万斯扮演警察
美波音737起飞失火冒烟 173人仓皇逃生:看到轮子喷飞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学阀之外,还有科阀、画阀在悄悄垄断中国的社会资源

黑噪音 2025-05-19 18:27:59



提起“学阀”二字,中国人并不陌生。这些披着知识外衣的掌权人士,坐拥资源、卡脖认证、批钱批项目,活得那叫一个滋润,似乎有学历就能封侯拜相。

但可别以为这只是学界独有的生态,放眼四周,一种更庞大、更隐秘的“阀族联盟”早已悄然成型:科阀、画阀,以及无处不在的资源垄断者。

过去,“科学家”是多么神圣的称号。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谁不是倾尽一生,甘为祖国燃尽灵魂的楷模?

但今时不同往日,院士评选早就成了“隐形选秀”,比选秀还精彩——不过不是比能力,而是比关系、圈子、门路。

现在的院士评选资格,更多的是其背后的资源统筹能力,而远非只看科研本身的能力。

“科阀”,早已不是那个在实验室熬夜到掉头发的科研工作者,而是穿西装、打领带、满嘴“战略新兴产业”“卡脖子技术”的“圈内精英”。

一些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手握的是“国家战略”,心想的却是“我徒弟评上了”或者“我儿子也快毕业了”。

据说有一些院士,手下带着几十个博士后,项目多得写PPT都要外包。论文?早就有枪手。技术?不懂没关系,会开发布会就行。

什么是先进技术,得他们说了算;什么是创新成果,他们评估;项目资金怎么分配,他们签字盖章。想搞科研你就得进他们的小圈子,否则,别说评奖,连实验室的灯泡都可能批不下来。

当一个科研体系的评价标准被少数人垄断,当技术成果变成“人情往来”的副产品,所谓“创新能力”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幌子,论文能飞上天,技术却落不了地。

最终伤害的,是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

再来说说“画阀”。现在绘画圈子有种潜规则:会画不如会混,画院不是画室是会所。

想办展?混圈子的能力因素远大于你画画的水平本身。

“画阀”这个词,你大概第一次听。但你一旦进入当下的艺术圈,那叫一个醍醐灌顶——什么叫“以画养权、以权养画”?看他们就知道了。

所谓“画阀”,就是掌握了书画评判标准、展览入口和艺术资源的那批人。他们往往头衔惊人:某协会或者某分会主席、理事,还有什么XX界杰出贡献人物……听着就像联合国秘书长都要敬他们三分。

但你真让他提笔画一幅,可能连手都会抖。

一些画阀的真本事,不在笔下,在酒桌上。画坛评奖,讲究的不是笔墨功底,而是“拜过哪位师父”“是不是谁的学生”“是哪年入的哪个画院”。

搞艺术?不如先搞定人脉。拜错师门,十年功力白练;站错队伍,一幅作品进不了展厅。

当然,基因还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爹是大画家,那你也一定是大画家,即便你根本就不怎么会画画。

因此, “画展”也成了权力展示场。有些“艺术展”里一幅画标价800万,画的是一条粗粗的红线配几个墨点,然后旁边一堆人点头说“极具东方哲思”。

你以为他们真看懂了?其实,他们只是在赌那张纸背后的关系网。

在画阀世界,这些展根本就不是给大众看的,也不是用来培养新的艺术家,而是用来给权力站台的。

美不是目的,名与利才是主旋律。

于是你会看到,一个不知所云的“名家”,带着一帮“高徒”,占尽展览资源、讲座席位、政府采购的通道,而真正能画、愿画的年轻人,只能在地摊、网络、或者永远无人问津的小角落里默默挣扎。

文学界也一样,多少有才华的年轻人连出版发表的机会都没有,但“写阀”们凭着文字垃圾一年能出好几本书,还可以大张旗鼓搞“作品研讨会”。

其实从“学阀”“科阀”到“画阀”,本质上是同一回事:知识的世袭化、资源的圈层化、权力的隐性垄断。

就像古代的门阀望族,今天的“阀族联盟”们也拥有几大共性:

论资排辈,尊卑有序:你再有本事,不如人家“某某的学生”;

裙带成风,近亲繁殖:父子皆教授,师徒皆院士,开会像家宴,评奖像族谱;

掌握资源,决定标准:不是你努力决定你能不能成功,而是你有没有打入他们的酒局。

时间久了,这种现象会逐渐强化为一种文化基因,被下一代默默吸收。当每个人都笃信“拼实力不如拼关系,靠努力不如抱大腿”,那社会也将慢慢变质。

很多人解释:“这是中国特色的人情文化嘛。”

但如果连科研、艺术、教育这些应当是社会最清澈的地方都变成了利益的泥潭,那我们要用什么塑造民族的未来?

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些“阀”,不仅是在浪费资源,更是在损害中国科技、学术、艺术的发展根基,是透支一代人的信念与热情。那么多年轻人躺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阀”们已经让人失望透顶了。

哲学上有个概念叫“消极自由”。面对这些容易让人心灰意冷的现实,年轻人至少可以坚持不拜、不捧、不跪、不盲从。

让我们共同记住一句话:

真正的知识,是燃烧的自由思想之火,而不是权力世袭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