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在市场的渗透下人情开始异化,农民建个房要办几次酒席

在市场的渗透下人情开始异化,农民建个房要办几次酒席

文章来源: 新乡土 于 2025-05-15 19:55:1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原子化地区人情的建构性

李永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人情往来是维系熟人社会关系最为重要的方式。在熟人社会中,人情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日常性人情"和"仪式性儿情"。所谓"日常性人情"是指,农民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忙,共同渡过难关,如在农业生产上相互帮工。而"仪式性人情"则是指,在农民生命周期中的重大节点。如结婚、建房,通过办酒席等方式将亲友聚集起来,共同见证这一过程。亲朋好友通常会送上一定的礼金,既是为了相互帮助以度过人生的重大阶段,也是为了维系相互间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情往来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体而言,原子化地区人情的建构性较强,而宗族性地区和小亲族地区人情的规则性较强。本文主要分析原子化地区人情的建构性。

一

湖北巴东农村属于典型的原子化地区,代际关系比较理性,代际之间相对独立,在核心家庭之上没有一个结构性的认同与行动单位,农民在行为上相对比较理性,村庄舆论约束不强。在人情方面,巴东地区人情的建构性很强、规则性较弱、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家庭的实际需求来建构自己的人情圈。实际上,几乎每个家庭当前人情圈的维系都是经过理性计算的结果。巴东农村人情的建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情圈的自由伸缩。巴东地区农民的人情圈范围很广,并且没有明确的边界,每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构新的人情圈,或者是退出原来的人情圈。不认识的人之间也可以通过"亲戚传亲戚"或者"朋友传朋友"的方式在人情往来上相互走动。笔者在调研中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2016年女儿出嫁办了酒席,总共有十几桌客人,其中来了十几户是主家原来并不认识的人。这位妇女介绍:"有十几户我都不认识,亲戚传亲戚就来了,比如我姐姐婆家的亲戚,就是听我姐姐说了之后来的。"可见,当地农民人情圈的自由伸缩度很大。

第二,人情可以清算,人情交往的进入与退出都比较容易。巴东农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情还清了,就可以不走了",在他们看来,人情是可以清算的,只要还完了人情,相互之间就可以不再进行人情往来。并且,在巴东农村,人情圈在代际之间不会继承,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人情圈,父代与子代的人情圈自然有重合,比如共同的亲戚,但邻里或朋友这种关系就不一定会在代际之间继承。因此,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可以退出人情往来。

第三,每个家庭的人情圈都比较大,但又极不稳定。一方面,每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构新的人情圈或者退出原来的人情圈,因此当地农民的人情圈都比较大,血缘关系走得很远,地缘关系和朋友关系建构性很强;另一方面,由于可以自由进入与退出,因此每个家庭的人情圈又极其不稳定。

第四,人情交往具有即时性平衡的色彩。每个家庭在计算"人情账"时都是遵循一种短期的平衡机制,并且,这种平衡还带有一定的竞争色彩,从而孕育了人情上涨的机制。

第五,随礼的不规则性。在礼金上,当地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则。一般关系至少是给100元,亲戚或朋友关系则更没有明确的标准,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此外,当地在上礼时有个习惯,即一般都要在原来别人给自己的礼金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金额,这样做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间隔时间太长,经济水平不一样,物价也不一样,"现在的钱没以前值钱";二是想要继续维系两家的人情往来关系。但也并不是所有人在上礼时都会"加一点",加或不加主要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双方关系的好坏,如果关系好,自然要多少加一些,如果关系一般,则可以不加;二是自身经济条件,如果经济条件较好,可以加一些,如果经济条件较差,不加也可以;三是自己的年龄以及完成人生任务的状况,如果已经完成了主要的人生任务(子代已经结婚),并且未来很可能不会再办酒席,那么就可以不加,反之,则可以加一些;四是对方办酒席的频率,如果对方办酒席的次数较多,或者是预想到对方家庭在近期内会办好几次酒席(如有几个子女都还未婚),那么可以不加,反之,则可以加一点。可见,加与不加没有明确的规则,每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二

整体来看,巴东地区人情的建构性很强,规则性很弱。这主要与当地的村庄社会性质有关。当地属于原子化地区,在个体核心家庭之上没有结构性力量的制约,人情往来是以核心家庭利益为中心,并且经过理性计算的结果。在当地的语境中,人情往来是核心家庭之间的交往,交往双方会遵循基本的礼尚往来,但仍然缺乏村庄结构性力量的制约。也即,人情往来中的规则只是双方家庭遵守的规则,而非村庄整体的规则。

相对而言,小亲族地区和宗族性地区人情的规则性很强。首先,在小亲族和宗族性地区,农民的人情圈比较固定,个体及其家庭很难建构新的人情圈。其次,在随礼上很有规则,一般是根据与主家关系的好坏、亲疏远近决定送礼的多少,哪一种关系应该送多少礼金在熟人社会中有基本的规定,个体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随意决定。例如,如果有三个舅舅,那么他们送的礼一定是相同的,如果某个舅舅多送礼,会遭到别人的指责,并且还会使另外两个舅舅很没有面子。最后,人情交往一旦进入就很难退出。

三

在当前农村,人情仍然具有其传统含义,但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性力量不断渗透之下,一些地区的人情往来开始发生异化。例如,一些地区为了办酒席收礼在人情项目上不断"创新",有的农民建一个房子要办几次酒席:下地基办一次,一楼完工办一次,二楼完工再办一次。在某些地方甚至还出现母猪下崽也要办酒席的情况。异化的人情改变了其所具有的原始含义,人情不再成为维系熟人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而是成为敛财的工具,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农民不堪重负,并逐渐逃离。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在人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酒席档次越来越高,越来越讲究外在的排场,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适当的人情往来是维系熟人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异化的人情则已经脱离其原始含义,不仅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可能使熟人社会的关系恶化。因而,在人情异化的地区,政府应该倡导移风易俗,对农民进行引导和教育。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约炮外国电竞手曝不雅片 中国女生遭退学 挨批有损国格
美国特勤局老爸教女儿安全守则 “绝不做的5件事”
“南京红姐”红到日本!玉照惊呆网民 网友总结保命三要素
Meta离职大牛怒揭黑幕:内斗 抢功 末位裁员 全是毒瘤
北京:“铁皮装坦克”深夜开上街头引墙内外热议




24小时讨论排行

中国学者:寄望“二次西安事变”统一台湾
中国女数学家英语演说 意外成“小粉红”攻击目标
美6月关税年增3倍! 联邦收入由亏转盈270亿美元
吴瑛教授儿女起诉:NIH和西北大学联手迫害她自杀
生理盐水替代疫苗 医生被誉“美国英雄” 司法部撤指控
如想取得美国签证 国务院:社媒帐号必须“公开”
时隔1年!川普遇刺案官方报告出炉 多项惊人内幕曝光
突袭大麻农场掀争议:孩子摘草莓?与儿童性侵犯同住?
印度航空坠机事件:为何驾驶舱录音让事情更加扑朔迷离
全美关注!总统有无权剥夺在美国出生公民的国籍?
爱泼斯坦案致MAGA分裂?川普吁团结 马斯克再发难
川普开呛普丁「令人失望」,宣布援乌爱国者飞弹
当一个女生被安上“有损国格”的罪名
美国:8中国留学生诈骗老人逾千万 最高20年刑期
纽时观点:川普内阁—长得好看的笨蛋依然是笨蛋
特朗普:爱泼斯坦案"没完没了",马斯克:赶紧公布吧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在市场的渗透下人情开始异化,农民建个房要办几次酒席

新乡土 2025-05-15 19:55:11
原子化地区人情的建构性

李永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人情往来是维系熟人社会关系最为重要的方式。在熟人社会中,人情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日常性人情"和"仪式性儿情"。所谓"日常性人情"是指,农民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忙,共同渡过难关,如在农业生产上相互帮工。而"仪式性人情"则是指,在农民生命周期中的重大节点。如结婚、建房,通过办酒席等方式将亲友聚集起来,共同见证这一过程。亲朋好友通常会送上一定的礼金,既是为了相互帮助以度过人生的重大阶段,也是为了维系相互间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情往来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体而言,原子化地区人情的建构性较强,而宗族性地区和小亲族地区人情的规则性较强。本文主要分析原子化地区人情的建构性。

一

湖北巴东农村属于典型的原子化地区,代际关系比较理性,代际之间相对独立,在核心家庭之上没有一个结构性的认同与行动单位,农民在行为上相对比较理性,村庄舆论约束不强。在人情方面,巴东地区人情的建构性很强、规则性较弱、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家庭的实际需求来建构自己的人情圈。实际上,几乎每个家庭当前人情圈的维系都是经过理性计算的结果。巴东农村人情的建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情圈的自由伸缩。巴东地区农民的人情圈范围很广,并且没有明确的边界,每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构新的人情圈,或者是退出原来的人情圈。不认识的人之间也可以通过"亲戚传亲戚"或者"朋友传朋友"的方式在人情往来上相互走动。笔者在调研中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2016年女儿出嫁办了酒席,总共有十几桌客人,其中来了十几户是主家原来并不认识的人。这位妇女介绍:"有十几户我都不认识,亲戚传亲戚就来了,比如我姐姐婆家的亲戚,就是听我姐姐说了之后来的。"可见,当地农民人情圈的自由伸缩度很大。

第二,人情可以清算,人情交往的进入与退出都比较容易。巴东农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情还清了,就可以不走了",在他们看来,人情是可以清算的,只要还完了人情,相互之间就可以不再进行人情往来。并且,在巴东农村,人情圈在代际之间不会继承,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人情圈,父代与子代的人情圈自然有重合,比如共同的亲戚,但邻里或朋友这种关系就不一定会在代际之间继承。因此,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可以退出人情往来。

第三,每个家庭的人情圈都比较大,但又极不稳定。一方面,每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构新的人情圈或者退出原来的人情圈,因此当地农民的人情圈都比较大,血缘关系走得很远,地缘关系和朋友关系建构性很强;另一方面,由于可以自由进入与退出,因此每个家庭的人情圈又极其不稳定。

第四,人情交往具有即时性平衡的色彩。每个家庭在计算"人情账"时都是遵循一种短期的平衡机制,并且,这种平衡还带有一定的竞争色彩,从而孕育了人情上涨的机制。

第五,随礼的不规则性。在礼金上,当地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则。一般关系至少是给100元,亲戚或朋友关系则更没有明确的标准,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此外,当地在上礼时有个习惯,即一般都要在原来别人给自己的礼金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金额,这样做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间隔时间太长,经济水平不一样,物价也不一样,"现在的钱没以前值钱";二是想要继续维系两家的人情往来关系。但也并不是所有人在上礼时都会"加一点",加或不加主要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双方关系的好坏,如果关系好,自然要多少加一些,如果关系一般,则可以不加;二是自身经济条件,如果经济条件较好,可以加一些,如果经济条件较差,不加也可以;三是自己的年龄以及完成人生任务的状况,如果已经完成了主要的人生任务(子代已经结婚),并且未来很可能不会再办酒席,那么就可以不加,反之,则可以加一些;四是对方办酒席的频率,如果对方办酒席的次数较多,或者是预想到对方家庭在近期内会办好几次酒席(如有几个子女都还未婚),那么可以不加,反之,则可以加一点。可见,加与不加没有明确的规则,每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二

整体来看,巴东地区人情的建构性很强,规则性很弱。这主要与当地的村庄社会性质有关。当地属于原子化地区,在个体核心家庭之上没有结构性力量的制约,人情往来是以核心家庭利益为中心,并且经过理性计算的结果。在当地的语境中,人情往来是核心家庭之间的交往,交往双方会遵循基本的礼尚往来,但仍然缺乏村庄结构性力量的制约。也即,人情往来中的规则只是双方家庭遵守的规则,而非村庄整体的规则。

相对而言,小亲族地区和宗族性地区人情的规则性很强。首先,在小亲族和宗族性地区,农民的人情圈比较固定,个体及其家庭很难建构新的人情圈。其次,在随礼上很有规则,一般是根据与主家关系的好坏、亲疏远近决定送礼的多少,哪一种关系应该送多少礼金在熟人社会中有基本的规定,个体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随意决定。例如,如果有三个舅舅,那么他们送的礼一定是相同的,如果某个舅舅多送礼,会遭到别人的指责,并且还会使另外两个舅舅很没有面子。最后,人情交往一旦进入就很难退出。

三

在当前农村,人情仍然具有其传统含义,但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性力量不断渗透之下,一些地区的人情往来开始发生异化。例如,一些地区为了办酒席收礼在人情项目上不断"创新",有的农民建一个房子要办几次酒席:下地基办一次,一楼完工办一次,二楼完工再办一次。在某些地方甚至还出现母猪下崽也要办酒席的情况。异化的人情改变了其所具有的原始含义,人情不再成为维系熟人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而是成为敛财的工具,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农民不堪重负,并逐渐逃离。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在人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酒席档次越来越高,越来越讲究外在的排场,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适当的人情往来是维系熟人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异化的人情则已经脱离其原始含义,不仅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可能使熟人社会的关系恶化。因而,在人情异化的地区,政府应该倡导移风易俗,对农民进行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