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村民在河道淤泥中发现清代紫泉书院碑记

村民在河道淤泥中发现清代紫泉书院碑记

文章来源: 北京青年报 于 2025-05-15 09:22:0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村民在河道淤泥中发现清代紫泉书院碑记

距离北京市区约100公里的开善寺是我国仅存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之一,慕名前来的游客近半数来自于北京。除了观赏辽代建筑,存放在寺院内的各类石刻文物也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近日,高碑店市开善寺文物保护所新增一件石刻文物,即“新建紫泉书院碑记”碑首,这块残碑是在河道施工中,被当地村民发现并移交文物部门。碑记中的“紫泉书院”,是在清代皇家行宫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官办书院,曾向清廷输送大量人才。

河道施工出土石碑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区出发驱车上百公里,来到位于京津冀腹地的高碑店市开善寺文保所。在这里,北青报记者看到一块新征集的残碑躺于地面,其石材色泽青白,虽然上下两端缺损严重,但仍可辨认出这是块碑首。其匾额框内分两列显示繁体“新建紫泉书院碑记”八个隶书大字,构图饱满、笔力雄健、字口清晰锐利。经测量,此碑残长80厘米、宽90厘米、厚27厘米。

据开善寺文保所所长戎鹏介绍,此碑出土于高碑店市新城镇南五里屯村、紫泉河的施工现场,但这并非石碑的原始所在地。戎鹏查阅史料发现,在出土地点向北约1公里,为清代紫泉行宫旧址,乾隆皇帝出巡时曾多次驻跸紫泉行宫,但清朝晚期紫泉行宫日益衰败,被改为紫泉书院,此碑应出自紫泉书院,立碑时间为清咸丰十年(1860年),碑首上的文字由晚清重臣沈兆霖题写。“目前我们正在筹建高碑店市博物馆,这件碑首作为难得的历史物证,将会在未来的市博物馆中展出。”戎鹏说。

据史料记载,咸丰九年(1859年),知县杨雩芗召集士绅商议将紫泉行宫旧址改建紫泉书院,众士绅捐银2000多两,建筑房屋35间。紫泉书院聘请县内外名师讲学,讲授内容以“五经”为主,教学方法以学生个人研读为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时书院规模和声誉很大,不少学生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

曾被用于架桥 隐没河道半个世纪

在戎鹏看来,能够征集到这件文物,还要感谢南五里屯村的村民。在南五里屯村,北青报记者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赵金星,他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石碑的发现经过。

日前,紫泉河南五里十二队小桥下,工人正在修筑护坡。南五里屯村村民代表路井水经过施工现场时,发现一块裹着淤泥的残碑,表面隐约有字,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件散落文物,于是向赵金星汇报。赵金星来到现场,组织人手用挖掘机将石碑抬上岸,用水冲洗后“新建紫泉书院碑记”八个大字显露出来,他立刻将此事通知开善寺文保所工作人员宋双虎。经过双方商议,次日,当地村民开拖拉机将这件碑刻送至开善寺文保所。

“新建紫泉书院碑记”为何残缺?又为何会出现在河道中?赵金星告诉北青报记者,据村里的老人讲,上世纪60年代,当地人准备在紫泉河上建一座木桥,并用马车运来很多碎石料用于垒桥基,其中就包括这件残碑,而这座木桥30多年前废弃坍塌,石碑则埋藏于河道中。“种种迹象表明,在架设木桥之前,这块碑已经残损。”赵金星说。

值得庆幸的是,此碑虽残、且碑身下落不明,但完整的碑文却在史料中留存下来。戎鹏查阅历史资料发现,其碑文的撰写者章鋆,是清朝开国以来第90位状元。“如今碑首已经找到,承载碑文的碑身或许就在附近,应继续扩大查找范围。”戎鹏表示,他已叮嘱村干部对紫泉河施工现场加强保护,如发现碑身等遗迹可随时联系文物部门。

从皇家行宫改建而成的“紫泉书院”

从“新建紫泉书院碑记”的出土地向北望去,只见一排灰色教学楼整齐矗立,这便是历史上紫泉书院的所在地,现为高碑店市新城紫泉中学。该校不仅沿用了“紫泉”这一古老地名,而且校方非常注重文脉传承。

北青报记者从新城紫泉中学校史展了解到,创办于1859年的紫泉书院,是在清代紫泉行宫旧址上改建的官办书院,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紫泉书院终改为官办高等小学堂。在紫泉书院开办的40多年间,和县学一起为清廷输送文武进士29名,文武举人153名。紫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后,又陆续改为新城中学、紫泉中学和紫泉中职、新城紫泉中学,教育文脉基本未断并延续至今。现在的新城紫泉中学,因其悠久的教育文化,被高碑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建筑。

在访校过程中,新城紫泉中学董事长李宏远,还拿出一本他珍藏的《南巡盛典名胜图录》,其中收录有紫泉行宫的线描全景图,记录行宫建筑分为三路,中路建有宫门和大殿,紫泉河从行宫旁流过……但这些古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仅在校内一块景观石上,标注有紫泉行宫遗址和紫泉书院遗址,延续着古老的历史地标。此外,学校建楼开掘地基时,发现有乾隆皇帝在紫泉行宫题诗手迹的刻石,这件刻石已在校园中展出。高碑店市地处京畿,文化昌盛,此次“新建紫泉书院碑记”重见天日,无疑为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再添实证。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川普表态:愿赴中国会习近平,美中关系「很重要」
马斯克迎来至暗时刻:千亿蒸发 政坛崩盘 家庭内战
纽约大学毕业生诉加萨遭"种族灭绝",毕业证书遭扣留
十问中国电影:从历史第一到十年低谷
那些“以开盒为荣”的饭圈未成年粉丝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撰稿人说出关税最残酷真相 :只会让穷人更穷
持续进攻:以色列向卡萨地带发动新一轮大规模袭击
拆解霹雳-15E未爆弹研究 印军宣称:中国导弹不如我们
印巴空战后 歼10C新客户出现?美盟友有望买24架
“瞌睡唐”来了?78岁特朗普疑似在沙特王宫中昏昏欲睡
魔幻!特朗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概率急速上升
胡锡进:这场外交战 未到场的普京操控了所有人
微软老员工48岁生日被裁,妻子发帖怒斥算法裁人
美开始筹备阅兵:预算4500万美元 6600名士兵参加
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白宫将矛头指向拜登政府
回国!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二、三卷从美国启程
死刑!许家印最大靠山完了
为啥中国的寺庙里挤满了磕头的老外?
沃尔玛涨价预告惹怒特朗普:赚几十亿还敢怪关税
美国10名囚犯凿墙越狱,留言“太容易了,笑死”
美驻北约大使:下半年将商讨「撤军欧洲」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村民在河道淤泥中发现清代紫泉书院碑记

北京青年报 2025-05-15 09:22:08
村民在河道淤泥中发现清代紫泉书院碑记

距离北京市区约100公里的开善寺是我国仅存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之一,慕名前来的游客近半数来自于北京。除了观赏辽代建筑,存放在寺院内的各类石刻文物也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近日,高碑店市开善寺文物保护所新增一件石刻文物,即“新建紫泉书院碑记”碑首,这块残碑是在河道施工中,被当地村民发现并移交文物部门。碑记中的“紫泉书院”,是在清代皇家行宫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官办书院,曾向清廷输送大量人才。

河道施工出土石碑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区出发驱车上百公里,来到位于京津冀腹地的高碑店市开善寺文保所。在这里,北青报记者看到一块新征集的残碑躺于地面,其石材色泽青白,虽然上下两端缺损严重,但仍可辨认出这是块碑首。其匾额框内分两列显示繁体“新建紫泉书院碑记”八个隶书大字,构图饱满、笔力雄健、字口清晰锐利。经测量,此碑残长80厘米、宽90厘米、厚27厘米。

据开善寺文保所所长戎鹏介绍,此碑出土于高碑店市新城镇南五里屯村、紫泉河的施工现场,但这并非石碑的原始所在地。戎鹏查阅史料发现,在出土地点向北约1公里,为清代紫泉行宫旧址,乾隆皇帝出巡时曾多次驻跸紫泉行宫,但清朝晚期紫泉行宫日益衰败,被改为紫泉书院,此碑应出自紫泉书院,立碑时间为清咸丰十年(1860年),碑首上的文字由晚清重臣沈兆霖题写。“目前我们正在筹建高碑店市博物馆,这件碑首作为难得的历史物证,将会在未来的市博物馆中展出。”戎鹏说。

据史料记载,咸丰九年(1859年),知县杨雩芗召集士绅商议将紫泉行宫旧址改建紫泉书院,众士绅捐银2000多两,建筑房屋35间。紫泉书院聘请县内外名师讲学,讲授内容以“五经”为主,教学方法以学生个人研读为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时书院规模和声誉很大,不少学生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

曾被用于架桥 隐没河道半个世纪

在戎鹏看来,能够征集到这件文物,还要感谢南五里屯村的村民。在南五里屯村,北青报记者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赵金星,他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石碑的发现经过。

日前,紫泉河南五里十二队小桥下,工人正在修筑护坡。南五里屯村村民代表路井水经过施工现场时,发现一块裹着淤泥的残碑,表面隐约有字,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件散落文物,于是向赵金星汇报。赵金星来到现场,组织人手用挖掘机将石碑抬上岸,用水冲洗后“新建紫泉书院碑记”八个大字显露出来,他立刻将此事通知开善寺文保所工作人员宋双虎。经过双方商议,次日,当地村民开拖拉机将这件碑刻送至开善寺文保所。

“新建紫泉书院碑记”为何残缺?又为何会出现在河道中?赵金星告诉北青报记者,据村里的老人讲,上世纪60年代,当地人准备在紫泉河上建一座木桥,并用马车运来很多碎石料用于垒桥基,其中就包括这件残碑,而这座木桥30多年前废弃坍塌,石碑则埋藏于河道中。“种种迹象表明,在架设木桥之前,这块碑已经残损。”赵金星说。

值得庆幸的是,此碑虽残、且碑身下落不明,但完整的碑文却在史料中留存下来。戎鹏查阅历史资料发现,其碑文的撰写者章鋆,是清朝开国以来第90位状元。“如今碑首已经找到,承载碑文的碑身或许就在附近,应继续扩大查找范围。”戎鹏表示,他已叮嘱村干部对紫泉河施工现场加强保护,如发现碑身等遗迹可随时联系文物部门。

从皇家行宫改建而成的“紫泉书院”

从“新建紫泉书院碑记”的出土地向北望去,只见一排灰色教学楼整齐矗立,这便是历史上紫泉书院的所在地,现为高碑店市新城紫泉中学。该校不仅沿用了“紫泉”这一古老地名,而且校方非常注重文脉传承。

北青报记者从新城紫泉中学校史展了解到,创办于1859年的紫泉书院,是在清代紫泉行宫旧址上改建的官办书院,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紫泉书院终改为官办高等小学堂。在紫泉书院开办的40多年间,和县学一起为清廷输送文武进士29名,文武举人153名。紫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后,又陆续改为新城中学、紫泉中学和紫泉中职、新城紫泉中学,教育文脉基本未断并延续至今。现在的新城紫泉中学,因其悠久的教育文化,被高碑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建筑。

在访校过程中,新城紫泉中学董事长李宏远,还拿出一本他珍藏的《南巡盛典名胜图录》,其中收录有紫泉行宫的线描全景图,记录行宫建筑分为三路,中路建有宫门和大殿,紫泉河从行宫旁流过……但这些古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仅在校内一块景观石上,标注有紫泉行宫遗址和紫泉书院遗址,延续着古老的历史地标。此外,学校建楼开掘地基时,发现有乾隆皇帝在紫泉行宫题诗手迹的刻石,这件刻石已在校园中展出。高碑店市地处京畿,文化昌盛,此次“新建紫泉书院碑记”重见天日,无疑为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再添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