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1日),在康乃馨的芬芳中,我们迎来了母亲节。在北京妇产医院,新生命的初次啼哭、家属区的焦灼等待、医护者的托举守护,都在诠释着“母亲”二字......
一位新妈妈的诞生
产妇程旭正在分娩/记者拍摄
在北京妇产医院的分娩室里,胎心监护仪发出的胎儿心跳信号声有力而规律,传递着新生命的律动。5月8日下午两点半,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紧张的分娩,产妇程旭正在产床上经历着宫缩带来的剧烈疼痛。
程旭今年30岁,这是她第一次经历分娩。她个头不大,怀孕前的体重只有八十多斤,怀孕后才逐渐达到一百斤,偏瘦的体型加上剧烈的疼痛让她体力透支。十几分钟过去后,分娩进展不大。
程旭:“我使的劲儿对吗?”
助产士:“使的劲还是没使上,太小了。”
程旭:“我领悟不到。”
助产士:“你可以的,你做得挺好的啊!”
导乐人员为程旭擦拭汗水/记者拍摄
助产士一边鼓励着产妇,一边指导她正确的发力方式。期间,程旭切换了多种分娩姿势、经历了多次宫缩阵痛,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半小时。
“吸气,再来!拼命使劲儿,持续用!”每一次发力时,她白皙的脸涨得通红,额头上的青筋凸起,小小的身躯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汗水逐渐打湿衣领。数不清经过多少次的发力后,终于能够看到胎儿的头了。助产士鼓励着程旭,“这劲儿使得特别好!很快就能生了,再坚持一会儿忍一忍好不好?看到头部一大块了!”
程旭发力时攥紧产床把手/记者拍摄
听到这句话的程旭,疲惫的双眼逐渐变得有神,强撑着自己振作起来。一阵剧烈的宫缩袭来,她紧闭双眼、眉头紧锁,双手握住把手,攥得手指发白,卯足一口气后均匀持续地发力……终于,“脑袋出来了”。随后胎儿身体逐渐露出,直到完全娩出。程旭长呼一口气,一声嘹亮的啼哭响彻整个产房。
助产士:15点32分22秒!生了啊!别哭别哭,稳定你的情绪!
程旭:这么粉呢?你咋这么丑呢?
助产士:不丑,多漂亮!是个儿子,恭喜你!
程旭:比我想象中要快,我觉得我太牛了!
程旭的笑容和新生儿的啼哭相重叠/记者拍摄
刚出生的婴儿伏在妈妈身上,逐渐停止了啼哭,安静地睡去。此时的程旭却打起精神一直看向宝宝,生产的疲劳仿佛被她抛之脑后,她也在不知不觉间红了眼眶......回想生产刚开始时,因为不会发力,她担心宝宝在肚子里的时间太长,十分着急,当时只想着快点结束。
生产前,程旭在网上搜各种相关攻略,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比她想象中更疼、更辛苦。“和宝宝见面之前也没有特激动,当时看到宝宝有一点想哭。还挺神奇的,就像大家说的那种,一下子母爱泛滥的感觉。”
新生儿伏在妈妈胸口安静睡去/记者拍摄
产房外的等待
产房内的产妇顺利分娩,产房外的家属却还在焦急地等待。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90分钟无间断皮肤接触之后,测量出新生儿的体重、身长,护士带着好消息推开了分娩室的大门。“程旭的家属,您进来跟您报个喜。程旭是15点32分生的男宝宝,体重是3480克,身长50厘米。大人孩子都挺好的,小宝宝长得也挺好看的,恭喜啊!”
程旭的丈夫葛迪听到护士报喜后如释重负,愁容逐渐舒展开,拿出手机双手颤抖着记下新生儿的出生信息。
葛迪在手机上记下新生儿出生信息/记者拍摄
程旭与葛迪在大学时相恋,如今已一起走过12年。在产房外等待的十多个小时里,他着急得不行。“她本人没啥事吧?挺好是吧?那就行!因为她太瘦,我怕她遭罪。”
从程旭开始宫缩时,葛迪就陪伴在她身边,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三个晚上,他几乎没有合眼。“第一次当父亲了,我现在就特别想看看这孩子,只要他健康就行。”
程旭和新生儿被推出产房/记者拍摄
随着程旭和新生儿被推出产房,家属们快步上前、围到床边,程旭的妈妈张广丽看着女儿,激动地鼓励着她,“大闺女真厉害”。等待在产房外的几个小时里,张广丽的心情五味杂陈,“又着急又紧张,还心疼”。
每当听见产房里传出的叫声,虽然她不知道是不是女儿在叫,但眼泪无法抑制。“可能当妈的对闺女的那种心疼,没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也跟她说过,这个过程谁也替不了你,你就自己忍一下、要挺住,她说行。现在一切平安落地了,心也踏实了。”
产房门外不断张望的产妇家属/记者拍摄
母亲与新生儿的平安,让一个家庭的担忧瞬间变成欣喜。然而与此同时,产房外还有许多产妇家属正在焦急等待着,赵丽丽便是其中一位,她的妹妹已经进入了产房。
一个月前她从辽宁铁岭赶来北京,陪伴妹妹度过孕期的最后一个月。“我代替我妈妈来的,我妈妈70岁了,年龄大了来不了。现场和她有血缘关系的,除了她肚子里的宝宝,就只有我了,可以给她打打气加加油。”
产房外的赵丽丽和家人打电话/记者拍摄
赵丽丽的妹妹原本计划4月20日休产假,结果4月10日提前开始休。那个阶段的妹妹十分焦虑,因为她想给宝宝多挣点生活费,但不上班就没有收入了。有时候妹妹会跟姐姐说,觉得自己现在一点都不好看,照镜子都不愿意瞅自己。“我就会安慰她,我把她打扮得可好看了,扎个这样的辫子。我说,小妹你知道吗,其实你现在是世界上最美、最伟大的女人。”赵丽丽说。
赵丽丽给妹妹扎的辫子/记者拍摄
赵丽丽给妹妹做的爱心果切/记者拍摄
赵丽丽身旁放着一束硕大鲜艳的向日葵花束,她准备在妹妹出来的第一刻送给她,让她看到花。卡片上写着她对妹妹的祝福语:“太阳花是希望的象征,也是你坚强意志的写照。在你迎接新生儿到来的时刻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愿你拥有美好的亲子时光,宝宝健康成长!”
赵丽丽准备好的向日葵花束/受访者提供
守护者们的共同托举
产房外的家属们“度秒如年”,产房里的一场场分娩还在紧张地进行着。助产士闫思思正为一位小时候做过心脏手术的产妇接生,她密切监测着母子的生命体征。“她在第二产程需要我们观察的会更多一些,包括她的基础生命体征,还有她的自诉,比如有没有心慌、胸闷以及其他的不适。”助产士一旦发现问题,会及时跟医生进行沟通,保证母婴的安全。
在住院部的病房里,生产结束的产妇和新生儿依偎在一起。产科副主任医师石俊霞正在为一位产妇做检查,了解她的恢复情况和哺乳进展。石俊霞于2015年成为产科医生,至今已见证了上万名新生儿的到来,也见证了无数女性成为妈妈。
石俊霞(右)查看产妇恢复情况/记者拍摄
3月26日石俊霞值班时,一位进行了剖宫产手术的孕妇让她印刻深刻。这位妈妈做了试管婴儿,为了让胎儿生长到一个能存活的孕周,在床上躺了很长时间,“恨不得小便都在床上解决”。不能活动就会腰疼、腿疼,很不舒服,这位妈妈做了相当大的牺牲。
石俊霞见到的她,也一直处于躺着的状态,直到3月底4月初的某一天,“她没有人搀扶着走到这儿,来跟我打声招呼,说石大夫你看我下地了。我终于见到她长得多高,看到她下地的样子。”这位妈妈特别激动,石俊霞的内心也非常高兴。
石俊霞为产妇感到高兴/记者拍摄
多年来,石俊霞接诊过许多情况特殊的孕妇,其中高龄妈妈不在少数,她们的生育过程充满未知的风险,石俊霞陪着她们,一步一步闯过一关又一关。
前段时间,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孕妈妈,生老三。她从最开始就在闯关,先是担心存在染色体方面的问题,做了羊水穿刺、又不断做超声,发现终于没事了。后期又出现脐血流异常、羊水过多等情况,她反复地出入院。“但最后也是一直扛到了足月,顺产生下宝宝。中间她还一直坚持在工作,你说她要分多少脑子去做事情。”石俊霞感慨到,每一个母亲,她其实都很有女性的力量。
石俊霞询问孕妇情况/记者拍摄
助产士玉娟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无数新生儿经过她的双手来到这个世界,她几乎每天都在见证新生命的到来。最近,她帮助了一位曾遭遇重大车祸的产妇完成分娩。车祸造成的腿部的外伤,导致分娩时腿部打开受限,但产妇说肯定能配合。“而且她说她因为腰椎受伤了,没有打分娩镇痛,她就一直忍着,我也给她用了一些物理的止痛方法。”
虽然她的产程进展实际上没有那么快,但她没有说过有多么疼、忍不了之类的话。最后,分娩的过程还挺顺利,玉娟说,“我说必须得给你点赞。”
玉娟记录记录工作交接信息/记者拍摄
分娩是结束,也是开始
在住院部六楼病区,新手妈妈甄文静历经了顺产转剖宫产的艰辛过程。身体有所恢复后,家人们来接她出院,而她的孩子还不能同她一起回家。孩子出生一天后,由于个别指标异常被送去了新生儿病房。
甄文静的家属们接她出院回家/记者拍摄
甄文静说,一开始宝宝生下来时,有一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对他好像没有太大的感情。而当被听到他有危险时,瞬间就觉得他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医生推走他那一刻,我就有点就受不了了,挺沉重的、挺担心的。所以,母亲的这个角色真是一点一点就被触发了。可能你认为你对他没有感情,但实际上你已经离不开他了,而不是他离不开你。”
助产士将新生儿脚印盖在纪念卡片上/记者拍摄
新生儿降生后,助产士将他们的脚印盖在一张写满祝福的粉色卡片上,医护人员将这份祝福送给新手妈妈。这份出生纪念代表着产妇们顺利度过了生产的最后一关,然而,这却是她们成为母亲的第一关。生完的一瞬间非常轻松,之后产妇们就会着急地问“他哭了吗?”、“手指头脚趾头是不是都齐全?”......妈妈们又开始担心这些。
产房大门上的祝福标语/记者拍摄
玉娟说,当了妈妈后可能就会不自觉地去想,要陪他去学习,培养他的习惯、三观......生产完成时可能还没有想到,下一阶段已经开始了。“其实孩子在肚子里的时候,是最轻松的阶段,养育的这个过程真的是马拉松,分娩只是刚刚开始。”
产妇看向新生儿脚印/记者拍摄
对于每位妈妈来说,“母亲”二字可能是一辈子的职业,漫长而有力量。医生石俊霞说,你细看每一个妈妈,都是非常有力量的,“她的力量可能不是外显的,但她托举着她的孩子们,让一代更比一代强。”
记 者 | 毛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