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海南,人们大多会想到海口、三亚、文昌等熟悉的旅游城市。
而位于海南东部的琼海,仿佛未贴上“商业化”标签的特别存在,虽然它不缺少海滨风光和历史文化,亦有独特的美食和生活气息。
在南海的潮声之中,渔港烟火和南洋记忆,共同营造出了这座小城不可错过的限定浪漫。
△琼海博鳌海景。(图/图虫创意)
琼海的历史,可以从一处港口说起。
位于万泉河入海口的琼海,有着海南最大的远洋渔业港口——潭门渔港。潭门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宋代起就是渔民捕鱼避风的港口,被称作“千年渔港,南海之门”。
△琼海潭门港。(图/视觉中国)
苏德柳家藏《苏氏族谱》记载,潭门苏氏的祖宗于明代成化四年(1468),迁至潭门从事渔业捕捞工作。和其他海南渔民不同,潭门港的渔民尤其擅长远洋捕捞。在海南渔民手中流传的《更路簿》(一种航海指南工具书)上,开篇便记载:“自大潭过东海,用乾巽驶到十二更时,使半转回乾巽巳亥,约有十五更。”
而“东海”就是现在的西沙群岛,据广东省及海南行政区1977年和1982年两次调查,历史上经常前往南沙及西沙群岛进行生产活动的渔民,数海南岛的琼海和文昌两地最多。
△潭门渔港停泊的渔船。(图/图虫创意)
除了风险、成本较高的远洋捕捞,潭门渔民们还喜欢捕捞海参、马蹄螺和珍贵的活鱼。海鱼可以在码头现买现做,当地流传着“海南海鲜甲天下,潭门海鲜甲海南”的说法。
凌晨四五点,海上的雾还没散去,潭门渔港已经被各种忙碌的声音填满,渔船启动的声音、卸货的吆喝、进货商和渔民们的交谈声……这里的日常生活在热闹的海产早市中掀开帷幕。
与“琼海”之名相呼应的,除了当地历史悠久的渔耕文化,自然还有美妙的海景风光。
△潭门沙滩。(图/视觉中国)
近些年,潭门镇的孟菜园段海域,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打卡地。这段海域冬天风浪大,会把海底白色的珊瑚石冲到岸边,使得约500米长的浅滩被大量的白色石头所覆盖,让清澈的海水透着乳白色,因此被称为“牛奶海”。
在离潭门不远的博鳌镇,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了一条狭长秀美的沙洲,被称为玉带滩。
海滩的一边是波涛汹涌的南海,一边是静静流淌的万泉河入海水道,金色沙滩将海水与河水巧妙分隔,景观独特而壮丽。站在高处俯瞰,蜿蜒的沙滩宛如玉带飘落碧波之中,夕阳染金海面,是琼海让人心醉的美景。
△玉带滩入海口。(图/视觉中国)
在琼海博鳌镇的留客村,有座被誉为“侨乡第一宅”的百年老宅——蔡家宅。它由印尼华侨蔡家森兄弟于1934年建成,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
青砖黑瓦和水泥结合,花纹既有中国的飞檐翘兽,也有古罗马浮雕,颜色是以橙、绿、红为主的东南亚风格。院内还有南洋风格的棕榈树。
△蔡家宅。(图/图虫创意)
作为海南人“下南洋”的重要起点,琼海承载着深厚的侨乡文化与移民记忆。
琼海人的“下南洋”故事始于清代。清末民初,海南经济凋敝、兵匪横行,加上当地台风频繁,生存压力迫使青壮年冒险出海谋生。当时,不少琼海人在东南亚从事渔业、杂工,后来慢慢开始经营餐饮、橡胶种植等产业。
此外,琼海也是后来“二次移民”的重要中转站,很多从闽粤迁入海南的移民,又因资源短缺等生存问题,选择再次从琼海博鳌南下。到20世纪40年代,琼海籍的华侨已经达到了55万人。
△充满南洋风情的建筑。(图/蚯蚓 摄)
华侨通过“侨批”(一种汇款和信合一的特殊邮寄方式)回馈家乡、联络情感,这些“侨批”支撑着留在当地的家庭。如今的琼海,几乎每家都有侨眷。本地人朋友蚯蚓告诉我,在她的生活中,华侨的印记一直都在,如华侨图书馆、华侨幼儿园、华侨新村等。
蚯蚓的奶奶也是华侨。1937年,为了躲避战乱,家人带着年仅1岁的她从文昌逃到了新加坡。一直到日本投降后,奶奶才开始读书,同学里有来自福建、潮州、浙江的,学校老师也都是中文和粤语混着讲。因此奶奶掌握了粤语、英语、海南话和普通话。
17岁那年,奶奶和一群海南的年轻人一起偷偷从新加坡回到琼海。他们大都因为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想要回来建设家乡。奶奶是和男朋友一起私奔回来的,虽然后来发现被男人骗了,但也就这样留下来了。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溪仔老街的居民在“送灯”。(图/视觉中国)
后来奶奶遇到了同样离了婚的爷爷,二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蚯蚓的爸爸排行老二。蚯蚓常听妈妈说,爸爸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新加坡寄来的“南洋货”穿,在一众年轻人里很突出。
蚯蚓的奶奶一直很节俭。到20世纪90年代,每天下班回家还是要做手工卖钱贴补家用,编一个多小时的包,也就赚1块钱。“那会家里人每每聚在一起时,难免感慨,如果奶奶一直在新加坡就好了。”蚯蚓说。
因为这样独特的侨乡文化,琼海很多地方有着东南亚元素。
琼海的中原镇,别名“南洋风情小镇”。街道上遍布的藤萝雨树,便是1982年由华侨南洋引进种植。
△高大的藤萝雨树为行人和车辆带来凉爽的绿荫。(图/视觉中国)
而走进博鳌镇的蔡家寨、南强村,不仅能欣赏到很多南洋风格的老建筑,还能偶遇不少东南亚带回的如木钟、瓷瓶、吊灯等物品。走在琼海的路上,浓浓的南洋气息扑面而来。
琼海常住人口只有50多万人。作为一座小城,这里的生活节奏是更从容平和的。琼海人的性格内敛、柔软,有着一种独特的闲适感。
清晨的琼海嘉积老城区,卖早点的摊主和街坊们边招呼生意,边闲聊家常。摩托车是这里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镇上的人们喜欢骑着两轮车慢悠悠闲逛。
蚯蚓告诉我,如果你在琼海路边,遇到大叔开着摩托车路过,打了声喇叭,朝你使了个眼色,别害怕,他是在问你坐不坐车。“现在摩托车师傅的生意不好,收费也贵。我记得小时候2.5公里左右差不多3块钱,现在有时候是7到10块钱。”她说。
△春节期间的嘉积镇溪仔老街。(图/视觉中国)
另一个独特之处是,琼海的公交车可以捎带物品。往返嘉积和下面城镇,比如大路、塔洋、白石岭的公交车,常常都会有人寄递一些物品。
蚯蚓记得,小时候坐在车上,有些人路过嘱咐售票阿姨一句,交完钱告诉她取货人在哪里取,就算捎带成功了。有时也会留张字条,主打一个随意。现在,也可以去琼海汽车站正规地购买这个服务。
下了车,无论是漫步在骑楼老街,还是径直走到琼海南门市场,你总能发掘各种古早美食。本地人喜欢的独特食物叫作“公道”,在琼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公道”的摊位、门店。
△在琼海,不管男女老少都流行吃“公道”。(图/视觉中国)
这样的“公道饭”,诞生于1950年代的琼海农村地区。当时物资匮乏,普通家庭难以独自享用鸡、鸭、鹅(统称“三鸟”),于是几户人家往往会凑钱合买一只,由村中德高望重的“公道头”主持分配,确保每户都分到等量的食物,因而得名“公道”。
从1980年代起,琼海嘉积镇的路边摊会以“公道饭”的形式,售卖给司机等在户外工作的群体,标配为一碗肉、一个饭团、一份汤,价格很实惠。
而如今,“公道”作为一种传统快餐被保留了下来。琼海的很多饭店会直接以“公道”命名,如“王记公道”“平姨公道”。菜品通常以白斩“三鸟”为主,顾客可自选部位,搭配南洋风味的斑斓叶饭团,便宜又好吃。
△后厨正在准备“公道餐”。(图/视觉中国)
在传统饭菜之外,琼海本地的清凉甜品也遍布大街小巷。海南人对甜品的热爱程度极高。琼海的甜品店通常叫“杂粮店”,还有遍布杂粮店的“杂粮一条街”,主要售卖各种甜点和小吃,如琼海清补凉、芒果肠粉、南瓜淡奶布丁……
同样是因为20世纪初华侨带回种植咖啡豆,咖啡也成为了琼海人熟悉的存在。在海南,咖啡被叫作“歌碧”,“歌碧欧”曾经特指加糖的黑咖啡。
△开在老建筑里的咖啡店。(图/蚯蚓 摄)
近些年,琼海的咖啡馆也越开越多,比较知名的“老南洋咖啡馆”,坐落在一栋南洋风格的90年代建筑里。还有近些年开起来的精品咖啡馆,如年轻人喜欢去的“凉房coffee”“光和影咖啡社”“千寻咖啡馆”等。对于平时生活在北京的蚯蚓来说,这些琼海的咖啡馆,反而是家乡另一种“亲切”的存在。
当游客们争相奔赴人挤人的热门海滩,闲适、安静的琼海,已经给出了海岛生活的另一种答案。当历史的记忆流过万泉河,这座被时光偏爱的小城,自有它今天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