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医院桃色新闻的余波还在热搜上翻滚时,蒋依依团队仿佛嗅到了某种"机遇"——毕竟连偷税漏税的宋祖儿都能试水复出,凭什么自己这点"小问题"不能借势洗白?可惜娱乐圈的算盘珠子从来不听使唤,这场精心策划的翻身仗刚起跑就摔进了连环坑。
团队最初打的算盘很精明:用"比烂逻辑"突出蒋依依问题的轻微性。通稿里那句"95花法制咖也有鄙视链"还没发酵,网友的显微镜却先对准了她的脸。
某站UP主将她的生图与李沁AI老化照片并列对比,弹幕瞬间被"医美过度""胶原蛋白流失"刷屏。更讽刺的是,当年通稿里"中戏学霸"的标签,此刻反成了"书读太多熬出皱纹"的嘲点——娱乐圈的审美暴力,从来不分敌友。
眼见颜值牌失效,团队也是紧急切换苦情剧本。可惜命运最爱黑色幽默:就在蒋依依哭诉"被资本打压"的当晚,全网正在声讨"跨界行医"乱象。
网友顺藤摸瓜发现,其姐蒋某娜从某艺校舞蹈中专毕业后,竟摇身成为某三甲医院医师。比起风口浪尖的董医生"金融转外科"的骚操作,蒋家姐妹的"艺术转临床"显然更具荒诞剧色彩。也有人翻出蒋依依早年采访中"全家学历最低"的凡尔赛发言,舆论瞬间炸锅。
当"明星特权"遇上"医疗公平"这个全民痛点,事件性质已然变质。有匿名用户晒出蒋姐执业医师证注册时间与规培记录的矛盾点,评论区化作大型阶级批判现场:"中专艺术生能当医生,我八年医学生只能送外卖""她们家踩着普通人尸骨上位还要卖惨"。
更致命的是,有网友发现蒋依依童星时期某部医疗剧,竟是由其姐任职医院全程赞助拍摄——娱乐圈与医疗系统的灰色交易,在此刻被照得雪亮。
如今蒋依依的社交账号停更在"清者自清"的声明页,但业内人都知道,这不过是风暴眼的短暂平静。毕竟在208万的世界里,黑红也是红,在这个时代,丑闻从来不是终点,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流量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