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月入百万吃泡面?全网哭穷潮竟藏着惊天洗脑骗局

月入百万吃泡面?全网哭穷潮竟藏着惊天洗脑骗局

文章来源: 腾讯新闻 于 2025-04-21 17:53:4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当一位CEO抱怨年薪25万英镑(约230万人民币)不够花时,我们发现了这个扎心真相——当代人普遍患上了“金钱认知扭曲症”,平均低估自己财富30%!

年薪230万人民币算低吗?挣这么多钱会让你穷的吃土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简直奇葩——毕竟,若工资单上出现这么高的数字,我们怕是要一路笑到银行,至少这表示着你妥妥跻身英国收入前1%的人群。

但英国卫星公司前高管弗兰克就是这个奇葩,最近他把老东家告上法庭,称公司暂停奖金后,他那“微不足道”的六位数年薪根本不够“维持生计”,这位住着美国定制豪宅+格拉斯哥别墅的奇葩声称,当基本工资外的15万英镑的额外奖金(约148万人民币)停发后,他“产生了财务恐慌”。

尽管法官驳回了他的诉求,但这出荒诞剧揭开了当代中产集体焦虑的冰山一角。

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金钱认知扭曲”——觉得自己比实际更穷。但弗鲁利奥绝非个例。一位房产三套的创业女强人,听到理财师说“你家妥妥财务自由”时,依然绝望表示“我感觉随时会破产”。

热播电影《怪奇物语》女主米莉·波比·布朗片酬每集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2万元),买墨镜还要全家投票。她吐槽:“老公想去Prada,我只敢逛平价超市。”

研究显示,约 70% 的人会低估自身经济状况,部分原因在于“社会比较”:我们总盯着收入更高的群体,用他们的生活标准衡量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社交媒体制造的攀比漩涡+通货膨胀的持续焦虑,让高收入群体产生“相对贫困”错觉。就像戴了哈哈镜,明明账户数字在涨,却总觉得比别人矮半截。

此外,“心理账户”效应也在作祟:人们会为特定开支(如房贷、私立学校学费)预设高标准,一旦收入跟不上这些自我设定的刚需,就会产生匮乏感,哪怕存款充足,也会觉得已危机四伏,比如前面的高管习惯了高薪奖金带来的生活方式,当预期收入缩水时,就会觉得“破产”,尽管25万英镑年薪远超 99% 的英国人。

所以下次当你看着工资单还觉得穷时,记住——可能只是大脑跟你开了个认知玩笑。

你以为只有明星会犯“哭穷病”?普通人更离谱!

汇丰银行2月研究显示:英国人平均低估自己收入30%。更魔幻的是,收入越高的人越容易“眼盲”——年入10万英镑(约93万人民币)的群体中,90%坚称自己“不算有钱人”,尽管这收入已碾压全英96%的打工人。

年龄也影响着人们对“财务安全感”的定义:年轻人觉得需要更多钱才能 “算富裕”——18-24岁群体认为年薪需达34.3万英镑(约合335万人民币),25-34 岁群体觉得要32.4万英镑(约合316万人民币),而34-46岁群体的心理门槛则低得多,仅13.5万英镑(132万人民币)。

这组数据暴露残酷现实:新世代年轻人在社交媒体的浸泡中,对“有钱”的阈值被疯狂拉高。

《新政治家》2024年民调揭晓黑色幽默:在年薪8-10万英镑(74-93万人民币)的群体中,60%的英国人坚信自己收入“普普通通”。殊不知,英国2021年家庭收入中位数仅3.14万英镑(约29万人民币)——这些“凡尔赛患者”的收入已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

财务心理治疗师克里斯汀·哈格罗夫博士指出:“童年经历如同植入大脑的警报器”。在米莉·波比·布朗的案例中可见端倪,即便已成顶流明星,她仍坦言:“从小家境贫寒,导致我对花钱有心理障碍。”

研究显示,成长于经济拮据家庭的人,终身携带“财务创伤后应激障碍”。

当工资涨1万,消费涨2万已成为潜规则。私立教育从“奢侈品”变成刚需,第二套房的税费上涨能让高收入夫妻喘不过气。哈格罗夫提醒:“人们总低估两种开支——低频大额支出(如豪车维修费比普通车贵3倍)和日常小额消费(各种订阅服务像蚂蚁搬家般掏空钱包)。”

信用机构专家考特尼·阿列夫犀利总结:“现代人的攀比对象不再是邻居,而是全网百万博主”。数据显示,25%美国人因社交媒体加剧财富焦虑。当朋友圈充斥着私人飞机+爱马仕开箱,月入5万的白领也会觉得自己是“贫民窟女孩”。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男色经济,正围猎女性欲望
10岁就一见锺情!23年后娶回54岁同学妈
柯克遭枪杀!遗孀泪吻亡夫告别,不停说「我爱你」
近4年半来美国失业人数首超空缺职位,巨头边裁员边"数钱"
柯克遭枪击烧向韩国!千人上街拒绝中国人入境




24小时讨论排行

柯克遇刺 清算在网上幸灾乐祸的人 已有数十人被炒
查理·柯克的遗孀:“我永远不会让你的传奇消失”
柯克遇刺 FBI:凶嫌同居跨性别伴侣"极度配合"调查
重大进展!柯克案凶嫌与跨性别伴侣同居 相貌首曝光
柯克之死掀反共圈乱斗 知名大V遭检举 恐吊销签证
外界可能看错了 川普关税对美国制造业的正面效应
柯克遭暗杀后 不少人因发表庆祝或嘲讽内容遭开除
乌克兰成功打击俄列宁格州炼油厂 火光冲天损失巨大
查理·柯克遇害:曾与其辩论的剑桥大学生谴责枪击事件
柯克之死点燃英国右派怒火!15万人上街 与警爆冲突
柯克多次发争议言论 指堕胎是谋杀 加沙没有飢荒…
共军连两日南海巡航,对喷菲:引入外部势力"撑腰"徒劳
第四次,消息称特朗普将再次给予TikTok宽限期
乌防长透露,2026年乌克兰将至少需要1200亿美元国防开支
上海:熊孩子在海底捞火锅裡撒尿 父母判赔220万
柯克遇刺后,美国网络涌现“人肉开盒”的报复热潮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月入百万吃泡面?全网哭穷潮竟藏着惊天洗脑骗局

腾讯新闻 2025-04-21 17:53:42

当一位CEO抱怨年薪25万英镑(约230万人民币)不够花时,我们发现了这个扎心真相——当代人普遍患上了“金钱认知扭曲症”,平均低估自己财富30%!

年薪230万人民币算低吗?挣这么多钱会让你穷的吃土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简直奇葩——毕竟,若工资单上出现这么高的数字,我们怕是要一路笑到银行,至少这表示着你妥妥跻身英国收入前1%的人群。

但英国卫星公司前高管弗兰克就是这个奇葩,最近他把老东家告上法庭,称公司暂停奖金后,他那“微不足道”的六位数年薪根本不够“维持生计”,这位住着美国定制豪宅+格拉斯哥别墅的奇葩声称,当基本工资外的15万英镑的额外奖金(约148万人民币)停发后,他“产生了财务恐慌”。

尽管法官驳回了他的诉求,但这出荒诞剧揭开了当代中产集体焦虑的冰山一角。

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金钱认知扭曲”——觉得自己比实际更穷。但弗鲁利奥绝非个例。一位房产三套的创业女强人,听到理财师说“你家妥妥财务自由”时,依然绝望表示“我感觉随时会破产”。

热播电影《怪奇物语》女主米莉·波比·布朗片酬每集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2万元),买墨镜还要全家投票。她吐槽:“老公想去Prada,我只敢逛平价超市。”

研究显示,约 70% 的人会低估自身经济状况,部分原因在于“社会比较”:我们总盯着收入更高的群体,用他们的生活标准衡量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社交媒体制造的攀比漩涡+通货膨胀的持续焦虑,让高收入群体产生“相对贫困”错觉。就像戴了哈哈镜,明明账户数字在涨,却总觉得比别人矮半截。

此外,“心理账户”效应也在作祟:人们会为特定开支(如房贷、私立学校学费)预设高标准,一旦收入跟不上这些自我设定的刚需,就会产生匮乏感,哪怕存款充足,也会觉得已危机四伏,比如前面的高管习惯了高薪奖金带来的生活方式,当预期收入缩水时,就会觉得“破产”,尽管25万英镑年薪远超 99% 的英国人。

所以下次当你看着工资单还觉得穷时,记住——可能只是大脑跟你开了个认知玩笑。

你以为只有明星会犯“哭穷病”?普通人更离谱!

汇丰银行2月研究显示:英国人平均低估自己收入30%。更魔幻的是,收入越高的人越容易“眼盲”——年入10万英镑(约93万人民币)的群体中,90%坚称自己“不算有钱人”,尽管这收入已碾压全英96%的打工人。

年龄也影响着人们对“财务安全感”的定义:年轻人觉得需要更多钱才能 “算富裕”——18-24岁群体认为年薪需达34.3万英镑(约合335万人民币),25-34 岁群体觉得要32.4万英镑(约合316万人民币),而34-46岁群体的心理门槛则低得多,仅13.5万英镑(132万人民币)。

这组数据暴露残酷现实:新世代年轻人在社交媒体的浸泡中,对“有钱”的阈值被疯狂拉高。

《新政治家》2024年民调揭晓黑色幽默:在年薪8-10万英镑(74-93万人民币)的群体中,60%的英国人坚信自己收入“普普通通”。殊不知,英国2021年家庭收入中位数仅3.14万英镑(约29万人民币)——这些“凡尔赛患者”的收入已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

财务心理治疗师克里斯汀·哈格罗夫博士指出:“童年经历如同植入大脑的警报器”。在米莉·波比·布朗的案例中可见端倪,即便已成顶流明星,她仍坦言:“从小家境贫寒,导致我对花钱有心理障碍。”

研究显示,成长于经济拮据家庭的人,终身携带“财务创伤后应激障碍”。

当工资涨1万,消费涨2万已成为潜规则。私立教育从“奢侈品”变成刚需,第二套房的税费上涨能让高收入夫妻喘不过气。哈格罗夫提醒:“人们总低估两种开支——低频大额支出(如豪车维修费比普通车贵3倍)和日常小额消费(各种订阅服务像蚂蚁搬家般掏空钱包)。”

信用机构专家考特尼·阿列夫犀利总结:“现代人的攀比对象不再是邻居,而是全网百万博主”。数据显示,25%美国人因社交媒体加剧财富焦虑。当朋友圈充斥着私人飞机+爱马仕开箱,月入5万的白领也会觉得自己是“贫民窟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