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人脑晶片”植入一年后,瘫痪病人过得怎么样?

“人脑晶片”植入一年后,瘫痪病人过得怎么样?

文章来源: BBC中文网 于 2025-03-25 09:40:0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对诺兰·阿博来说,脑中植入一枚能将思想转化为电脑指令的晶片,已不再是科幻小说。在瘫痪八年之后,他成为首位植入美国神经科技和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装置的人。这如何改变了他的生活?https://t.co/Q6WUNJ3PZB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March 24, 2025
对诺兰·阿博(Noland Arbaugh)来说,脑中植入一枚能将思想转化为电脑指令的晶片,已不再是科幻小说,而是真实发生的事。

2024年1月,在瘫痪八年之后,这位30岁的男子成为美国神经科技和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神经连结)首位植入该装置的人。

这并非世上首枚此类晶片——也有其他公司研发并植入了类似装置——但由于Neuralink的创办人是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使得诺兰的案例格外受到关注。

不过诺兰说,重点不在他自己,也不在马斯克,而是科学本身。

他告诉BBC,他知道自己参与这项实验有风险,但“无论好坏,我都能帮上忙”。

“如果一切顺利,那我就能帮助Neuralink的发展,”他说,“即使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我也知道他们能从中学到东西。”

“没有掌控,没有隐私”

来自亚利桑那州的诺兰,在2016年一次潜水事故中瘫痪,肩膀以下失去活动能力。

他的伤势严重到让他担心自己再也无法学习、工作,甚至无法打电动游戏。

“你完全无法掌控,也没有任何隐私,真的很难熬,”他说。

“你必须学会依赖别人做所有事。”

Neuralink的晶片则有望让他部分重拾过去的自主能力,因为它让他能用意念控制电脑。

这种技术称为“脑机介面”(BCI),原理是侦测人类思考移动时产生的微弱电信号,并将之转译为数位指令,例如移动萤幕上的游标。

这是个复杂的领域,科学家已研究了数十年。

马斯克的加入,无疑让这项技术以及诺兰本人成为媒体焦点。

这也帮助Neuralink吸引大量投资,同时也引发关于这种高度侵入性手术的安全性和意义的质疑。

当诺兰的晶片植入手术公布后,专家们称之为“重大里程碑”,但也警告需时间进行全面评估,尤其是在马斯克擅长“为自己公司制造话题”的背景下。

马斯克当时在公开场合对此反应低调,只在社群媒体上简短写道:“初步结果显示,神经元电位反应值得期待。”

但据诺兰说,这位亿万富翁在手术前后都有与他交谈,实际上要乐观得多。

“我想他和我一样,对于能开始这项计画感到兴奋,”他说。

尽管如此,他仍强调Neuralink的意义远不止于马斯克个人,他自己也不把它当成“马斯克的装置”。

考虑到马斯克在美国政坛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有争议,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这么认为,还有待观察。

但有一点无庸置疑:这个装置对诺兰的生活已产生巨大影响。

“这根本不可能吧”

诺兰说,手术甦醒后,他一开始就能透过想像动手指来控制萤幕上的游标。

“老实说,我完全不知道该有什么期待——听起来太像科幻小说了,”他说。

但当他看到自己的神经元在萤幕上产生反应,身旁围绕着激动的Neuralink员工时,他说“那一刻我真的意识到”,自己可以单靠意念控制电脑。

更棒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他对晶片的使用能力越来越强,现在甚至能下棋和玩电动游戏。

他说,“我从小就是玩游戏长大的,”但成为瘫痪患者后,这是他“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现在我又能打败朋友,这根本不可能,但它发生了。”

诺兰是这项技术如何改变人生的有力见证人,但它也存在隐忧。

“主要问题之一是隐私,”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神经科学教授阿尼尔·塞斯(Anil Seth)说。

“如果我们输出大脑活动数据……那我们就不只是让别人知道我们做了什么,甚至可能让人窥探我们的想法、信念与感受,”他对BBC表示。

“一旦大脑的内在世界被存取,那个人就没有任何隐私可言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诺兰所担心的。他反而希望晶片能有更多功能。

他告诉BBC,他希望未来能用这个装置来控制轮椅,甚至是某种未来感的人形机器人。

目前的技术尚未达到那个程度,它的使用过程也并非完全顺利。

曾经,晶片与大脑的连线出现问题,使他完全失去对电脑的控制。

“说真的,那真的是让我很沮丧。”他说。

“我不知道我是否还能再用Neuralink(的晶片)。”

后来工程师透过调整软体修复并改善了连线,但这次事件凸显了专家们长期对该技术限制性的担忧。

庞大商机

Neuralink并非唯一一家试图把数位科技植入人脑的公司。

例如脑机接口初创公司Synchron,其推出的Stentrode装置旨在帮助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且植入过程比Neuralink更不具侵入性。

它无需开颅手术,而是经由颈部的颈静脉植入,再沿血管送达大脑。

如同Neuralink,这个装置最终也是连接到大脑的运动区。

“它能辨识一个人有没有在想着点击手指,”技术总监瑞奇·班纳吉(Riki Bannerjee)说。

“通过侦测这种差异,就能创建出我们称之为‘数位运动输出’的讯号。”

这些讯号接着会转为电脑指令,目前已有10位使用者。

其中一位名叫马克(Mark)的使用者(他不愿公开姓氏)告诉BBC,他是全球首位能用此装置搭配苹果Vision Pro混合实境头戴式电子装置的人。

马克说,这让他得以“虚拟旅行”到遥远地点——从在澳洲的瀑布中漫步,到漫游新西兰的山峦。

“我可以看到未来这项技术真正改变瘫痪者或其他患者生活的可能,”他说。

不过对诺兰而言,Neuralink晶片仍有一个限制——他同意参与一项为期六年的研究,安装期限到了之后,前路就变得不太明朗。

无论未来如何,他相信自己的经验可能只是这项技术潜力的冰山一角。

“我们对大脑的了解仍是少之又少,而这让我们得以学习得更多,”他说。

雅丝敏·摩根-格里菲斯(Yasmin Morgan-Griffiths)亦有参与本报导。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一男一女,今天刷爆了领英!全美吃瓜
宗庆后生前购买美国千万豪宅曝光 顶级定制 奢华至极
《竹林女儿》:离散和跨国收养,一对双胞胎的命运回响
4600万元的村企,被“明星书记”搞垮了
美牙医爱上小三 毒杀妻子 策划杀警被控一级谋杀




24小时讨论排行

川普:中国很快会处死芬太尼制造者 北京:责任在美国自身
长记性吧,以后媒体再吹谁俭朴我都不信!
马斯克密集发文猛烈抨击特朗普“爱泼斯坦案是骗局”
印度空难后"东航惨案"被提,"可能危及国安"会被尘封吗?
全球首例!深圳机器人“自己搭地铁”送货 乘客狂抢拍
澳总理:中国洋溢自信和创新 成都建筑前所未见
印度裔在美国影响力越来越大 种族仇恨也随之而来
美国加州州长跳脚:特朗普想把未来拱手交给中国!
移民这局赢了!川普政府想拔他绿卡"法院2理由推翻"
川普下通牒一石二鸟! 普京与中伊朝联盟恐瓦解
最新进展!华人夫妇代孕21名子女 涉嫌卖中国赚钱!
川普18岁孙女身价飙千万!穿红衣“伪参选”签重磅代言
美中关税大限传或再延3月 外媒:北京自认佔上风
苦吞50%关税!巴西总统鲁拉"强硬杠上川普"民调反涨
中国人大买加州房产 野火肆虐后 数十万空屋格外刺眼
特朗普心生一计,欧洲人头都大了...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人脑晶片”植入一年后,瘫痪病人过得怎么样?

BBC中文网 2025-03-25 09:40:01



对诺兰·阿博来说,脑中植入一枚能将思想转化为电脑指令的晶片,已不再是科幻小说。在瘫痪八年之后,他成为首位植入美国神经科技和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装置的人。这如何改变了他的生活?https://t.co/Q6WUNJ3PZB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March 24, 2025
对诺兰·阿博(Noland Arbaugh)来说,脑中植入一枚能将思想转化为电脑指令的晶片,已不再是科幻小说,而是真实发生的事。

2024年1月,在瘫痪八年之后,这位30岁的男子成为美国神经科技和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神经连结)首位植入该装置的人。

这并非世上首枚此类晶片——也有其他公司研发并植入了类似装置——但由于Neuralink的创办人是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使得诺兰的案例格外受到关注。

不过诺兰说,重点不在他自己,也不在马斯克,而是科学本身。

他告诉BBC,他知道自己参与这项实验有风险,但“无论好坏,我都能帮上忙”。

“如果一切顺利,那我就能帮助Neuralink的发展,”他说,“即使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我也知道他们能从中学到东西。”

“没有掌控,没有隐私”

来自亚利桑那州的诺兰,在2016年一次潜水事故中瘫痪,肩膀以下失去活动能力。

他的伤势严重到让他担心自己再也无法学习、工作,甚至无法打电动游戏。

“你完全无法掌控,也没有任何隐私,真的很难熬,”他说。

“你必须学会依赖别人做所有事。”

Neuralink的晶片则有望让他部分重拾过去的自主能力,因为它让他能用意念控制电脑。

这种技术称为“脑机介面”(BCI),原理是侦测人类思考移动时产生的微弱电信号,并将之转译为数位指令,例如移动萤幕上的游标。

这是个复杂的领域,科学家已研究了数十年。

马斯克的加入,无疑让这项技术以及诺兰本人成为媒体焦点。

这也帮助Neuralink吸引大量投资,同时也引发关于这种高度侵入性手术的安全性和意义的质疑。

当诺兰的晶片植入手术公布后,专家们称之为“重大里程碑”,但也警告需时间进行全面评估,尤其是在马斯克擅长“为自己公司制造话题”的背景下。

马斯克当时在公开场合对此反应低调,只在社群媒体上简短写道:“初步结果显示,神经元电位反应值得期待。”

但据诺兰说,这位亿万富翁在手术前后都有与他交谈,实际上要乐观得多。

“我想他和我一样,对于能开始这项计画感到兴奋,”他说。

尽管如此,他仍强调Neuralink的意义远不止于马斯克个人,他自己也不把它当成“马斯克的装置”。

考虑到马斯克在美国政坛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有争议,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这么认为,还有待观察。

但有一点无庸置疑:这个装置对诺兰的生活已产生巨大影响。

“这根本不可能吧”

诺兰说,手术甦醒后,他一开始就能透过想像动手指来控制萤幕上的游标。

“老实说,我完全不知道该有什么期待——听起来太像科幻小说了,”他说。

但当他看到自己的神经元在萤幕上产生反应,身旁围绕着激动的Neuralink员工时,他说“那一刻我真的意识到”,自己可以单靠意念控制电脑。

更棒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他对晶片的使用能力越来越强,现在甚至能下棋和玩电动游戏。

他说,“我从小就是玩游戏长大的,”但成为瘫痪患者后,这是他“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现在我又能打败朋友,这根本不可能,但它发生了。”

诺兰是这项技术如何改变人生的有力见证人,但它也存在隐忧。

“主要问题之一是隐私,”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神经科学教授阿尼尔·塞斯(Anil Seth)说。

“如果我们输出大脑活动数据……那我们就不只是让别人知道我们做了什么,甚至可能让人窥探我们的想法、信念与感受,”他对BBC表示。

“一旦大脑的内在世界被存取,那个人就没有任何隐私可言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诺兰所担心的。他反而希望晶片能有更多功能。

他告诉BBC,他希望未来能用这个装置来控制轮椅,甚至是某种未来感的人形机器人。

目前的技术尚未达到那个程度,它的使用过程也并非完全顺利。

曾经,晶片与大脑的连线出现问题,使他完全失去对电脑的控制。

“说真的,那真的是让我很沮丧。”他说。

“我不知道我是否还能再用Neuralink(的晶片)。”

后来工程师透过调整软体修复并改善了连线,但这次事件凸显了专家们长期对该技术限制性的担忧。

庞大商机

Neuralink并非唯一一家试图把数位科技植入人脑的公司。

例如脑机接口初创公司Synchron,其推出的Stentrode装置旨在帮助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且植入过程比Neuralink更不具侵入性。

它无需开颅手术,而是经由颈部的颈静脉植入,再沿血管送达大脑。

如同Neuralink,这个装置最终也是连接到大脑的运动区。

“它能辨识一个人有没有在想着点击手指,”技术总监瑞奇·班纳吉(Riki Bannerjee)说。

“通过侦测这种差异,就能创建出我们称之为‘数位运动输出’的讯号。”

这些讯号接着会转为电脑指令,目前已有10位使用者。

其中一位名叫马克(Mark)的使用者(他不愿公开姓氏)告诉BBC,他是全球首位能用此装置搭配苹果Vision Pro混合实境头戴式电子装置的人。

马克说,这让他得以“虚拟旅行”到遥远地点——从在澳洲的瀑布中漫步,到漫游新西兰的山峦。

“我可以看到未来这项技术真正改变瘫痪者或其他患者生活的可能,”他说。

不过对诺兰而言,Neuralink晶片仍有一个限制——他同意参与一项为期六年的研究,安装期限到了之后,前路就变得不太明朗。

无论未来如何,他相信自己的经验可能只是这项技术潜力的冰山一角。

“我们对大脑的了解仍是少之又少,而这让我们得以学习得更多,”他说。

雅丝敏·摩根-格里菲斯(Yasmin Morgan-Griffiths)亦有参与本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