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香港贫富差距扩大,政府纾困沦为死局

香港贫富差距扩大,政府纾困沦为死局

文章来源: 美国之音 于 2024-10-12 20:04:2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香港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剧,接近140万人陷入贫穷状态,贫富差距扩大至81.9倍。

“唯有省吃俭用,很艰难才能凑合两餐饭菜,只能吃菜,吃鱼也只能吃小咸鱼干,这已是一餐了,”居于香港公共房屋,目前已经八十多岁的王女士告诉美国之音。

王女士是一位独居长者。她在退休前是清洁工人,最多只能赚取数千港元月薪。虽然她有子女,但都已经成家立室,难以给予她高额生活费。所以目前她只能依靠积蓄和综援为生,每天只能节衣缩食勉强渡日,难以摆脱贫困。

然而像王女士这样的贫困者在香港早已是司空见惯。尽管全球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逐渐复苏,但是所谓的“东方之珠”香港经济却仍然持续低迷。香港乐施会日前发布研究报告,指出香港贫穷问题近年来急速加剧,迄今已经有近140万人陷入贫穷状态,贫富差距更扩大至81.9倍。有学者认为,政府施政失误令香港错失改善经济结构良机,甚至连政府本身也因为财困,令香港陷入经济死局。

乐施会在10月2日发表《香港贫穷状况报告2024》,以“逆境下的出路:以转变迎接改变”为题,以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研究今年首季度香港整体贫穷状况。报告指出,住户月入中位数按十等分计算,最低的第一等人士与最高第十等人士的贫富差距,从2019年疫情前及社会运动发生前的34.3倍,扩大至今年首季的81.9倍。第一等人士月入中位数更从2019年的3,500港元,减至今年首季的1,600港元,跌幅达54.3%。

香港贫穷长者人数超过58万,较2019年急增42.9%。(美国之音)

另一方面,香港65岁或以上贫穷长者人数超过58万,较2019年急增42.9%。至于独老和双老贫穷住户在今年首季录得合共超过26万,比2019年的17.5万增加8.5万。

乐施会港澳台项目总监黄硕红分析指,香港长者大部分没有收入,而强积金在2000年才开始实施,一般来说,他们累积的强积金不多,加上没有太多积蓄,就算有子女也因为整体经济环境转差,难以提供经济支持。

移民潮令遗留长者陷入贫穷

对于香港长者贫穷人口急增,前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以及前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钟剑华,认为近年香港人移民潮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他告诉美国之音:“选择移民的人都是有一定经济条件,他们离开了,留下家中老人留在香港。他们从前是一起居住,薪金算在一起,令大家都不算作贫穷人口。但当有赚钱能力的成员离开,剩下独老或双老家庭。由于现在国际贫穷线是不计算积蓄和资产,只计算收入,长者根本没收入,于是容易掉进贫穷网。”

香港公民代表会议成员叶锦龙,在中西区区议员任内经常接触区内长者。他认为没有收入不单令长者难以摆脱贫穷,更令贫穷问题加剧。他表示:“有些老人家可能在1960至70年代已经置业,现在供款完毕准备安享晚年,却因为有资产、没收入,令政府将他们视作有资产人士,将他们赶离社会保障网。而且他们居住的地方面临市区重建或楼宇大维修,这些政府政策本身或是良策,但对于长者来说可能成为负担,会消灭他们的积蓄。”

乐施会报告的另一个重点,是香港贫穷人口从2019年的127.5万,上升至今年首季的139.5万,占总人口20.2%,是近六年来最高。而且报告显示,今年录得4.39万位失业者属贫穷人士,当中有54.6%的失业原因是被遣散或解雇。钟剑华认为消费力整体外移是形成这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香港人近年倾向将钱留在长假期到外国旅游,令香港内部消费萎缩,形成近年的结业潮,员工就算逃过结业潮,也因为经济不景而影响收入,令更多人陷入贫穷网。

对于解决贫穷问题,乐施会建议从官民两边着手,政府应重新考虑订立贫穷线,以制定更有效的扶贫政策。不过另一方面,香港政府本身也陷入财政困难。香港政府近年以卖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在高峰期的2017至18财政年度,土地收入曾高达1,648亿港元,占当时政府收入接近三分之一。可是因为各种不同原因,近年香港政府卖地收入大幅减少,2023至24年财政年度竟只有195亿港元土地收入,创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

香港政府陷财政困境难以扶贫

可是由于香港属于“开放型小型经济”,政府财政开支有接近六成用于难以削减的开支,例如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房屋等各方面。于是在收入大减,支出却无法减少之下,香港政府只能在连续两个财政年度,推出超过一千亿港元的赤字预算案。

于是香港政府的财政储备逐步萎缩,从以往的30个月开支,减少至今年初库务署公布的6,851亿港元,仅够香港政府的11个月开支。可是到了今年8月30日香港政府公布财务状况,表示在今年7月31日,香港政府的财政储备下跌至5,992亿港元,不足香港政府的10个月开支。所以香港政府在今年财政预算案,提出计划未来5年加码发债达6,000亿港元。不过钟剑华和叶锦龙都认为,政府以发债作开源方案只是“先洗未来钱”,令政府财政更不稳固,将来甚至需要向外贱卖土地及资产,将问题延至下一代。

所以香港政府在疫情期间,推行派发现金或消费劵的扶贫政策,在今天已无法实行。而且目前香港经济环境转差,也难以推行有效改善民生的治本措施。钟剑华表示:“现在香港做什么都已经太迟,香港已过了开征销售税的最佳时机。当香港内部消费较畅往,市民口袋较富裕时就应该开征销售税,或者增加长远供款式社会保障计划,例如全民保障计划。可惜政府懒惰,就是不做。现在的情况如果做这些,就会引致很大负面效果,令市民更不愿意消费,或用各种方式抵制政府。”

学者建议关注“三无”人士

对于目前香港困局,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副主席许桢,就有另一套见解。他告诉美国之音:“香港社会需要检讨一下,享有香港最大福利的公共房屋居民,及居屋或绿置居的居民,政府给予他们的福利是否太慷慨呢﹖三无人士(无综援、无公屋及无交税)才是真正最贫困的人士,政府对他们的资助可以慷慨一些。所以在目前难以加税的情况下,可以对于购买居屋的市民减少资助,至少未来3至5年内可以不用太慷慨,租赁式公屋住户则可以按他们逐户的情况作租金调整,将从公屋及居屋住户减少的福利,放在三无人士身上。”

另外,许桢也倡议政府应该仿效新加坡,放宽企业大量输入廉价外劳,填补非技术行业职位空缺,藉此减低香港企业营商成本及压力,并可运用省下来的资本,以更高条件聘请本地员工,增加本地人才收入。至于因此被市场淘汰的本地劳工,则提供更多福利资助维持生活。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5)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江油暴动:现场指挥副局长遭"开盒" 传市委书记遭免职
北大录取通知书文句不通被批惨 发现清华通知书也…
川普终结$800免税!全球小包裹政策巨变 一个时代终结
这种核反应堆可安装在卡车里 或很快出现在美国各地
川普抛芯片100%关税 库克急奔华府 送川普24K金大礼

24小时讨论排行

官媒:抗战胜利后,中国为何放弃1200亿战争赔款?
川普要Intel陈立武辞职:涉中太深 投资解放军供应商
川普新政:两卡车司机因英语不过关被罚 移民圈炸锅
特朗普要求展开新人口普查 非法移民将不被纳入统计
柬埔寨首相:已正式提名特朗普获诺贝尔和平奖
特朗普的关税战: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最严红线来了,国家要求“强制交社保”,什么信号?
全面占领加沙只是开始 以色列的目标或是废“两国方案”
美官方证实32岁中国籍男子在ICE拘留所内上吊身亡
15万卖掉天津房子的年轻人,赔掉了10年
尊湃芯片窃密案细节:有人白天在华为 晚上去尊湃
被特朗普要求辞职 英特尔CEO曾放弃读核工程博士
波兰总理与泽连斯基通话后判断:俄乌冲突或将冻结
川普要求大学公开招生数据 严打“种族考量”
太险!昏迷女子正要捐献器官,醒了!差点被活摘
美41岁女子险被活摘器官!“器官捐献”致多起医疗丑闻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香港贫富差距扩大,政府纾困沦为死局

美国之音 2024-10-12 20:04:20


香港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剧,接近140万人陷入贫穷状态,贫富差距扩大至81.9倍。

“唯有省吃俭用,很艰难才能凑合两餐饭菜,只能吃菜,吃鱼也只能吃小咸鱼干,这已是一餐了,”居于香港公共房屋,目前已经八十多岁的王女士告诉美国之音。

王女士是一位独居长者。她在退休前是清洁工人,最多只能赚取数千港元月薪。虽然她有子女,但都已经成家立室,难以给予她高额生活费。所以目前她只能依靠积蓄和综援为生,每天只能节衣缩食勉强渡日,难以摆脱贫困。

然而像王女士这样的贫困者在香港早已是司空见惯。尽管全球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逐渐复苏,但是所谓的“东方之珠”香港经济却仍然持续低迷。香港乐施会日前发布研究报告,指出香港贫穷问题近年来急速加剧,迄今已经有近140万人陷入贫穷状态,贫富差距更扩大至81.9倍。有学者认为,政府施政失误令香港错失改善经济结构良机,甚至连政府本身也因为财困,令香港陷入经济死局。

乐施会在10月2日发表《香港贫穷状况报告2024》,以“逆境下的出路:以转变迎接改变”为题,以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研究今年首季度香港整体贫穷状况。报告指出,住户月入中位数按十等分计算,最低的第一等人士与最高第十等人士的贫富差距,从2019年疫情前及社会运动发生前的34.3倍,扩大至今年首季的81.9倍。第一等人士月入中位数更从2019年的3,500港元,减至今年首季的1,600港元,跌幅达54.3%。

香港贫穷长者人数超过58万,较2019年急增42.9%。(美国之音)

另一方面,香港65岁或以上贫穷长者人数超过58万,较2019年急增42.9%。至于独老和双老贫穷住户在今年首季录得合共超过26万,比2019年的17.5万增加8.5万。

乐施会港澳台项目总监黄硕红分析指,香港长者大部分没有收入,而强积金在2000年才开始实施,一般来说,他们累积的强积金不多,加上没有太多积蓄,就算有子女也因为整体经济环境转差,难以提供经济支持。

移民潮令遗留长者陷入贫穷

对于香港长者贫穷人口急增,前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以及前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钟剑华,认为近年香港人移民潮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他告诉美国之音:“选择移民的人都是有一定经济条件,他们离开了,留下家中老人留在香港。他们从前是一起居住,薪金算在一起,令大家都不算作贫穷人口。但当有赚钱能力的成员离开,剩下独老或双老家庭。由于现在国际贫穷线是不计算积蓄和资产,只计算收入,长者根本没收入,于是容易掉进贫穷网。”

香港公民代表会议成员叶锦龙,在中西区区议员任内经常接触区内长者。他认为没有收入不单令长者难以摆脱贫穷,更令贫穷问题加剧。他表示:“有些老人家可能在1960至70年代已经置业,现在供款完毕准备安享晚年,却因为有资产、没收入,令政府将他们视作有资产人士,将他们赶离社会保障网。而且他们居住的地方面临市区重建或楼宇大维修,这些政府政策本身或是良策,但对于长者来说可能成为负担,会消灭他们的积蓄。”

乐施会报告的另一个重点,是香港贫穷人口从2019年的127.5万,上升至今年首季的139.5万,占总人口20.2%,是近六年来最高。而且报告显示,今年录得4.39万位失业者属贫穷人士,当中有54.6%的失业原因是被遣散或解雇。钟剑华认为消费力整体外移是形成这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香港人近年倾向将钱留在长假期到外国旅游,令香港内部消费萎缩,形成近年的结业潮,员工就算逃过结业潮,也因为经济不景而影响收入,令更多人陷入贫穷网。

对于解决贫穷问题,乐施会建议从官民两边着手,政府应重新考虑订立贫穷线,以制定更有效的扶贫政策。不过另一方面,香港政府本身也陷入财政困难。香港政府近年以卖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在高峰期的2017至18财政年度,土地收入曾高达1,648亿港元,占当时政府收入接近三分之一。可是因为各种不同原因,近年香港政府卖地收入大幅减少,2023至24年财政年度竟只有195亿港元土地收入,创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

香港政府陷财政困境难以扶贫

可是由于香港属于“开放型小型经济”,政府财政开支有接近六成用于难以削减的开支,例如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房屋等各方面。于是在收入大减,支出却无法减少之下,香港政府只能在连续两个财政年度,推出超过一千亿港元的赤字预算案。

于是香港政府的财政储备逐步萎缩,从以往的30个月开支,减少至今年初库务署公布的6,851亿港元,仅够香港政府的11个月开支。可是到了今年8月30日香港政府公布财务状况,表示在今年7月31日,香港政府的财政储备下跌至5,992亿港元,不足香港政府的10个月开支。所以香港政府在今年财政预算案,提出计划未来5年加码发债达6,000亿港元。不过钟剑华和叶锦龙都认为,政府以发债作开源方案只是“先洗未来钱”,令政府财政更不稳固,将来甚至需要向外贱卖土地及资产,将问题延至下一代。

所以香港政府在疫情期间,推行派发现金或消费劵的扶贫政策,在今天已无法实行。而且目前香港经济环境转差,也难以推行有效改善民生的治本措施。钟剑华表示:“现在香港做什么都已经太迟,香港已过了开征销售税的最佳时机。当香港内部消费较畅往,市民口袋较富裕时就应该开征销售税,或者增加长远供款式社会保障计划,例如全民保障计划。可惜政府懒惰,就是不做。现在的情况如果做这些,就会引致很大负面效果,令市民更不愿意消费,或用各种方式抵制政府。”

学者建议关注“三无”人士

对于目前香港困局,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副主席许桢,就有另一套见解。他告诉美国之音:“香港社会需要检讨一下,享有香港最大福利的公共房屋居民,及居屋或绿置居的居民,政府给予他们的福利是否太慷慨呢﹖三无人士(无综援、无公屋及无交税)才是真正最贫困的人士,政府对他们的资助可以慷慨一些。所以在目前难以加税的情况下,可以对于购买居屋的市民减少资助,至少未来3至5年内可以不用太慷慨,租赁式公屋住户则可以按他们逐户的情况作租金调整,将从公屋及居屋住户减少的福利,放在三无人士身上。”

另外,许桢也倡议政府应该仿效新加坡,放宽企业大量输入廉价外劳,填补非技术行业职位空缺,藉此减低香港企业营商成本及压力,并可运用省下来的资本,以更高条件聘请本地员工,增加本地人才收入。至于因此被市场淘汰的本地劳工,则提供更多福利资助维持生活。